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造成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出现产生的影响)

网友提问:

三国鼎立造成了哪些严重的后果?

优质回答:

魏蜀吴鼎足而立,英雄豪杰逐鹿天下,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影视资源,比如三国已经翻拍了好几次了,电视上我们看到的是猛将争雄,智谋捭阖,将星熠熠,选择性的忽视了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疾苦:

一、人口锐减。曹操《蒿里行》写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黄巾起义,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到天下归晋,战火连年不断,官渡、赤壁之战,每一次经典战役,都浸透着生民的血与肉,汉民南迁避祸,以致中原元气大伤。

二、士族弄权。为了战争需要,为了维护统治需要,魏蜀吴三家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魏国设立九品中正制,收拢世家大族之心,寒门子弟无法进入社会上层,导致国家政治腐败、守旧,司马篡权正是世家大族弄权的巅峰。

三、五胡内迁。为了兵源和补充劳动力,魏晋将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安置在关中和并州一带,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其实蜀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用少数民族组建无当飞军;吴国,征服山越,安置入户,都有将少数民族内迁之举,只不过没有造成如五胡乱华这么大的灾祸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从一组数据还有当时两个文学家所写的两首诗来看看三国时代的暗无天日吧。

这个数字是名著《三国演义》之外的一个数据。在公元156年的时候,当时全国的人口是五千万左右了,可是到公元280年,也就是三国时代结束国家暂时一统的时候,当时的人口已经只剩下了一千六百万左右。

从这个数字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混乱的时代,多么黑暗的时代啊。人口这样锐减,也就是相当于我们每一个三口之家中,就只有一个人能够活下来。所以民众生活在这个时代,就是一个悲剧。

还有两首诗歌,也能够说明三国鼎立造成的恶果。一首诗是曹操的《藁里行》,这首诗是比较出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人断肠。”很多人说曹操这首诗是文学想象,但是“白骨露于野”还有“生民百余一”这样的描写,是能够反应当时的黑暗的,这也能够反映三国时代的事实。

还有一首诗是当时著名女才子蔡文姬写的,这首诗是《悲愤诗》,这首诗是比较长的,但是其中的一些句子也能够给人一种置身当时的感觉。“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这几句道出了当时的凄惨场面。

还有她在诗句中写到:“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这几句和曹操的“白骨露于野”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通过上述的数字,还有这两个文学大家的描绘,我们对三国鼎立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果说你最不愿意回到哪个朝代,估计就是三国了吧。虽然《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让读者心潮澎湃,荡气回肠,但真实的三国时代却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朝代。

其他网友回答

汉末因黄巾起义,有力的冲击了汉末政权。各路诸候并起,群雄称霸,导致天下纷争,出现了三国鼎立的混乱局面。三国都想称霸,统一中国。于是发生了连年不断的军伐混战,导至数十年的国家分离的混乱局面。谁都想一统天下,但势均力敌,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前,谁都难以实现自已的愿望,达不到目的。

连年的战乱造成的人员伤亡,财政和物质损失,难以估量,无法准确的统计。这种军伐割据、混乱的局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大大推迟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谢谢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历史本来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问题,历史的发展看似偶然其实是有它存在的必然性的。

1.魏蜀吴三国连年征战造成了民不聊生,整个中国版图卷入战争中,一定程度上有碍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三国时期虽然战乱,但是经济,政治,文化,都是有很大的发展的。

2.没有分就不会有更好的合,看一下中国五千年历史进程,就是一直在不断分不断的合。中国还是在不断的强大,繁荣。历史进程的道路上总有曲曲折折,但是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

总之,三国鼎立没有什么恶果可言,历史的发展是有它的必然性的。虽然文字不多,简短说明就是历史有它存在必然性,并且是不断曲折向前发展的,我们要以史为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愿祖国早日实现统一,争取未来更好的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鼎立,群雄并争,战事纷扰,民不聊生,火烧赤壁,生灵涂炭,汉朝覆灭,两晋相延,

南北朝立,五胡十六国,民族大融合,一统隋唐朝,五代又十国,北南两宋后,元代疆域扩,元灭明相继,满清相延袭,分分合合分,列强殖民掠,民国军阀起,封建两千年,彻底推翻去,抗日持八年,内战又四年,统统结束后,新中国诞生……

以上从三国说起,都是一脉相承相延续一直到今天,至于所有和平战乱荣辱等都是相联系的,各位自家看着分析吧……尽量历史发展的全面客观些的看待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