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渊为什么是匈奴人(匈奴人刘渊灭掉西晋)

网友提问:

匈奴人刘渊为何对重建大汉如此着迷?

优质回答:

强大的汉朝,让无数后人为之着迷,匈奴人刘渊就是其中之一。他建立的政权名为“汉”,是种很明显的慕强心理,从根源上说是汉文化的力量。

(网络配图)

刘渊的家世

刘渊字元海,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白登山之围”让刘邦不得不和冒顿做兄弟,还嫁了宗室女过去。此后,冒顿的子孙都以“刘”为姓。

几代汉化下来,不只是冒顿的后裔,匈奴贵族都以刘姓为荣,不管有没有汉家和亲公主的血脉,反正他们都要姓刘。还学着汉人取字,学习汉族文化。喜欢汉人的瓷器、绸缎。

对汉朝有着某种程度的忠心。意思是说,如果中原政权是汉朝,他们时不时的要作乱,但如果中原政权不是汉朝,那就更不服了,以汉臣自居,帮助汉朝平定各方叛乱。

匈奴在汉朝时分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北迁,南匈奴内附汉朝。刘渊这一支是南匈奴,其曾祖父是羌渠单于。屡次帮着东汉镇压黄巾军,损失了不少兵力财力,引起了部族的不满,被族人所杀;

(一张搞笑的图)

刘渊的祖父于扶罗原为右贤王,本有希望继位为单于,却没斗过须卜骨都侯,便留在了汉地,想让汉朝帮自己夺回单于之位。

但此时的汉朝大厦将倾,自身难保,哪还有空帮他?汉灵帝去世后,于扶罗趁机劫掠太原、河东一带,后来还曾救援、保护过汉献帝。在袁术与曹操的战争中,于扶罗选择了袁术,被曹操打败,归顺了曹操。

于扶罗死后,他弟弟呼厨泉继位为单于,封于扶罗之子刘豹为左贤王,这位刘豹就是刘渊的父亲。

这一支匈奴虽有单于,其实在曹操的掌控之下,被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刘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也都由姓刘的匈奴贵族担任。大致的居住范围在在晋阳的汾水和涧水一带。

(内附的南匈奴)

刘渊的经历

刘渊喜欢汉学,是个汉化得非常彻底的匈奴人,拜上党大儒崔游为师,学习《史记》、《汉书》、《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等汉族的璀璨文化,还常常遗憾不能跟随着汉文帝刘恒开创教化大业。

当时的世家望族们,也把他当做名士而不是异族来看待,作诗清谈、曲水流觞,有什么雅事都不忘叫上他。但曹家不会忘记匈奴人的本性,要求刘渊居住于洛阳,其实就是当人质。

在此期间,刘渊很得司马昭的看重,和司马一家关系都不错。司马炎篡了曹魏政权后,还想让他管理东南地区的事务,好不容易被王济给劝住了。

许多年后,司马家八王作乱,中原再次战火纷飞。匈奴人看到了机会,秘密推举刘渊为大单于,只待他一从洛阳回来,就要造反。

(匈奴军)

成都王司马颖先在争斗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太弟,但面对东海王司马越及其同胞弟弟东赢公司马腾的攻势,自觉不敌,向刘渊借兵,刘渊趁机回到了部族。

当时各司马向诸胡借兵都成了习惯,司马越及司马腾就借了鲜卑的兵。而这也是五胡乱华那么容易的原因,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中原借来的兵,轻松容易就到了中原腹地。可惜请神容易送神难,司马家想再把这些大神送出去,那可难了。

刘渊本还有点想救司马颖,被堂祖父刘宣阻止,大家都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时机。刘渊从善如流,建立了新的政权,年号元熙,国号为汉(史称汉赵、前赵),自称汉王,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建造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的神位进行祭祀。

【结语】

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你们明明是匈奴人,建什么“汉”?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刘渊自认是汉朝皇室的外甥,汉朝又曾和匈奴约为兄弟之国,兄长去世,兄弟继承国统是理所应当的;

其二,汉朝的统治非常长久,深入匈奴各部人心,以汉为名,可以迷惑那些心向汉朝的人,使他们归附其下。

综上所述,刘渊着迷于重建大汉,最主要是文化的力量。但并不是他想叫什么历史就会承认的,从来没有一位史学家认为这个政权和汉朝有关系。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其他网友回答

匈奴人先是被打败,后是被打服,甚至部分内迁的匈奴人已经被打成了汉人。这可能就是一种民族融合的方式。

1.刘渊,比汉人更汉人

刘渊,七岁丧母。丧母之时,他“擗踊号叫”。

舐犊情深,是生物的自然本性。而孝顺长辈,则需要一定文化训练。

七岁的刘渊,已经被训练出了“孝”之情和“孝”之礼。而这种训练只能属于精致的汉文化。匈奴的粗犷文化,无法提供这种训练、也无法提供这种训练环境。

那么刘渊是怎么被训练出来的呢?

刘渊“擗踊号叫”,而“哀感四邻”。关键是这个“哀感四邻”,说明刘渊的这种孝悌之情,得到了其他匈奴人的认同和尊崇。他们不仅认同了孝道,也推崇孝道、礼赞孝子。

在刘渊七岁的时候,在其所生活的山西左部匈奴,这群匈奴人已经深刻地接受了汉文化的洗礼和训练。他们不再草原,而是中原。

正是这样的环境,塑造了这样的刘渊。

2.刘渊,比汉人士大夫更士大夫

作为匈奴贵族,刘渊有条件接受更为深刻、更为高端的汉文化教育。

少年之时,拜上党大儒崔游为师。

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能够系统学习儒家和汉文化典籍,刘渊不仅比汉人更汉人,而且足以成为汉人士大夫。

为质洛阳十五年,所结交者,多是朝堂显贵和儒家精英。

为质的刘渊,能够了解中原政权的运作方式。对于汉文化、对于汉人政权和生活方式,他有着比一般汉人士大夫更深刻的体会。

刘渊既有武力又有才华,也遭到西晋朝堂的猜疑。匈奴有这样的人才,对于西晋朝堂是有危险的。于是,就有人准备将这个汉化了的匈奴人提前干掉,比如齐王司马攸。

李憙、王浑等一种西晋重臣,据理力争,才让刘渊死里逃生。而这些人就是刘渊所结交的汉族精英。

观其言、察其行,还要视其所交。刘渊所结交的,主要就是西晋皇室、朝堂重臣和汉人精英。这种关系网络,就决定了匈奴人刘渊人设:会比汉人士大夫更士大夫。

3.刘渊,着迷汉文化的表现

刘渊着迷汉文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所言、所行和所交。

所言: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耻也。

他认为随何、灌婴这些汉初功臣不配辅佐高祖刘邦。因为这些人要么少武、要么少文,都没能做到君子之道。

所行:刘渊少时丧母,“擗踊号叫”;刘渊少时求学,遍访大儒;五部匈奴复国之后,拜老师崔游为三公重臣。

所交:崔游门下时的同学,洛阳为质时的好友。他们不仅与刘渊坐而论道,而且关键时刻还救下了刘渊的性命。

另一个是建立了标准的汉文化政权。

公元304年,刘渊率五部匈奴复国,但复国的匈奴人并没有建立草原政权,而是建立了一个标准的中原政权。组织是中原的,直接照搬汉朝的三公九卿架构;官制是中原的,不称单于而称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全盘照抄;甚至,连尊崇的祖宗都是汉朝的皇帝,三祖五宗,他直接承袭蜀汉的正统。

4.刘渊如此着迷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刘渊的人设所决定的。少年求学、为质洛阳,他已经为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比汉人士大夫更士大夫的定位。雄主刘渊的这个人设定位,也就影响了他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

其次,五部匈奴能认同,至少刘渊领导下的时候,他们能认同。建立汉人政权而不是单于政权,尊崇汉人祖宗而不是匈奴祖宗,五部匈奴能答应。

第三,获得更多的合法性依据。乱世征伐不是看土地广大、也不是看财富雄厚,而是看能否讲一个好故事,以争取到更多的人心。

在五胡乱华初始时期,五胡并未全面做强,汉人不仅是主体人口而且是主流影响,建立一个汉人政权,能够争取到更多的人心。

但是,刘渊失败了。

刘渊死后,刘汉变前赵,变成了匈奴人政权;前赵变后赵,变成了羯人政权。这两个政权都是逆汉化的,而且搞起了民族压迫。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是汉人做强的时候,刘渊这个匈奴人的号召力对汉人不够强;二是五胡做大的时候,刘渊的大汉旗帜又凝聚不了胡人的支持。

刘渊的梦想很好、做法也很超前,但是时代不允许。民族大融合,只有在足够久的历史和足够长的时间之后,才能孕育而生。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一定要弄清楚的是,不是刘渊对重建大汉着迷,而是现实情况迫使他不得不用“复兴汉室”的名号来为自己涂脂抹粉。

而高举这面旗帜的好处,主要也是有以下两点:

1、政治传统上的号召力

我们都知道,刘渊所活跃的年代,正值西晋王朝的末期,此时让整个国家陷入混乱的“八王之乱”刚刚结束,但是它所造成的分裂局面已经无可挽回。

晋武帝吸取了曹魏疏远宗室最终亡国的教训,却忘记了同姓王有了兵权依然会造反的客观事实,让本来就得国不正的司马氏的名望变得更加衰微。在这个时候,无论是掌握权力的世家大族亦或是出身寒微的升斗小民,都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的处境跟祖先们所生活的时代相比,毕竟人总是不满意当下的,而很不幸的是,西晋所对比的对象是维持了四百年统治的两汉帝国。于是乎,一个是奠定了民族强盛和国家荣誉的强汉;另一个则是国家都已经在混乱的情况下丧失了最基本的对国家的掌控,两者高下立判。

实际上根据后来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所著《汉晋春秋》记载,西晋末年既有“人心思汉”和“金刀之谶”一说,“金刀”是指繁体的“劉”组成,由此可见对汉朝的思念在西晋末期的国家情势下,是有相当的政治号召力和情怀市场的,刘渊选择“复兴汉室”,是出于现实的一个理性考虑。

那么读者可能要问,即使如此,你刘渊作为一个匈奴人,又有什么资格去复兴汉室呢?或者说你凭什么姓刘?这就涉及到第二点了。

2、刘渊有法统的可操作性。

这就要从更早的“文景时代”说起了。

我们都知道,汉文帝、汉景帝时代中原王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即将中原王朝的皇室女子嫁到匈奴成为匈奴单于的正妻“阏氏”,借此来影响匈奴和汉朝的外交政策。而相应的,匈奴的政治体制是奴隶制游牧帝国,保留了许多母系氏族的残留影响,在匈奴的各大部落中,女性拥有非常大的话语权,由此也让匈奴各部贵族首领的妻族、母族在政治上拥有相当大的发言权。

相传当年刘邦就是因匈奴有此传统与冒顿单于约定,冒顿娶了刘氏的宗族女为妻,就跟刘邦成为兄弟,后世子孙也以“刘”为姓,即所谓的“甥舅之亲”。

刘渊作为冒顿单于的直系后裔,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之时,也利用了这个传统和习俗,冒认自己是刘汉正统的后代继承者,拥有了复兴汉室的资格,加上刘渊本身也饱读诗书,文武双全,非常熟悉汉文化和崇尚儒学,自然而然的,他的匈奴人身份也被很多民众选择性忽略,转而支持他继承汉室的法统。

另外,匈奴自汉武帝后开始分裂,北匈奴远遁欧洲不知所踪,而南匈奴跟汉族比邻而居,相互通婚,经过几百年,差距已然很小,这也是刘渊能够高举“复兴汉室”气质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刘渊把自己的政权叫做“汉”,不是他着迷于重建大汉,而是他想笼络胡汉两方面的人为己所用而已。

五胡十六国早期的社会形势:

晋武帝死后,晋惠帝继位。晋惠帝智商有问题,他的夫人贾南风即没有见识,还又贪婪弄权。结果司马家诸王对中央政权的野心都被勾起来了,然后就各自轮番带兵到中央去,当两天老大过过瘾。这就是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杀来杀去,把中原搞的一团糟。中原的老百姓纷纷向各处逃跑避祸。

老百姓逃跑的方向有三个:南、东、西。

南面就不必说了,没有祸乱纷争,人少,容易立足。

东面,逃向了辽西,被慕容鲜卑收留了。当时人口逃亡的情况达到了什么程度?逃来此处避难的中原人口是当地人口的十倍!

西面,逃向了陇西一带,这也是前凉政权能够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中国北方,除了汉族人以外,还有很多胡族人口。

刘渊所在的匈奴是一个,还有段氏鲜卑、拓跋鲜卑、乌桓、羌族、羯族、氐族,等等。这些胡族有的是自己扩展过来的,有的是原来居于中国内部,随着八王之乱而进入中原的。

总之,当时中国北部一片混乱,各族人能逃的逃走了,没逃的惶惶不安。

刘渊建立政权,想要最大程度地吸引各种力量,他想到了以“汉”作为国号的好处

刘渊是胡汉混血的匈奴人,他是汉朝和亲公主的后代。因此,他就想到利用他混血的身份来尽可能地联合更多力量。

以汉为国号,可以让人想到汉朝,也可以笼络汉人。同时他刘渊作为匈奴胡族,也可以尽可能地团结胡族人口。在古代,人口就是第一力量来源,能笼络的人口越多越好。

因此,刘渊把西汉、东汉、蜀汉所有有庙号的皇帝都祭祀一遍,蜀汉刘备庙号烈祖,当然也在其内;刘渊还给蜀汉后主刘禅上了庙号“仁宗”,也祭祀起来。

但是,刘渊的实际做法却和他的想法不同步。他任用的重要官员都是匈奴人。他建汉称帝时,大司马刘和、大司徒刘欢乐、大司空呼延翼,大将军刘景,都是匈奴人。

当时胡汉融合的情况:民族关系紧张,互相不信任甚至敌视,刘渊的想法既得不到汉人的信任,也得不到匈奴人的理解。

刘渊言行不一,这恐怕也是受制于当时紧张的民族关系。胡汉互相不信任,刘渊因此不敢把重要权力交给汉人。

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当时匈奴人与汉人之间的敌视程度。公元309年4月,大将军刘景(匈奴人)统军在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县北)打败了晋将王堪,随后竟然下令将三万多男女投入黄河淹死。

虽然刘渊得之此事后非常愤怒,也把刘景做了降职处理。但是,我们看到刘渊想笼络汉人的想法并没有落到实处。

后来刘渊的儿子刘聪登位,攻破洛阳时,屠戮了洛阳三万多公卿和百姓。就连他的儿子都不认可他的想法。

结束语:

刘渊以汉做国名,但是实际中既不被汉人认可,也不被他的匈奴族人所理解。总体而言,“汉”这个招牌在匈奴人手里没有起到作用。所以后来汉这个国名被改成了赵。

因此,匈奴人刘渊建汉,并不是着迷于重建大汉,而是想用“汉”这个招牌邀买人心而已。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提起刘渊,让笔者想到最多的是他说过的那句话:“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那么“随陆和绛灌”又是谁呢?

随陆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身边著名的谋士随何和著名的说客陆贾,而绛灌分别指的是替汉高祖平定诸吕的绛侯周勃和颍阴候灌婴。这四个人物够厉害了,当年随陆二人在楚汉战争中多次替刘邦到敌营和其他诸侯处游说,而绛灌二候为汉高祖屡立战功,又在后来的“平定诸吕”的事件中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可他们四人却在刘渊嘴里说出来那么轻而易举,他竟敢鄙视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嘲笑随陆没有武功,笑话绛灌没有文化,那么刘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充当过什么样的角色呢?

在我国古代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总共出现了19个割据政权,其中有15个政权是由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所创立的,而这位刘渊就是第一位建立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人,但是有朋友会指出第一位建立少数民族政权的人并非刘渊,以时间而论,是成汉的建立者氐族人李特,他先于刘渊几个月建立了政权,但是因为当时华夏的文明地带主要还是在北方中原地区,而成汉政权是在我国的西南,古以称霸中原者为王,这应该没毛病,所以刘渊名副其实为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第一人。

一、本是匈奴人的刘渊,为什么是汉姓呢? “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司马迁.《史记.刘敬列传》

西汉初年,刘邦北征匈奴失败,困于白登,多亏了陈平献出奇策才能得以安然归汉,刘邦回来后找到了刘敬商量对策,刘敬针对当时的情况发表上述言论,这便是汉匈和亲的缘由,所以在西汉初年汉匈进行了以西汉单方面为主的大规模和亲行为,此事即便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将霍去病“封狼居胥”后还一直在进行,刘敬其中有一句话说的很有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冒顿是大汉的姑爷,他死后儿子继承王位就是大汉的外孙,还没听说过外孙子敢和姥爷做对的。”

所以,自西汉时期起,匈奴人的贵族阶层都是和汉王室有着血缘关系的,后来南匈奴归汉后,匈奴五部的贵族大多赐姓为刘,这便是匈奴人刘渊刘姓的来历。

二、刘渊其人其事

刘渊,字元海,他是冒顿单于的后人,他的父亲刘豹是当时匈奴五部的左贤王,可以说他是匈奴中贵族的贵族,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控制少数民族政权,采取的是以人质方式为主的手段,刘渊作为匈奴左贤王的儿子也不例外的来到了中原王朝,自幼便过着人质的生活,虽为人质,但是也是衣食无忧,富贵有余。

“彼人姿度卓荦(luo),有笼罗宇宙之志。”——《晋书.陈元达载记》

刘渊这个人生的气度不凡,而且还有很大的志向。他不同于普通的匈奴人,他自幼熟读儒家的经史子集,常常有惊人之语爆出,他喜欢读《史记》、《左传》等历史典籍,并且还熟悉弓马,武艺绝伦,北魏的史学家崔鸿曾评曰:“文学武事,并皆工绝;猨臂善射,膂力过人。”这刘渊可真的是文武双全的一个人物。

刘渊所处的时代是三国西晋的交替时期,他在曹魏末年来做的人质,经历了西晋开国,而又司马内乱,所处在一个不断动荡交替称雄的历史背景下,而刘渊本人作为匈奴贵族出身,其又文武双全有着大志向,所以在西晋末年国内动乱的情况下,刘渊审时度势回归了匈奴,率匈奴五部人马起兵,建立了一个新的割据政权,史称“汉赵”(也称前赵)。

三、刘渊为什么以“汉”为国号?

上文说了刘渊自幼精通儒家的经史子集,他虽然是匈奴族人,但是汉化已经很成功了,他意愿效仿能够统一中原的皇帝的行为,所以他以“汉”为国号,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西晋和三国时期距离很近,西晋的司马家族是篡曹而得天下,而三国时期的形成根本在于分汉,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很多百姓还对大一统的汉王朝充满着怀念之情,所以他作为刘姓的匈奴人,往上靠可以称自己有汉室血统,所以他以“汉”为国号,是人为拉近匈奴与中原人民之间的距离的行为,同样也彰显自己欲统一中原的豪情壮志。

师出要有名,刘渊在起兵之时,他利用自己渊博的历史知识对台下的匈奴各部将士以及老百姓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演讲,他回顾历史,自汉高祖刘邦至蜀汉刘禅时期汉政权帝王们的丰功伟绩让他讲了个遍,同时他还大骂汉贼王莽、董卓、曹操等人搞垮了大汉的数百年基业,又对刘禅的“乐不思蜀”表示了悲痛之情,同时感叹苍天有眼,司马家族内斗不止,而自己终于等到了机会,等到了光复大汉天下的机会,一番激昂的演讲过后刘渊吸粉无数。

从此之后,我国进入了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期间也是我国古代最为混乱的时期,很多不同民族的历史人物逐个登场,开始了号令天下,逐鹿中原的战争,这段时期一共不到140年的时间,却也整整地打了不到140年,可以说是生灵涂炭。

小结:

华夏民族的形成是一个以中原民族为主体而不断吸收和容纳各少数民族的一个过程,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原因必然形成的结果。

匈奴人刘渊以恢复汉朝为起事缘由,就充分的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在民族和民族之间的融合过程中,中原的先进文化一直是各少数民族所学习和崇拜的榜样,他们建立王朝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很多民族都不复存在了,都早已经和华夏民族融为了一体,因此,我们也应该对曾经出现过的少数民族政权予以肯定,他们对华夏民族和国家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形成稳定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格局一体化也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巨大的贡献,在战争的催化剂下,我们最终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各种文明相互融合发展。

本回答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