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杨贵妃和唐玄宗的下场(唐玄宗为了自保杀了杨贵妃)

网友提问:

唐玄宗被安禄山叛军吓得张皇失措,高力士为何支持太子杀杨贵妃?

优质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唐朝内部几十年不见战火,叛军一路势如破竹

,唐玄宗应对不力,导致叛军攻破潼关,长安危急,唐玄宗只好带着后妃及王公大臣奔蜀。行至马驿时,禁军发生骚动,群起杀死被认为是奸相的杨国忠。随即又要唐玄宗舍弃杨贵妃。唐玄宗起初不忍心,后在贴身宦官高力士的劝说下,缢杀杨贵妃,众心始安。有分析认为整个事件的导演者是太子李亨,但有争议。

当初,把杨贵妃入宫之事办成,高力士起了很大作用,毕竟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儿媳,有悖伦理。这个时候,高力士却极力劝说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原因何在?

首先,高力士作为唐玄宗最得意的宦官,他只忠于唐玄宗一人。如果唐玄宗执意留下杨贵妃,这对唐玄宗本人而言是很危险的。他要保唐玄宗,就要打消唐玄宗意气用事的思想。

其次,高力士对事态发展有清楚的认识,就算太子没有导演哗变,单单禁军杀害杨国忠后,如果仍留在杨贵妃,众心难安,到时形势更复杂,何况很多人把安史之乱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认为她红颜祸水,迷惑了君王。

再则,从高力士一生的表现看,他的名声在宦官中算很好的,他为了唐朝的大局着想,劝唐玄宗割爱保全社稷也是可能的。

何况,从个人安危和利益看,杀杨贵妃等于保了唐玄宗,保了唐玄宗,就等于保了自己。

所以于公于私,高力士都有劝唐玄宗杀杨贵妃的动机。

其他网友回答

正史没有记载太子李亨要杀杨贵妃,而且以李亨的性格也很难做出这种事。逃亡路上,军心是最容易发生突然变化的,所以没有人指使也会发生,这个理由完全说得过去。安禄山叛乱,与唐玄宗的纵容、杨氏兄妹的包庇分不开。禁军们在路上本就辛苦,又想到这辛苦都是上面那些人造成的,怨气已经充盈,但他们还不敢弑主,于是就把怨气都撒在杨氏兄妹身上了。从杨国忠被乱刃分尸可以看出大家伙对他有多恨。而且兵变和造反的相似之处就是开头怕,可一旦行动起来就会越来越疯狂。像高力士这样对人性很了解的人物力劝唐玄宗杀掉杨贵妃,恰恰是出于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以及对玄宗的忠心。面对已经杀掉杨国忠,眼睛已经红了的禁军,高力士深知这时最重要的是尽可能满足禁军们提出的要求,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高力士眼里,唐玄宗才是最重要的,杨贵妃无足轻重。用杨贵妃一人换取皇帝和宫廷人员、大臣的生命安全,无论怎么算都是划算的。可以说,高力士是识时务、善于权衡利益,没有多少人情。在马嵬驿,杨氏兄妹死的冤吗?不冤。杨国忠在朝野一手遮天,对安禄山养虎为患,责任不可推卸。杨贵妃对唐玄宗也谈不上什么忠贞爱情,那些都是后世文人附会的。对唐玄宗,杨贵妃有过一些反抗,但都被唐玄宗给打掉了。所以杨贵妃后来也想开了,反正您老好这口,就尽量取悦吧,自己也舒服。所以对唐玄宗提拔杨氏族人,杨贵妃也无所谓,江山社稷是你李家的,你爱咋折腾就咋折腾,反正自己及时行乐就是。杨国忠在朝野干的那些事儿,杨贵妃压根就不会利用枕头风提醒唐玄宗,这与太宗皇帝的长孙后相差太远。还是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杨国忠的飞扬跋扈,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最终都在马嵬驿以生命还了回去。(S)

其他网友回答

  唐朝上最有名的两次反叛战争,《安史之乱》便是其一。杨贵妃是唐玄宗最疼爱也是最得宠的妃子,高居贵妃之位,可想而知她在唐玄宗心中的分量有多大。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悲叹道君王唐玄宗终日沉湎在歌舞酒色之中,放纵行乐,伤感悲秋之时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讽刺唐玄宗的荒淫无度、纵情享乐不理朝政之事,让宦官和后宫妃子勾结娘家来插手和掌管权利。

  高力士,作为宦官之首,跟杨贵妃有着莫大的关联。

杨贵妃的一生可以用“成也萧何败萧何”来形容。

杨贵妃和高力士,一个是明皇身边得宠的妃子,一个是明皇十分信任并重用的大臣,恰巧的是将白绫奉上让杨贵妃自缢的正是高力士。

高力士和杨玉环长兄杨国忠相当是明皇身边的左右手,为何高力士会支持太子处死杨贵妃?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不思进取,终日和杨贵妃唐厮混在一起,国家的安危受到威胁,杨贵妃的兄长杨国忠却独揽大权,专权误国的同时任用奸臣,私下经常打压安禄山,持着皇帝的赏赐和权位为所欲为,最终导致朝纲紊乱。

可作为君王的唐玄宗听之任之,纵情享乐不说简直到了荒诞的地步。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无力反抗,遂携带家眷出逃,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和太监高力士等人在列。

  天宝十四载(公元756年),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等组织军队,直指长安。

由于不理朝政年,被叛军直逼城下,奈何只有逃跑一计可施。名则上皇帝为了百姓的安危亲自出征,实际上是为了出逃保命。

带上心爱的杨贵妃和宠臣高力士等浩浩荡荡的往叛军相反的方向逃离。奈何路途遥远,三军疲乏,自古以来都有红颜祸水之说,安史之乱又是因为杨贵妃而起,不把杨贵妃赐死,用什么来安慰军心、士气又何以得到重振?

君王败朝,后宫嫔妃干政本是个大忌。可偏偏这个杨贵妃就能够利用自己的裙带关系让家族成员们高官厚禄衣食无忧,服侍在唐玄宗的身边枕边风也不少吹。

  此料唐玄宗正是昏庸无能之辈,贪图享乐之人,这种不作为的方式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再来说下高力士,高力士也着实是个厉害的人物。

在位期间尽心尽力的服侍唐玄宗,唐玄宗对高力士的评价是:力士当上,我寝则稳。足以说明李隆基是十分信任高力士的。

  在朝廷中,巴结高力士的人数不在话下。高力士对唐玄宗毫无二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高力士绝对是愚忠,为了让唐玄宗高兴,什么活儿都能做的出来。历史上有名的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的“妃子笑”荔枝的典故也是出自高力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从侧面也说明了高力士为了皇上开心,尽管皇上终日不理朝政和纵情享乐但他还是不管不顾。高力士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对皇上是忠心的。

  面对直逼城下的叛军和护卫皇上的进军的不满,他又是个会审时度势之人,为了皇上的性命;在马嵬坡中,响应保驾的禁军士兵的强烈要求“清君侧”之时,让唐玄宗在江山和美人之间做出选择。

“贵妃与国家熟重?”唐玄宗是何其聪明,为了保住皇位和江山,美人没了怕什么,天下都是自己的,何愁没有美人服侍在侧?

尽管是最宠爱的贵妃那有怎样,最终还不是难逃被赐死的命运。

在君王帝家最不被看重的是感情和生命。杨贵妃一死,才能保住皇帝的性命,国家才有不被灭亡的可能。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头条邀请。“安史之乱”来得确实有点突然,谁都无法预料、防不胜防,更何况朝廷里长期养尊处优的帝王将相、宦官宫女,个个吓得屁滚尿流、惊惶失措。惯于见风使舵的高力士在风云剧变的历史性时刻,敏感地把杨贵妃、杨国忠同“安史之乱”联想到一块,一个是当朝皇帝的宠妃,一个是当朝正红的宰相,全部原因就在于这“二杨”是兄妹关系。是他俩狼狈为奸才分散了皇帝治理朝政的注意力,是他俩祸国秧民才把朝廷上下弄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是他俩直接和间接地点燃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时,逃亡途中的高力士建议唐玄宗杀了杨贵妃,正恰逢其时。此时,高力士把杨贵妃推入虎口作替罪羊,一来可为高力士自己治国无能而开脱罪责,二来又为唐玄宗受“二杨”之骗找到了合理的借口,三来平息了逃亡途中将士们愤愤不平的一腔怒火。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高力士是聪明人对玄宗也很忠心,高力士对对朝庭大局很了解,也知道士兵兵变是对唐玄宗宠信杨国忠、宠爱杨贵妃十分不满,面对当前危局杨国忠虽已被诛,但军队将领怕以后被杨贵妃报复,所以面对此危局只有杀了杨国妃,才能解救玄宗平息这埸兵变,否则兵变变成叛乱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高力士就支持太子杀楊国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