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孩子更聪明(如何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

网友提问:

如何培养更聪明的孩子?

优质回答:

如何培养聪明的孩子?这是我们每个已为父母都非常关心的话题。我们都急切地渴望拥有一个优秀的宝宝,一个从小就出类拔萃的孩子。那们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好孩子呢?那我今天要讲的是,“弱智”孩子和天才孩子的转变,只差一个人。

这个人是谁呢?毫无疑问就是我们父母自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也是第一任人生导师,没有父母的在孩子幼儿时期的良好教育和培养,那我们后期的学校教育根本无法顺利进行。

孟母是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位母亲的教育。《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爱因斯坦的母亲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在爱因斯坦3岁的时候因为还不会说话,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有时候那呆着一整天都在看母鸡下蛋,有时候还会暴躁地去打其他孩子。因为这样,爱因斯坦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轻视退学,被周围亲友当成问题儿童,精神有问题。但是即便这样,爱因斯坦的母亲也十分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那一个,常常鼓励他多动脑多提问多观察,她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将来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教授。而时间也最好地证明了天才和弱智之间往往是一线之差!

那我列举的中外两个著名的两母教子的故事就是为了证明我的论点:要想培养出一个聪明优秀的孩子,就得先做一个出类拔萃的父母。那么我们很多人会说,那我不是什么大学老师,也不是什么社会精英,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父母,我该怎么培养出一个聪明的杰出孩子呢?

那我要说一个我身边的例子,小时候我家后面的一个男孩子长得个子矮矮的,看上去也很内向不喜欢和我们同龄的孩子玩耍嬉闹,常常把自己关在家里做一些乱七八糟的实验。(事实证明这些实验却是他开发大脑的途径)他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呢?他的妈妈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爸爸是一位瓦匠工人。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散养”模式。他们从来不去扼杀这个男孩在家的所有“折腾”。相反,在这个男孩把家里的电视机,广播机,洗衣机等家电拆了装,装了拆的反复折腾时,他们不仅没有大吼大叫指责孩子,反而把这看作是孩子天份的表现,总是笑笑地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再组装回去。

而我们小时候呢?常常被父母关在家里不停地写作业背单词做习题,考试考不好就会被训斥和责罚。而这个男孩总是轻而易举地考年级第一。后来,我们读了江苏普通的本科而他考上了江苏省第一985高校南京大学。如果不是因为怕离家太远他的分数完全可以上北京那边的一流大学。当然南大也是一所排名靠前的名牌大学。

所以看到这里,我总结一下我们普通人如何做一个出类拔萃的父母,如何培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优秀孩子。

第一, 给予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允许并且鼓励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不着边际地探索实验。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索如何拿筷子,如何系鞋带,如何搭建一个小房子,如何解决一道数学难题。长大以后,父母就会省心很多,因为孩子已经习惯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难题。这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陪伴孩子的时候不玩手机,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和孩子的互动交流中,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总是耳提面命地要求孩子鼻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来走。

第三,反复且有规律地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带孩子一起看些绘本,读物,即使孩子还听不懂,那也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表情,语速来传达各种精彩的内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一个注意力集中的孩子上学以后往往都表现出色!

第四,经常带孩子出门体验一些亲子活动,比如说一些早教课的亲子活动很不错。像是一些乐高课啊,手工课啊,烹饪课啊。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建议我们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参加这些活动,锻炼孩子的思维,扩散孩子的大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最后,我坚信这句话:天才和弱智往往就在于一线之隔。想要拥有出类拔萃的孩子,就要先行自身开始,学会做一个与众不同的父母。我们也可以拥有像爱因斯坦一样优秀的孩子!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也时常考虑这个问题:

我的孩子是不是聪明的?我养育孩子的方法到底对不对?

今天,我们通过魏坤琳的《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结合安心妈妈在咨询案例中累积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聪明孩子和聪明养育的事。

最早了解到魏坤琳,是在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

作为北大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最强大脑》的科学评审,魏坤琳的一句“科学是我评判的唯一标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既是“冷面判官”,也是大家口中可爱的叨叨魏。

《最强大脑》最为火爆的那几年,许多“右脑开发”、“全脑开发”“世界记忆大师”的课程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之后,在一次访谈中,有人问起魏坤琳,要怎样把小孩培训得像《最强大脑》中的选手那样优秀。魏坤琳却马上表示:他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女儿成为这种选手。

因为他认为,几乎所有的“智力开发”,其实都是记忆术,即便在北大,记忆术也是不被关注的技能。

这让我注意到他的另外一个身份,两个女儿的爸爸。

所以,当得知魏坤琳集合一众高校教授、科学家出版了这本育儿经时,我觉得很有必要看看:在这位北大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脑力科学家(以及他的同行)的眼中,怎样的孩子才算聪明,怎样的教养方式才是聪明的。

什么是“真正的聪明”?

在脑科学家的领域里,“真正的聪明”并不等同于智商高,也不是智商和情商的集合。

《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里,魏坤琳列出了一个聪明公式:

真正的聪明=(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反省智力

神经智力,主要来自遗传,但大部分的孩子之间,区别不大,所以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计(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内);

经验智力,主要指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以达到非凡的成就,正是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

反省智力,是加乘关系,反映出倍数的增长。如果说经验需要滴水穿石,十年磨一剑,反省则是通过各种策略不断总结,寻求最佳途径。

一、要发展经验智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发现孩子的专长,鼓励孩子专注于特定的领域。

这方面的案例,安心妈妈接触的比较多,有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

1、关于发现专长这一点,很多父母表示:我们家的孩子各方面都还行,但又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喜好和特长。

安心妈妈的建议是:没发现特点之前,尽可能让孩子多接触,多了解;同时,应该尽可能培养我们作为父母的敏感性。

为什么同样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精力,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不多,而有些父母则能够清楚地判断出孩子的想法和喜好?这就是因为,不同的知识背景下,父母们对孩子的敏感度千差万别。作为父母,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养水平,才能在看似平凡的表象下,挖掘出背后的意义。

2、选定领域后,开始的2年内,要选定专业的机构和老师,进行规范、系统的基础训练,并且保持一定强度和规律的刻意练习,因为“人类天性好奇,但不是优秀的思考者”,引导必不可少。除此之外,长期坚持一个领域,对于培养孩子的耐力、抗挫抗压能力都大有益处。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以规范的外力为主,但是父母也不可以缺席。

3、领域一般不超过3个,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应该把资源集中到最关键的1-2个特长上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多为孩子创造使用特长、展示特长的机会。

二、要发展反省智力,则应该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

1、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

要多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天赋,让孩子习惯“积极努力”。遇到困难时,能以努力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孩子,一生都会受益。

因此,成长型思维,也被魏坤琳称为“可以打破阶层”的能力。他曾在微博中反对“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论断,指出:只要思维不固化,阶层就不会固化。

2、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

3、教会孩子反省和总结策略。

每个人都有自己性格和思维的优劣势,也都有“盲点”,别人的经验是可以参考的,但放到自己身上,未必适用。唯有自己总结错漏,才能针对性地提高。小到考试错题本,达到“每日三省吾身”,都需要亲力亲为,养成习惯,不能偷懒。

怎样才算是“聪明的养育”?

1、我们要明确最重要的概念——聪明养育的关键在于父母,而不是孩子。

做父母没有捷径,所谓的聪明养育,并不是更省力的养育,而是更科学的养育。

2、游戏,是最好的亲子互动。

走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来主导游戏,用开放的心态,来了解孩子的内心;

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自主感(自己决定)和胜任感(自信心的培养),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都可以通过游戏获得;

放下教育目的,在游戏中订立规矩,传授经验,这种不教而教的效果,反而最有效。

3、多和孩子一起运动。

魏坤琳的研究方向是,人脑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是如何控制运动的,因此他鼓励孩子多运动。他指出,运动不仅不会阻碍学习,反而还会促进学习。运动会使脑细胞得到更多地氧气和养分,帮助神经元生长。

虽然运动对智商的提高还没有量化到“锻炼到多少智商提高了几个点”的地步,但是,运动促进大脑发育,这个趋势是确定存在的。其中,如果能够训练孩子跟着节奏来运动,不仅仅锻炼身体,还能促进大脑多种能力的发展。

4、从孩子的负面情绪中看到正面意义。

孩子的生活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帆风顺。

他们会快乐,也会悲伤,悲伤可以让他们思考;

他们会乖巧,也会发脾气,发脾气正是教会他管理情绪的大好机会。

正视情绪、多和孩子讨论情绪,能让孩子更好地判断自己和他人的心情,用恰当的方式来处理情绪,最重要的功课。

小心常见的育儿误区

《聪明的养育》直指当今育儿的诸多误区:

1、最好的早教不在早教机构,而在家里;

2、右脑开发并不适用于普通大众。实际上,左右脑两分法来自Roger Sperry 的裂脑研究,这项研究只是发现脑的工作侧重不同,但对于正常人来说,大脑总是协同工作,并不是独立运作的。

3、“你的大脑只开发了10%”,并不全面。因为我们的脑细胞值,占大脑重量的10%,但不意味着我们的大脑能力只开发了10%,因为大脑中其他的90%,包括支撑结构和细胞,也非常重要。

4、错过敏感期并不可怕。大家对于敏感期的重视,和赢在起跑线一样,都属于过度焦虑,实际上,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品性与习惯,而具体的技能,从长期来看并不会因为敏感期和起跑线而产生质的变化。

5、“情商”的概念不应该被滥用。情商,原指情绪能力(比如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理论(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的具体的和情绪有关的能力,这是被学术界接受的,是可以提高的能力。但在很多场合,情商却被滥用成圆滑的处事技巧。

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这本《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

最后,安心妈妈想说,很多事情,只有投入到时间的长河里,才能看到意义。

没有完美的养育方法,我们只能不断权衡利弊,做出当下最好的选择。

不必焦虑,不要被自己设定的任务压垮,让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和孩子一同成长的珍贵意义。

文 | 安心妈妈

账号 | HR妈妈的潜能研究院

专长 | 底层规律与潜能开发,欢迎关注和私信,每天一位公益咨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其他网友回答

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目光太短了。

要为国家培养一个有用人才,所以要有长远计划。

首先是不伤害孩子。

比如,孕期,不乱吃补药。乱吃补药,颅骨骨缝会过早钙化。

新生儿一定要吃饱。吃的是不是母乳关系不大,但必须按时间间隔吃奶,吃饱。比如月子里,每次间隔3小时,孩子能连续睡眠三小时,满月后,能连续睡眠时间逐渐延长。四个月,晚上可以连续睡眠8小时。连续睡眠时间长,睡眠中分泌足够的生长激素,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发现现代社会有个误区,一定要喂母乳,宁可让孩子饿,也不喂奶粉。宁可夜间多次喂奶,宁可睡不好觉,妈妈越累越糊涂,孩子也长不好。有的因为孩子很胖,很骄傲,可是我们不是在喂小猪。

很多孩子没出月子,饿成了亚健康,睡眠不好,也成了亚健康。现在大人睡不好的也很多,都归因于压力大,而实际也是室内空气不好。

有的母乳不够,就用中药催奶,结果奶是有了,但奶里还有中药。孩子吃了含有中药的奶,囟门早闭,限制了神经系统发育。有个妈妈,还给大家传授经验,说自己喝点酒,孩子就睡得好。却不知孩子不是睡得好,是被酒精麻醉了!

发现很多孩子过度补钙。一问,都说是医生告诉的。关键是医生不能天天来看你的孩子,医生当时的一句话,家长就当圣旨,持续的补钙。从不想想补钙过多会怎样。家长应该知道,过早过多的补钙,也导致囟门早闭。也限制神经系统发育。

孩子,吃饱睡好是关键。有的孩子能吃饱,但睡不好。因为室内环境污染。呼吸不畅。睡不好,孩子神经系统被伤害,肯定不聪明。

如果孩子睡不好,能改善环境最好。不能改善环境,可以给孩子吸氧。

有的孩子晚上不睡,白天睡得好,有可能是白天开门开窗,空气好一点。

有个愚蠢的家长,不准四个月的孩子白天睡觉,结果两天后孩子就病了。因为孩子晚上睡不好,白天再不让补觉,能不得病吗?

从出生就开始培训孩子的语言感觉中枢,就是只要孩子醒着,就与孩子说话。尽管孩子不会说话,但他在模仿,在形成语言感觉中枢和语言运动中枢。

2--3岁,培训语言运动中枢,背会许多诗词,儿歌,讲小故事,看图说话。

学龄前,就背会了很多语文课文,三年级,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班,保持跟住。初中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持续跟进,保持孩子处于良好状态,之后就用英语软件,高考后大学英语四六级背单词。这样的孩子,考上大学也特别自觉。不像有些大学生是高考前老师逼着学,考上大学之后反倒不学了。

培养一个孩子,聪明是基础,小树苗要成才,家长要保持持续关注,跟进到上大学!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绝对出类拔萃!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聪明的小孩子,实际上''破坏''力非常大,在对某些东西好奇的时候,往往就是''破坏''性的了。

小孩子,在玩的中间学习知识、探索性玩就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了。不需要在这个年龄段过早、很急切的作出引导等等行为,父母只是留意、注意就可以了。略微启发性语言交流可以了,千万不要把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代替孩子的感性思维方式。

孩子的思维方式很直接的,没有''弯度''、没有''坡度''、没有''高度'',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呢。对待孩子''冷开水泡茶,慢慢来''。给时间让孩子成长。

还是那句话,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什么也不知道,对待任何事都是新鲜事物。例如:地上的水要踩一脚、树叶子也是不错的玩具、地上沙子、灰尘……等等都是玩具,你必须承认,只能让他们认识、玩!人,就是这样成长经历过来的。每一位集大成者,都是这样成长经历过来的。

很多的父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可以理解的,不要过急。孩子们表面上学这学那,看似掌握了很多,实际没有后来立志专心的孩子的。因为孩子在日常玩的的过程,已经就是积累知识了!

我的认识,还是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入手。吃苦,才是成才道路上的佼佼者!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我认为宝宝的成长就像带着父母遗传密码的种子,用爱浇灌,细心呵护,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然后顺其自然,静等花开。

健康方面注意科学喂养,根据婴儿的身体发展规律增加肢体动作游戏即可。

我觉得宝宝是否聪明主要看父母的遗传基因,聪明的衡量标准又有很多,让宝宝自然成长最好,家长能做的就是爱并尊重孩子,发现孩子的特长,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多给孩子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