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什么喜欢蛐蛐(明宣宗斗蟋蟀)

网友提问:

勤政爱民的明宣宗为什么被有些人称为“蟋蟀皇帝”?

优质回答:

明宣宗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在明朝的十六位帝王中,明宣宗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明君。明宣宗在位期间勤于政事,任用杨士奇、杨溥、杨荣等名臣,使朝廷清明;停止了下西洋、征交阯等耗费民力的对外扩张行动,令明朝百姓得以休养;平定了叔叔汉王朱高煦发动的叛乱,巩固了大明皇权。

大明王朝在明宣宗的任内,可以说达到一个繁荣的盛世。然而,就是这位兢兢业业、勤政爱民的明宣宗却有着一个戏称,就是“蟋蟀皇帝”。明宣宗之所以会得到这个“雅号”,同他的一个爱好有关,这个爱好就是“斗蟋蟀”。

“斗蟋蟀”对于明宣宗而言是一个一生的爱好,从童年时代起明宣宗就十分热爱“斗蟋蟀”。待明宣宗继位之后,明宣宗依旧没有忘记“斗蟋蟀”的爱好,在政事之余,常在宫中斗蟋蟀取乐。

按理说“斗蟋蟀”本来只是明宣宗个人的爱好,小小的蟋蟀也不会对国家造成太大的负担。可是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各地长官见皇帝这么爱蟋蟀,便纷纷发动百姓去捕捉上好的“蟋蟀”进献给明宣宗,以求博得明宣宗的“厚爱”,此举闹得各地百姓鸡犬不宁。

正因着这份对蟋蟀的“热爱”,百姓们就给明宣宗冠上了一个“蟋蟀天子”的名号。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在撰写《聊斋志异》时,便引用了这个故事,将明宣宗作为《促织》篇中的人物,将其称之为“促织天子”。随着《聊斋志异》的发行与普及,明宣宗“促织天子”的名声也就这样被越传越响。

不过,尽管明宣宗爱好“蟋蟀”的乐趣为百姓带来了一定的困恼,但瑕不掩瑜,明宣宗依旧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勤政爱民的明君。

参考书目:

谢贵安:《促织(口瞿)(口瞿)叫,宣德皇帝要——明宣宗骄奢荒唐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3期

其他网友回答

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为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明成祖朱棣之孙。生于燕王朱棣府中,“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上携使之子孙,永世其昌,喜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为帝,由于吉梦的缘故且朱瞻基与朱棣十分相像,因此朱棣十分喜爱这个孙子,对于朱瞻基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视,朱棣亲自挑选大儒贤臣作为朱瞻基的老师,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巡视北京,并让太子朱高炽及朱瞻基视察农耕情况,在此期间朱棣特地写作《务本训》赐予太子及朱瞻基,希望其施仁德,善待百姓。

明成祖朱棣

永乐七年八月(1409年),明朝10万军队征伐鞑靼失败,全军几尽覆灭,朱棣大为恼怒,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亲率大军征伐鞑靼,并让朱瞻基驻守北京。由于朱瞻基的性善且对于时政看法十分契合朱棣,永乐九年(1411年),朱瞻基被封为皇太孙,而在之后,朱棣每逢出征几乎都会带着朱瞻基,为加强对未来接班人的教育,以名臣胡广等为朱瞻基师。在名师教导以及长期政务处理的训练下,朱瞻基可谓是十分出色,明成祖就曾对宣宗说道:“此他日太平天子也”

明宣宗朱瞻基

洪熙元年(1425年),朱瞻基正式登基为帝,是为明宣宗,继位后的朱瞻基也确实不负明成祖所言,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倚重,并夏原吉、蹇义为辅助,由此形成了一套核心领导班,在明确中央统治核心后,明宣宗开始自内向外的解决明朝的一些弊处,首先对于京官进行严肃整顿,随后又对都察院进行清查并举士四十余人充当新御史,针对朱棣对建文帝时期的朝臣大下冤狱的情况,宣宗开始进行平反。其次便是减免赋税,抑制豪强。而明代巡抚制度制度也是自宣宗时期正是设立,同时较以往的大规模取仕不同的是,宣宗时期开始缩减官员数量,并实行保举法以此提高官员的质量。在对外方面上,明宣宗一改明前期的强硬外交政策,开始和蒙古和解互市,同时和朝鲜、日本等国进行和平交往。内部的大规模整改,外交上的和平相处,使得明朝这一时期被誉为“仁宣之治”。

而由于朱瞻基好促织,也就是玩蟋蟀,所以也被称为“促织天子”。政治上有所作为,但生活上好玩乐,由此朱瞻基被后世称为“太平天子,促织皇帝”。

在玩促织的明宣宗(网络图)

参考资料:

[1] 《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

回答者:赵培文,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明宣宗是明朝少有的出色皇帝,他一生勤于政事、任贤用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是“仁宣之治”的实际缔造者。

那么,为什么有人称他为“蟋蟀皇帝”呢?这个跟他的个人爱好有关,皇帝也是人,谁还没个业余爱好啊。只是,他所处的位置太过于耀眼了而已,一个普通人玩一玩蟋蟀好像是正常的,可一个皇帝玩一玩蟋蟀就变成了不正经。

帝制就是这样,万事都是以皇帝为中心,你你喜欢玩蟋蟀,肯定会引来大量的效仿者,而且会引来大量的马屁精,四处为你搜集蟋蟀,这样一来,想让别人不知道你的爱好都难,谁让你是一号公众人物呢。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跟民间花边炒作有关。明朝的文学发展幅度是非常大的,很多小说都是那时候写成的。所以,民间对皇帝的事情也比较八卦。既然喜欢炒作皇帝的生活,那自然是猛料大于一切,你总不能四处传言说皇帝喜欢看奏折,一看就是大半夜吧。这种话题,你说出来,别人也不爱听,你要说皇帝喜欢斗蟋蟀,肯定有很多人捧场,所以,这个事跟民间的炒作也有关系。

以上纯属个人愚见,如有不同意见和补充,欢迎留言讨论,但谢绝语言攻击。

其他网友回答

在封建王朝时期,天子掌握着整个社会的根本。天子有什么爱好,就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明宣宗爱好斗蟋蟀,搞得整个社会乌烟瘴气,劳民伤财,甚至出了不少人命,因此他就被成为“蟋蟀皇帝”,也叫“促织皇帝”(蛐蛐也叫促织、蟋蟀)。

明宣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重用贤臣,朝内没有党派之争;多次微服私访,爱护百姓,重视农业发展;对外开展多国外交,使得周边国家纷纷来朝贡;御驾亲征,平定藩王割据的局面。最终,明英宗开创了与贞观之治可比的“仁宣之治”。

但他本人有个好,从小爱斗蟋蟀。因此,明宣宗认为自己为国家辛苦劳累大半辈子,玩一玩不行吗?何况还只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又没要大家钱财。

于是,明宣宗给给各地官员下令,要求各地官员进贡上等蟋蟀,甚至派“蟋蟀钦差大臣”专门花十几万买只蟋蟀。这一要求,可把各地官员、百姓搞炸了。

官员们,为了取悦皇帝,自然想尽一切办法捞到好蛐蛐,于是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顿时,民间蛐蛐价格暴涨,百姓除了苛捐杂税,还要进贡好蛐蛐,闹出了不少人命,百姓怨声载道。

一次,一个枫桥的粮站官发现了一只上好蛐蛐,于是用自己的骏马换了这只蛐蛐,准备进贡给明宣宗。粮站官的妻子一听,这好马换了个蛐蛐,感觉这蛐蛐一定不得了,想来瞅瞅。不巧,妻子把笼子刚一打开,蛐蛐跑了。妻子吓死了,蛐蛐跑了咋办?拿什么进贡皇上?于是自杀谢罪。粮站官回来一看,发现蛐蛐跑了,心里也很害怕,也自杀了。就这样一只小小的蛐蛐,害死了两条人命。

明宣宗作为天子,因为自己爱好斗蛐蛐,要求官员、百姓进贡好蛐蛐,一时之间败坏了官员的德行,弄出了人命,被史家、老百姓称为“蟋蟀皇帝”。就这样,一个好皇帝玩坏了大明朝。

其他网友回答

蟋蟀皇帝,这词一听,便会联想到一个终日游手好闲,不务国事,沉迷斗蟋蟀的皇帝形象,而历史上得此封号的便是明宣德亮朱瞻基。

那么朱瞻基为何被称为蟋蟀皇帝呢?

一、自幼爱好,即位之后更是不惜让官员全国采买蟋蟀。所谓上行下效,何况皇帝。自古为

臣之道首要就是要懂揣摩上意。皇帝爱好,而又不掩,为臣的知道,还不得捉住此机会千方讨好。而斗蟋蟀虽说是闲好,而是一旦沉迷,误国耽事,必是有的,劳民伤财亦或有之。

二、蒲松龄之《促织》之宣传推广,《促织》就是根据一个因为蟋蟀而导致官吏全家自杀的人间悲剧改编的,而宣德帝的痴迷即不加控制亦让全国兴起一股斗蟋蟀之风气,“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便也随着松龄之名气传遍至今。

然朱瞻基是否确是此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之帝。而其在位开创的“仁宣之治”又做何解释。显然,我们不能人云亦去。人有七情,更有六欲,所谓瑕不掩瑜。是人便有之弱点,亦有其闪光之处,而宣德之瑜甚至有过其瑕。

一、遏制穷兵黩武,休养生息。

朱瞻基刚接位时,经历“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再至仁宗,大明已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 。对内,百姓赋税过重,苦不堪言,对外又常年对蒙古征战,大明之财政已是囊中尽空。面对国祚危摇,朱瞻基放弃征服安南,接受其为附属国,与民休养。

二、拥有武治之力,对待藩王却能安抚亲忍。

为了不伤民力,朱瞻基对自己的叔叔可以作到礼遇安抚,甚至汉王朱高煦已经起兵,其为免战火,亲自修书罢兵,而当断定汉王叛心不改,又能立马御驾亲征,火速平定,让天下免于因皇权斗争,长期战乱。

三、以民为本,注重民生

朱瞻基把民生视为首重。宣德五年三月,朱瞻基在农田里试了试农具耕作,他回头对大臣们感慨道:“朕小试农具,已是筋骨劳疲,农民常年耕种,其苦若何!”以民为本,才是一个伟大的帝王。

历史学家谷应泰在自己编著的《明朝纪事本末》一书中,曾称赞宣德帝:“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这是说在朱瞻基治理下,明朝达到了少有的“天下大治”的水平,而宣德一朝也正是达到了“仁宣之治”的巅峰,为历史学家所称道。朱瞻基在位期间,河清海晏、天下太平,经济、农业等得到空前发展,若抛却其蟋蟀之个爱,其应是一位有作为,有才情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