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做过什么事(汪精卫干了什么)
- 知识
- 2022-06-15
- 183热度
- 0评论
网友提问:
历史上汪精卫都干过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优质回答:
汪兆铭(1883年5月4日-1944年11月10日),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
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狱中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诗句,名噪一时,俨然成为侠肝义胆的英雄,被无数仁人志士当做楷模和偶像。
汪精卫因为行刺事件被清廷判处死刑,后改为无期徒刑,武昌起义后被释放。1924年,汪精卫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1939年,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进行抗战的时候,汪精卫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很多人对此非常不解,从慷慨悲歌的义士,到遗臭万年的汉奸,汪精卫的转变也太大了。
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汪精卫的人生轨迹,让他走向深渊,成为一个卖国求荣的汉奸了呢?
一、性格浮躁、做事缺乏恒心
汪精卫有理想、有抱负,但没有恒心,浮躁懦弱。这种性格在早年刺杀摄政王的时候就暴露无遗。在刺杀摄政王之前,汪精卫曾经撰写过一篇《釜薪论》,把革命比喻为烧饭,需釜和薪。釜者,不惧水火煎熬,能坚持;而薪者却只求轰轰烈烈、献出生命。
汪精卫就把自己比做薪,在证明自己很悲壮的同时,也暴露自己没有恒心的弱点。
国民党大佬陈立夫曾经评论汪精卫没有韧劲,也不懂政治,“书生难成大事”;而汪精卫的忠实马仔陈公博对他的评价是:“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则留不合则去”,“一个国民有他自己应付的责任,责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而中日两国无论是国力和军力,都注定抗战是艰苦卓绝的,是持久战。说句实话,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胜利。
因此汪精卫畏敌如虎、悲观绝望,认为抗战没有意义,是做无谓的牺牲,所以才会背叛民族,向日本人求和。
二、鼠目寸光,缺乏战略远见
汪精卫和蒋介石一样,都曾经在日本留学,对日本这个对手了解得非常透彻,对日本制度的先进和国力的强大深有感触,比谁都清楚。
蒋介石对日本也非常了解,也明白中日交锋短期中方内占不了上风。但是蒋介石考虑到了中日战争是在二战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跟甲午战争无法同日而语,战争胜败不仅仅取决于双方实力,还取决于国际因素。所以蒋介石有信心坚持,想等待国际风云变化。
但是汪精卫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战略眼光,只看到了日本强大,对美英的因素视而不见。
所以汪精卫就更加悲观,“战必大败,和未必大乱”的失败主义在心里占据了上风。
因此,汪精卫就提出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妥协主张。
汪精卫把自己的主张说的头头是道:“中国为什么一步一步的往后退呢?因为中国比较日本进步迟了六七十年,中国的国防力量不能挡住日本的侵略。
中国军队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经济实力,这是不争的时候,但我们还有盟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汪精卫你难道不知道吗?作为一个政治家目光如此短浅,太不够格了。
三、妒忌仇恨、最终利令智昏
汪精卫投敌,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跟蒋介石的个人恩怨。
汪精卫参加革命早,名气比蒋介石大,学问比蒋介石多,混得却不如蒋介石。
汪精卫是国民党大佬,早期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麾下“三杰”之一,还是总理遗嘱的实际执笔人。那句著名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就出自汪精卫之手。可以说在国民党内,汪精卫才学、名望、地位远远高于蒋介石。
而且汪精卫私德方面也做得很好,是早年混迹十里洋场,混迹于妓院赌场的蒋介石不能比的。
但是叫汪精卫忿忿不平的是,蒋介石得到了孙中山信任,成为接班人,汪精卫成为配角,始终斗不过老蒋,被人家玩弄于手掌之中。
其实民国时的政治就是厚黑,一部中国古代史也是一部厚黑史。蒋介石是留日军校高材生,有军事指挥才能,又有黄埔军校这个平台,身边有一群战将对蒋介石死心塌地。而且蒋介石也会手腕,搞阴谋是个高手,笼络人心的本事汪精卫也不能比。但汪精卫对上述原因视而不见,心里只是不服,一直要跟蒋介石一比高下。
在抗战爆发后,汪精卫强烈要求蒋介石对日求和,蒋介石置之不理,汪精卫觉得蒋介石是留恋权力,置人民生灵涂炭而不顾,怒怼蒋介石:“谋国者不应以难易定进止,更不能作个人毁誉打算”。
在此情形下,汪精卫决心撇开蒋介石跟日本议和,依靠日本人建立伪政府,跟蒋介石分庭抗礼,分个高下。
可惜汪精卫这种扭曲的心态毁灭了自己,置国家民族利益而不顾,走向了卖国求荣的道路。
如果汪精卫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就不该跟入侵自己祖国的强盗议和,更不该出卖民族利益获取政治利益。
汪精卫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为人民着想,害怕百姓生灵涂炭,但却承认满洲国,承认日本军的防共驻兵,“承认帝国臣民在中国内地居住、营业的自由,密切经济合作,尤其关于华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日本提供特别利益。”
这不就是把中国的东北拱手送给了日本,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吗?
这样的和平,中国人能答应吗?接受这样的条件,不就是汉奸行为吗?
再说,日本的野心,天下共知,就是灭亡中国,汪精卫希望卖国换取和平的愿望是自欺欺人、无法实现的。
总之,汪精卫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也是个失败的男人,卖国通敌,遗臭万年,白来世界上一回。
其他网友回答
风萧萧兮易水寒,古有荆轲刺秦王。今有精卫杀载沣!
没错,历史上,“中华民国第一美男子”汪精卫不仅是一名汉奸,他曾经还是一名刺客!他曾刺杀过清朝摄政王载沣。载沣事当时的清朝执政,杀他也就跟杀皇帝没多大区别了。
事实上,在清朝末年发生的各种大事中,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这件事,绝对算得上是轰动一时,当时引起了很多人都关注,虽然这次的刺杀行动失败,但影响是非常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汪精卫后面虽然被清庭给抓了起来,但是他却没有被处以极刑。按理说,这种事,诛九族都算轻的,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按照当时的相关规定,刺客是一定会被杀头的,尤其是对皇族王爷这一类的人,如果不能给别人惊醒作用,很可能也会有很多人进行刺杀活动。可是当汪精卫等人落网以后,载沣等人并没有杀掉这些刺客,原因还是处于对当时整个形势的考量。
汪精卫行刺是1910年,当时满清风雨飘摇,武装起义四起,离灭亡不远了。执政的摄政王载沣是个草包,连自己小家都管不好,何谈国家。
按照当时情况来看,革命党人急需通过某些大的事件扩大自己的影响,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党人的气魄,革命才有更大的成功几率。
当时还并没有“黑化”的汪精卫接下了刺杀任务,在去之前他就表示,自己从来也不打算活着回来,通过这次行动理所当然的称为义士,也能为革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后来甚至有人推断,这次自杀未遂的行动,很可能是革命党人自己“导演”的一场宣传大戏,通过人人都会关注的一件事情扩大自身影响,这个刺杀行动本身就没打算成功。
所以在汪精卫正式开始行动之前,他就很可能明白这次刺杀任务的本质意义,成不成功并不是关键性,扩大革命影响才是需要做的。所以被捕以后,他自己已经做好了被杀的心理准备。
载沣跟自己这边的人商量了以后,也明白当时革命党的企图,杀了汪精卫,说不定第二天就有革命党继续行刺他报仇。所以他决定不杀这些刺客,而是给他们判处了无期徒刑。但是没过多久清朝就game over了,这些刺客们也以义士的身份被释放出来。
汪精卫也因为此事,声名大振,在革命党人中间,成为了偶像级别的人物。这为他后面走上高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只可惜,后来汪精卫就慢慢的“黑化”了,成为了卖国贼。所以这个人还是比较复杂的,前面那样的慷慨就义,后面却变成了汉奸头子,真是耐人寻味啊。
其他网友回答
汪精卫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大汉奸,可大家对他的卖国事迹知道多少呢?这就是中国的教育,只告诉你他是坏人,不说他做过的坏事。现在我也不说他做过坏事,只说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事。
其实汪精卫应该叫汪兆铭,1905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汪兆铭就一直是《民报》的主要编辑,汪兆铭以“精卫”的笔名一直在《民报》上发表文章,“精卫”的笔名源自山海经“精卫填海”的故事,含有对革命契而不舍之意。由于他的文章逻辑严密,笔锋锐利,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人们也就称呼他为汪精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