西施和貂蝉是虚构的吗 西施是指貂蝉吗

网友提问:

西施、貂蝉是确有其人还是杜撰而来?有什么依据吗?

优质回答:

感谢小秘书邀请。

西施和貂蝉,这两个人在历史上应该是确有其人的。文献亦有记载,只是西施记载更为详细。

关于西施。

西施,也叫先施,因古时先西同音,姓施,亦称西子,春秋时越国苧萝(今浙江诸暨)人。关于西施,《吴越春秋》、《越绝书》和《吴地记》有记载。其中的《吴地记》为唐朝陆广微所著,此书虽然很有价值,但毕竟晚了西施的年代一千年,可以略去不提。

先看《吴越春秋》,其《勾践阴谋外传第九》曰:“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越王曰:善。乃使相者国中得苧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子胥谏曰:不可,王勿受也。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昔桀易汤而灭,纣易文王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臣闻越王朝书不倦,晦诵竟夜,且聚敢死之士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越王服诚行仁,听谏进贤,是人不死,必成其名;越王夏被毛裘,冬御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对隙。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

西施和另一个叫郑旦的美女,被献于吴王是在勾践十二年,即公元前485年。《吴越春秋》说,后来西施改了名字,和范蠡泛舟五湖了。 《吴越春秋》这部书,由东汉史学家赵晔所著,他生年不详,卒于公元83年。书的体例为编年记事。他自己说,写这部书是为了“补国语、左传、史记之不足”。后来历代学者对这部书研究者不少,评价颇高,现代学者引用亦不少。

再来看《越绝书》,其卷十二曰——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句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当,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句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句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句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记述与前书基本一致。《越绝书》,相传为孔子的学生,所谓“孔门十哲”之一子贡所著。子贡,应该是在越国当过官,协助勾践灭吴。当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认为这部书的最后几句话里,暗藏了作者的姓氏和祖籍,于是定为东汉时会稽人士袁康和吴平所著,但其实对这俩人的情况一无所知。这部书,被称作中国“地方志的鼻祖”,声望比《吴越春秋》还高,现在学者们也仍然大量引用此书。 可以作为西施确有其人旁证的,还有离此稍晚的众多文献记载。《战国策》的“楚策三”和“齐策四”都说到西施;《墨子.亲士》曰:“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墨子生卒为前480或476-前420或390,几乎与西施同时;《孟子.离娄下》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即便是美女西施,如果蓬头垢面,人们擦肩而过时也会手掩口鼻。《孟子注》曰:“西子,古之好女西施也。”孟子生卒为前371-前289;“东施效颦”的成语出于《庄子》,说有个叫东施的丑女学西施,反而更糟,他还在另外篇章里说到西施,庄子生卒为前369-前286或275,和孟子同时;屈原《九章.惜往日》:“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美女都进了王宫,他生卒为前340-前278;荀子《正论》说:“西施自窥于井,不恃其美”,他生卒为前313-前238。另外,春秋战国时的《慎子》、《阙子》、《尸子》、宋玉等,都说到了西施。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在并非同门同乡,不属一个“微信群”,还有些时间差的情况下,都议论西施,一定不是空穴来风了,可以确定——西施实有其人,而且是大美女。

有人说,孔子和司马迁怎么没说过西施呢。很好理解。孔子生卒为前551-前479,而且他整理的是《鲁春秋》,起止时间是前722-前479,作为鲁国的宫廷档案《春秋》,没有记录越国的王室决策很正常,进一步说,前485到前479,在当时信息传播很不通畅的情况下,西施的事情还没传到孔子耳朵里,他已经卧病不起了。《春秋》不载之事,《左传》等三传不可能载,司马迁写史记以“六经”为主要参考,他也不会说到这事了。

关于貂蝉。

貂蝉的事情比较简单。流传至今,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第八、第九两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卓和吕布都中了圈套,钓饵是貂蝉。史上应该确有这么一个人,但不叫貂蝉,而且事情经过也由罗贯中做了艺术加工。

陈寿的《三国志.魏书七》记载,吕布熟习骑射,膂力过人,被称为“飞将”。不多久又被提拔为中郎将,并被封为都亭使。董卓自知对人无礼,唯恐别人算计他出外或者居家,都让吕布跟随着他,以保证安全。但是董卓生性刚愎,心胸狭小,一时气愤就忘了自己的危险。曾经有一件小事,使他很不高兴,他随手拔出手戟投向吕布。吕布敏捷地避开了,并为这件事情向董卓道了歉,董卓的怒气也就平息了。但这件事,使吕布对董卓暗中产生了怨恨。董卓常派吕布守卫他的内宫,吕布借机与董卓的侍婢私通,但又时时害怕董卓发现,心中惴惴不安。”

这个董卓的侍婢,大约就是貂蝉的原型。 吕思勉老先生,做学问极其严谨,他认为陈寿这个记述靠谱,于是在他的《秦汉史》里,也采用了这个说法。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一定认为,陈寿说的这个细节,是吕布刺杀董卓的关键,于是做了艺术加工。 那么,怎么就出来一个貂蝉呢?

原来,汉代武官的官帽上的饰物叫“貂蝉”。《后汉书.舆服志下》说:“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说,“貂蝉”出于胡服。

另外,汉代也常以“貂蝉”比喻达官显贵。《汉书.楚元王传》说:“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

罗贯中给侍婢起了个“貂蝉”的名字,其创作构思咱们只能去猜了——大概一是符合吕布这个东汉末年武将的“饰物”这个意思,那时候确实看不起女性;二是也表示“貂蝉”出于王司徒这种权贵人家吧——“相府的丫鬟九品官”。

文学作品里,给人物起名字很讲究。金庸小说里的人名学问深了去了。比如,任盈盈和令狐冲,据说是按照老子所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而来的,也符合老子说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或者,也包含辛弃疾《青玉案》词句之意——“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题外话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西施,貂蝉是小说中杜撰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貝体分析如下:

西施:生卒年不详,中国春秋末年会稽人,出生于浙江诣暨,她是美丽化身的代名词。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大部分人都认为西施是春秋晚翹著名美女间谍,参与影响了吴越争霸及兴吴乱国交替重大的历史人物,这只是传说而已,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西施可能是个泛泛的称呼,泛指美女,并没有人叫这个名字,更没有和这段动荡的历史有任何联系。

首先,《国语》《左传》与《史记》等正史并沒有记载勾践贡献美女西施给吴王夫差乱其政一事,而对吴越争霸的币史过程却记述的很详细。正史比较严肃,一般不会随便记载街头巷尾不可靠的八卦新闻。假如确有西施此人此事,,西施对吴越争霸影响如此之大,,正史是不可能忽略遗漏掉的。特别是史记,这个西施连个影子都没有。要是个别人写史书忽略遗漏可以理解,而诸多严肃珀史学家不可能约好了一起忽略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史实。所以只能说根本没有西施这个人。.

连春秋末年最爱对时事品头论足的孔子,在他的著作里也没有关于西施的记录。其鸿篇巨著《春秋》里也没有。吴越地处偏远,孔子对吴越看法很不以为然,认为吴越是从偏远地区冒出来的野蛮人,文明程度很低。他对吴越向负面评价很多,而越王利用西施这种阴谋诡计为孔老二所不齿也,他肯定要从负面角度大书特写的。但他只字未提,这是因为根本没有西施这个人,他没的可写,也不会写。

再次,根据文献记载,西施是天下美女的通称或代名词。也就是说泛指美女。就是说凡是美女,就可以称西施。很多史书中都有对西施作为美女.的广泛提及.。

较多记载西施和吴越战争有关的《后越地志》丶《十道志》丶《嘉泰会稽志》、《吴越春秋》,或正史或野史,,这几百年里无论正史书或野史都没有西施`的记载。编年体的史书,照羞.年月日一年一年的编写,西施这样影响1两国之存亡的重大历史人物突然消失了几百年,这是不可理解的。

再说貂蝉,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都没有记载,只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所描述。小说家为了增加色彩而所虚.构的人物。所谓的连环计的更高的提升演义观赏性想象出来的情节。只有董卓的宠妾傅婢这一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貂蝉相似,傅婢美貌过人。.在《后汉书吕布传》中记载,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守,描述与貂禅情通的描述极为相似。貂禅极有可能就是傅婢的化身。

其他网友回答

有无证据!有何意义!她是四大美女!貌德艺的化身!是中国文化中美女的标准!是象征性的!又是实在性的!看历史要有智慧眼光!不要据束一点!把大局丢了!!!

其他网友回答

众所周知,西施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首。但是如果说西施的这个人可能并不存在,恐怕会引起非议。但是事实是我们在正史当中去翻看历史记载,确实找不到关于西施的直接记载。西施的传说还要追溯到春秋末年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势不两立的政权,分别是吴国和越国而越国有一位绝世的美女叫做西施。其实并不是她的名字,只是当时住在西边的村子里。人们以此称呼,在传说当中西施究竟有多美呢?成语沉鱼落雁就是专门形容西施的美貌的,她的一动一静皆是美,东村的女子,想学她的模样,更是贡献出了另一个成语叫东施效颦。

说到吴越之间的战争,在吴国报复楚国并取得胜利的同时,越国也趁机在吴国背后发动突袭致使阖闾重伤不治而死,而继承阖闾的夫差随即领兵围攻越王勾践。越王被迫困在会稽山上最终投降。他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穿着婢女的衣服,乖乖的到吴国当人质,专职养马,每一次吴王夫差出行的时候,越王勾践都在拿着马鞭,吆喝开路,扮演着婢女的卑微角色,甚至在吴王夫差生病时勾践亲自煎药,并品尝其粪便,祈祷平安,获得夫差的信任,回到祖国。当然更可能的情况是吴国灭不了越国,吴王夫差最终信了越王勾践的虚假承诺,导致越王勾践顺利回国。

勾践回国后奋发图强,同时采纳范蠡和文仲的建议向吴王夫差敬献了越国的美女。西施由此被选中,在培训这段期间内西施和范蠡产生了感情,范蠡在送西施去吴国的路上,矛盾重重,而西施也是病殃殃的。最终夫差见到西施神魂颠倒不惜大兴土木把江山丢到了一边,而此时的越国则伺机复仇。十年之后吴国被越国打败夫差自杀。之后越王勾践也想将西施据为己有,但是越王的夫人随即赶来诬陷西施是亡国狐狸精,并密令大将秦泽将西施沉江而死,而当时秦泽正是因西施和范蠡当年给过恩惠的人的后代,这个美女由此活命,而在灭掉吴国之后越王勾践开始猜忌功臣,范蠡认识到了事件的严重性,立马急流勇退在得知西施没死以后,喜出望外与西施云游四海最终在齐鲁一代成为巨富。

西施的结局历史上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与范蠡共度余生。一种是西施被沉水而死。还有说吴国灭亡以后西施随即被杀。相传与当时的伍子胥是同一个死法。西施的传说,虽然在民间和野史当中异彩纷呈,但是对于西施是否真实存在,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反对者认为,在史记和国语之中吴越争霸都有详尽的记载,但对于西施这个人,包括对范蠡的描写,也之字未提范蠡与任何女人有所往来。第二点更为重要,西施并不是专人专指,而是对古代美女的通称。在先秦诸子的著作当中经常出现,甚至早于越王勾践200余年的管仲还曾说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第三,在与西施的野史记载当中都不曾提到美人计。

西施使用美人计这种提法是在汉朝以后出现的。最早出现于东汉的文学创作当中。而且中国历史上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都会找一个女人当替罪羊,夏桀有妹喜,商王有苏妲己,周幽王有褒姒,这通常是封建社会的史学家和小说家的惯用伎俩,西施很有可能就是这种观念主导社会当中的一个杜撰人物。当然也有人认为西施是真实存在的,首先一点,在管子一书中虽然管仲说西施是美人,但我们知道管子一书并非一时一人所作,是后人不断填充完成的。能出现在管子当中,并不奇怪。第二美人计并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各国的史书也不会对此做重点的描述和记录,吴越两国的史家一定讳莫如深。

对于越王勾践而言,他必定要将此事打造成是由自己奋发击败吴国雪国耻的事件。而吴国的史官对此也十分避讳。不愿承认,因一个女人导致国家被灭。所以司马迁得不到两国真实的历史记录,自然不会对西施进行详细描写。此外在浙江绍兴所出土的两面汉代制作的无说人话,青铜镜当中,我们看到了吴王,伍子胥,越王,范蠡和二女。这两个女子亭亭玉立很可能就是西施和共同进献的美女郑旦。而且姑苏台,西施洞等遗迹都尚存,也证明西施确实存在。其实西施这个特定的人物并不一定明确的出现在历史当中,她只是越王勾践为了扰乱夫差的心智而进献的诸多美女当中比较有作为,才艺更多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