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除了汉字还有别的吗(象形字和现代汉字的相同之处)

网友提问:

汉字的创造,除了小部分象形文字,和事物有关系吗?科学吗?

优质回答:

中文的创造有象形,但不是象形文字,确切地说中文是范式文字。范式即经典式样。也就是说即使象形亦取其经典式样。取经典式样的目的是相与比述。世间万物都在变动。要想确切地认识运动或变化中的事物就必须借助参照来认识。而经典式样或者说范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

比如“匕”字。《说文解字》上说:“匕,从反人。相与比叙之意也。”。从反人是指反人与正人比较,而选择了反人。男女比较,男人的反面与女人的正面相似。从反人即指女人。男女比较最大的分别在于生殖器。所以“从反人。相与比叙”是匕字之范式。指向女性器官,会意能生。匕字是“妣”字之初文。本义为:雌性器官。甲骨文中凡动物字形下带匕的,皆为雌性动物。如:牝为母牛、麀为母鹿。郭沫若以为“匕”象女阴。这只是臆想而已。

因“匕”象征生育通道口,古人在祭祀时将盛饭用的勺子命名为“匕”。以其中空受物如女人怀孕,寓意生生不息。《说文解字》:“匕,亦所以用比取饭。”。用短剑取肉称为“匕牲体”。短剑如剑之首古称匕首。“匕牲体”寓意重生。

《说文解字注》:“比当作匕。汉人曰匕黍稷,匕牲体。凡用匕曰匕也,匕卽今之饭匙也。少牢馈食礼注所谓饭橾也。少牢馈食礼:廪人摡甑献匕与敦。注曰:匕所以匕黍稷者也。此亦当卽饭匙。按礼经匕有二,匕饭、匕黍稷之匕葢小,经不多见。其所以别出牲体之匕,十七篇中屡见。?用桑爲之,祭用棘爲之。又有名疏名挑之别。葢大于饭匙,其形制略如饭匙,故亦名匕。”

匕不是简单的性器官,而是生育指向。肉体是从匕之性器官生出来。而认识是来自比较。长短、高低、美丑、好坏、善恶都是比较后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比较,就会有什么样的判断。

因为比较而认识了男女(阴阳)。以男女(阴阳)参照认识了生育(变化)。化字从倒人。人是倒着生出来的。人生人的场景是化之范式。因为认识了男女(阴阳),进而认识了生育(变化);于是认识了人类的世界。这就是科学的认识观。

世界上有许多种文字基本都是音、义二维的。音、义二维需要定义才能变成语言文字。所有的思想都受定义限制。而定义是有局限的。二维语言文字局限了思想的维度。要想全面看问题就必须突破思想维度的局限。突破思想维度的局限便是人生最大的理想。所以,他们将自由视为普世价值。西方近现代科学家已经发现西方的文字不科学。希望能够找到一种科学的范式语言。

中文就是范式文字。世界上只有中文是形、音、义。三维的。形、音、义三维不需要定义。借助形的范式注入音相与比述认识义。语义来自对共同参照的相与比述。所以思维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在自由的多维思维中,自由不自由与价值无关。自由的多维思维更多地思考自身是怎样的存在,怎样存在会更好。丿表示阳,乁表示阴。阴乁阳丿相爱是人字之范式,人由仁爱而来,因仁爱而增值,因不仁爱而贬值。仁爱才是普世价值。

范式文字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分解组合,衍生新的词汇;且各学科之间没有语隔,极大方便科学之间的融合。这是西方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文字。

特别要说的汉字这个名字不准确。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写的当然是中文。与汉何干。汉不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中文在汉以前就已经存在。是秦始皇书同文,统一了中文。一直用到现在。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科学万能吗?都必须事事躬亲、一一考证,方认可吗?如果科学没有这个能耐,最好避其所短,退避三舍外,別总想逞能;若有这一本事,就别只针对汉字,将天下所有文字都审视一遍,过过招,它们都科学吗?

文字的创造发明,意在交流,能起到这一作用,它就是科学的。不能在交流中流通的,它自然就自废了;中国方块汉字以万计,实际运用仅半数不到,而且有个别量的字还是网络时代翻出来的,如“怼”、“囧”之类,之前是少见少用的,现在其形被认为是很有形象感的那一点意思,于是从箱底翻了出来,且流行开来。从现在宽泛的包容思想来看,它们是“象形”文字,是现代意会的象形文字;当然,不是最早画山、画日、画刀、画木那种象形,那些是有实物可据的;而“怼”、“囧”等不是,它们无物可据,无形可像,但现在的人很深刻地感受到了它们的像,像无物可据却十分像无法描绘的意境想象,可谓之新思维下的象形字。如“怼”,像不像“从心里针对过去的想法”?“囧”像不像“被困住而莫可奈何的苦涩状”?它们是就虚的象形。……古人创造出它们未必也如今之想法,可算古为今用吧?

许慎总结出汉字六书写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后两种实非造法,而是用法;其中象形字最少,因无实物可象,即便可象,也太过复杂,不便描绘,因而少在情理中;形声字最多,占汉字总量的十之七八;没有形声字的发明,汉字将死于瓶颈,无法发展下来,唯有夭折,也就没有了今天的方块汉字,就此了断;由此也可见古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智慧的发挥。上述“怼”、“囧”为会意字,据其形悟其意,故曰“会意”,领会其意。

万计汉字,其常用几千,半数搁置闲没,己无交流之用,可见当初古人为了交流,卯劲造字,劲头好大;也说明古人当时交流所需用字远胜于今,不少语言语汇已随时代变迁而过时不再,如宫庭用语、私塾用语、战争用语等所涉之字,己因语言荒废而遗弃,这是历史的必然,无可奈何花落去,唯在古藉留痕迹,虽废仍有其用,真废了,古藉记下的历史也就随之毁于一旦,不复存在了;所以,古文字工具书仍保着它们的存在,以便检索古藉之用。所以,文字既有之,就与交流涉事息息相关,无一是多此一举,更无科学与否可诘。中国文化系于汉字,若以科学为由毁掉汉字,无疑自毁历史,自毁自我民族及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汉字造字法有六种,象形、假借、会意、指事、转注,最后才是形声字,俗称“六书”。

所有的汉字都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创造出来的。象形字的鼻祖是甲骨文,这里普及一下中国字体演变形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汉字的字体只有这几种,至于书法的行书、草书、楷书只是书法家在上述几种字体的基础上以楷书为基础加以发挥而成。

为什么象形字这么少呢?

汉字到底有多少我没有查阅过资料,但是,我知道甲骨文合计有5000多个,已经认识的有1000多个,还有3000多个不知道是什么字,甲骨文字大多是象形字,只有少部分是会意字和指事字,如“本”甲骨文是典型的指事字,在“木”的上或下加上一横,表示树木最粗壮的地方,“本”指核心,树木最粗壮的地方就是核心。还有“只”,甲骨文上部分是“隹”,是鸟,下部分是“又”是手,合起来就是“只”的繁体字“隻”,这是会意字,表明人捉住了一只鸟。会意字和指事字很少,基本上都是象形字。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到了周文王时期,主要以金文为主,金文没有脱离甲骨文的框架,只是把写字的材料从甲骨变成了青铜器,古代青铜器统称为金属,所以,叫金文。金文有一些发展、壮大,数量不多。造字大爆发始于春秋战国,周朝控制不了国家了,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战,文字也是如此,哪个时候一个字,各个国家写的都不一样,好比我们现在各个语种不同是一样的,但是,都是方块汉字没有变。这个时期的文字叫大篆,大量的形声字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车同轨、书同文,文字统一用秦国官方文字“小篆”,刘邦建立汉朝,嫌弃小篆过于华丽,不好写,就简化文字,使用了隶书。隶书实际上是汉字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笔画简单、容易写。后来,写字的笔和纸张越来越进化,人们又朝美观方向写字,这才有了楷书,有棱角。

题主的问题有些不精确,汉字造字是不是科学,这么说吧,大爆发出现的形声字一般都是选取一个形旁表示字义,再配上一个声旁表示声音,大部分较为科学,也有些粗制滥造,已经不错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大家知道,汉字的演变源起于早期的甲古文。

每个字都有着它特殊的意义。

有的形旁,比如“读”字,左右组合,言和卖。其意语言的卖弄,它就是“读”的含义。

有的声旁,比如“铜”字,也是左右组合,左边是金属旁,右边是同字。我们通常会假以右旁同音,而读“铜”。

当然还有上中下组合,半包围,全包围组合的字,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中国文字的结构,就是一部灿烂的文化色彩。

它不像英语A,B,C,D那样单调乏味。

中国字它有着博大精深的渊源。认识并理解中国字,就如同融入了华厦血脉的炎黄土壤。

其他网友回答

汉字的创造,起步是象形,然后借代,随声等五种方法,我认为非常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