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历的节气很准(为什么农历节气这么准?)

网友提问:

为什么农历节气这么准?

优质回答:

感谢官方邀请!

天文学与气象学,是我国文明史上,古老灿烂的文化遗产,也是聪明的祖先,经历几千年的研究,实践、创造出来的一大产物。

我国历法记载有三种,阴历,阳历,和阴阳历。阳历又称公历,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总长度为365天左右。

阴历则是以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个月。平均公转一周,总长度为354天左右,这就形成了公转时差。

农历节气,又称阴阳历,就是现在所说的老黄历。是综合了阴历与阳历的基础上添加了24节气。

智慧的祖先,根据太阳所处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平均分成24等份就是24节气。

24节气分为12节与12气,地球公转一周为360度每运行15°为一节气。

随着古人不断地观察与分析,发现气候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又把24节气,细划分为72侯,每节与每气,各分为三侯,五日为一候。

农民按照这个规律,进行农耕与牧业生产。24节气的确立,综合了天文学与气象学,以及农业作物自然生长的特点。

所以说农历节气,能准确反映出一年中自然气象的变化主体。这不得不说,农历节气是我国祖先智慧的结晶与创新。

温馨提示: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内容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谢诚邀。这个问题在回答12月22日冬至和4月5日为清明时已经说过。

我国古时候的劳动人民,在周朝和春秋时期,就会使用土圭观测日影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把一年中土圭影最长的一天,就是太阳照在南回归线上,叫冬至。把土圭影子最短的一天,也就是太阳照在北回归线上,叫做夏至。那在土圭影子最长和最短的平均值叫做春分和秋分。经过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气温的高低变化,气候的冷暖变化,雨水多少的变化慢慢的才有了今天的二十四节气。经过两千多年的农业劳动实践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特别准。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反映了天文,气候,农业和物候等自然现象。如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四季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雨量变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物候现象。所以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他网友回答

二十四节气虽然到秦朝才订立,一拖再拖,到汉朝才开始正式确立,也是需要一段较长的磨合期,即在考究24节气是否真的年年都按这个轨道模式演变运转。

其实早在夏朝、商朝中人们便开始意识到节气运行的初步规律,但在日期上仍然无法确实,也只是觉得这么奇怪,每年都有春夏秋冬的四季程序,后来24节气也是在原有四季的延伸和发展完善,这是一个很漫长的积累考究过程!

古时人们也不懂得什么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位置等关系,也只是利用地球圆体360度除以24节气,便得出地球在黄道上每运15度的位置和的形成的气候温差大概状况。

也就有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以及清明,谷雨。这基本上都是春天的气候,也属多雨,温湿气候,所以在春天最适合种农作物,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

到了夏天就开始热了,什么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天: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气温也逐渐转冷!

冬天:立冬,自然开始有小雪,然后又大雪,然后是冬至正式进入冬天,小寒了还不够,最后再来一次大寒,算是寒到尽头,立春又开始,想寒也冷不了!

每年也有春分与秋分基本上都是白天与黑夜相等,所谓秋分日月同分便是这个道理,也有“平分秋色”之说法!等诸多24节气都是我国古代人日积月累的文化遗产 ,值得保留传承借鉴!虽然地球不是完全圆形,才有了圆体36O度与一年365和366的5,6天误差,也就出现了农历和公历不同步,也就有了“双春”与“无春”的说法,但24节气是按农历计算排定较为清楚易记!

这都是几千年人们累积出来的经验,并非一朝一夕所意识到的,对大自然气候的演变算是摸透了规律,基本上是八九不离十,当然一些反常的气候仍时有发生,但这属极少数!加上人为对大自然的伤害才会使气候变得要么极寒,要么热死,所以人类应该极力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

其他网友回答

节气是阳历所以就特别准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节气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规律周期化的自然现象,周期性约规律,经验和知识能够起到的作用就越大,人类预测就越容易而且越准。比如潮汐,本身变数就很小,用物理公式预测起来就很准,但是台风,由于对多种因素敏感,因此对台风强度的预测就比潮汐的差很多。

另外,中国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农业国家,天气对农业影响巨大,因此自古中国先人们就十分注重气候的观测和记录,综上所以也就不难找到这其中的规律了。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为什么农历节气这么准.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