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心悸的发生(心悸怎样引起的)

网友提问:

心悸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预防心悸?

优质回答:

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所发作,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亦可有心悸。导致心悸的病因很多,生理性因素可导致心悸,如运动、精神紧张、药物、妊娠、饮酒等,许多病理性因素也可引起的心悸,如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中医认为,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虚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黄帝内经》上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伤寒明理论·悸》载:“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

所以,预防心悸,其实就是预防因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虚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这些原因造成心脏疾病。换句话说,就是预防神经症和心血管病。

所以方法也都是常见的,清淡饮食,规律作息,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保持良好情绪,中老年人避免剧烈运动,对外界的环境气候刺激做好防护工作,以及注意药物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

心悸是一种自我感觉心脏跳动异常带来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常与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同时出现,心脏病、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病往往出现心悸的感觉。心悸的原因大致有:1、心血虚:心主藏神,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血虚心神不宁则健忘、失眠多梦。2、心肾不交:心阴虚与肾阴虚的症状同时出现,心血亏虚,不能养心则心悸健忘;阴血亏,虚火亢盛则心烦失眠。3、心脾两虚:既有心血虚,又见脾气虚,心失濡养,心神不藏,故见心悸。4、心肝血虚:心主血,肝藏血,心血不足,肝失所藏故心悸,失眠多梦,心烦急躁。

出现心悸,有心血虚、心肝血虚证候者,可以加减使用四物汤来补血养血;有心脾两虚证候者,可以加减使用归脾汤来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有心肾不交证候者,可加减使用二阴煎来养阴安神。

预防心悸,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不熬夜,避免过度劳累。要注意调节情致,保持心情舒畅。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上多吃一些补益气血的食物如大枣、桂圆、红豆、莲子、枸杞、山药、阿胶等。

其他网友回答

心悸是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表现为心慌、心前区不适等表现,既可能是器质性心脏病或早搏等引起,也可能是心里焦虑、睡眠不好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所以出现心悸后,重要的是先明确病因,然后对症处理。

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悸。

最常见的疾病是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搏等各种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等。经过血常规、甲状腺功能检查、24小时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可明确病因。对于这些器质性疾病的心悸,主要应处理原发病,如纠正贫血、调节甲状腺功能等。对于一些早搏、阵发房颤等心律失常可以适当服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理疾病引起的心悸

一些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可引起心悸等诸多临床不适,对于这部分患者,可去心理卫生中心咨询,必要时服用一些抗焦虑药物治疗。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悸

一些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由于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睡眠差等原因,常出现心悸等不适,但心超、24小时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又无明显异常,主要是因为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对于这部分人群,应以改善生活方式,保证睡眠,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喝浓茶、咖啡等饮料,必要时可加用谷维素等药物干预。

总之,心悸只是一种临床表现,出现心悸后重点应明确病因,然后对症处理。

其他网友回答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跳或者自觉心跳比平常快,通常伴心前区不适感。心悸是一个常见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心跳过快、过慢、心律不齐引起的。

从医学角度来说,心悸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

健康的人一般仅在剧烈运动、精神高度紧张或者高度兴奋时才会感觉到心悸,属于正常情况。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率过快、过慢以及有过早搏动时,患者的主要症状即为心悸,少数情况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虽然没有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但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会出现心悸症状,也常以心悸而就诊。

对心悸的预防,主要是预防引起心悸的原因为主。引起心悸的原因较多,如果是由剧烈运动、大量烟、酒、茶的刺激,以及生理性原因引起的心悸,可自行缓解。如果是其他原因所致的,最好是及时去医院就诊检查。

总之,我们要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应避免惊恐刺激等方式方法,来有效预防心悸的出现。还有,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忌烟酒、浓茶,避免剧烈活动。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所帮助,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关注【医学常识】头条号,了解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