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穷人的思维方式(怎样跳出穷人思维?)

网友提问:

怎样跳出穷人思维?

优质回答:

我们部门是搞外销的,工作基本以外语为主,所有在职人员,多少也懂一点英语。

不久之后,公司调来一位新的总监,典型的七零后,干练有魄力,之前一直负责国内市场的开发和管理,听说一句英文也不懂,完全无法跟外商沟通,出行必须带着翻译。

历来,空降兵的工作都不太容易开展,对新领导的不理解和莫名其妙的敌意,很容易让老员工生出对抗的心理。加上他连英文也不会说,有些资深老员工便抱着看好戏的态度,想看看这位不懂英语的新领导如何打开目前工作的局面。

有人甚至说:“不懂英语的外贸总监,不是笑话吗?”

新领导上任后,并没有采用和之前的老领导一样“天天一小会,每周一大会,一月一次部门大总结”的工作模式,他到任的三个月,只开了三次大会,其它的时间,天天往供应商那边跑,然后偶尔召集各部门的头开会,讨论降本的问题。

两个月之后,公司产品最新的报价出来了,整整比原价低了百分之二十,接近行业中低等的价位。新价格一报出去,销售们都乐疯了,因为客人对新价格非常满意,订单如雪花般飞来。

其实成本问题几乎是所有商家的烦恼,国内的供应商们为了迎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总是千方百计去进行降本,既伤人又损己,有时候根本降无可降。

所以,当新任总监在短短两个月就把价格降低百分之二十,并且承诺不会降低产品质量的时候,公司上下都震惊了,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新价格甚至在行业内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我们公司规模本来就大,把价格降下来后,基本就没有多少家企业能与我们媲美了。

经此一役,所有人都对新总监刮目相看,再也没有人说他英语不好了。

其实,对于营销管理而言,语言不过是一种工具,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的风格。如果思维不好,格局不大,就算懂得八国语言,也不一定能干成什么大事来。

所以才会出现饱读诗书的人,帮没读过什么书的老板打工的局面。书读得再多,但如果思维方式不对,还是无法冲出自己的阶层,改变自己的命运。

郑渊洁是我国著名的童话大王,他笔下的童话故事生动有趣,卡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皮皮鲁和鲁西西两兄妹,不知道给80后的童年带来了多少的乐趣。

郑渊洁成名许久,后来一度消失在热闹的网络当中,直到今年年初,才又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且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风波,原因是他坦言自己在北京有十套房子。

原来,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写作事业如日中天的郑渊洁每天都会收到大量读者的来信,最多的时候,每小时的来信以千封计,以致北京市邮局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邮箱。

后来来信越来越多,多到家里都装不下了,他又无比地珍惜这些读者的来信,于是决定买房子来安放保存这些来信。当时北京的房价每平方米是1400元,郑渊洁索性一次性买了十套。

一次性买十套房子,无论财力还是胆识,真不是一般人能比。

按一般人的思维,最多也就买多一两套,然后把钱存在银行,稳稳当当地过自己的安乐日子。一次性买十套,有这种眼光的人,活该他们有钱。

新中国这几十年来,唯一不断升值的就是房地产,钱存在银行只会越来越少。所以有钱人的思维就是,手里有钱,马上拿去投钱,然后钱生钱,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现在,北京的房价早就发生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郑渊洁的这些房产,价值已经翻了十几二十倍,大部分都变成了学区房,成了许多奋斗在北京的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也许有很多人认为,郑渊洁今天的财富来得实属意外。但是我想,当年也有不少人是有钱买得起房子的,可因为种种原因,就是没有买成,错失了买房的最好时机。

那些人,错失了买房的机会,也有可能会错失别的机会,但凡需要做出慎重决策的事情,犹豫的人会一直犹豫,果断的人什么时候都那么果断。

在思维上畏首畏尾的人,总是该买的没买到,该换的没换,该做的又鼓不起勇气,几年后,只能对着别人的风光望洋兴叹。

郑渊洁幼时家境贫寒,文字改变了他的命运,然后他又用自己超前开阔的思维,改变了他们一家人几辈子的命运。

所以,对于有钱人来说,工具绝对不是他们致富的关键,思维和眼界才是。

我学英语的时候,老师问我们:

“同学们,你们是为了什么学英语?”

同学们纷纷回答说:

“是为了找一份好点的工作。”

“为了帮外国人做翻译。”

“为了更好地和外国人做朋友。”

老师打断大家的发言,说:

“你们都有道理,但是也不全对,我们学外语,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和外国人沟通,跟他们做生意,甚至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看,这就是思维狭窄的人和有格局的人之间的差别。

前者就算掌握了某种很厉害的技能,但是由于思维的局限,对前途未必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想着去给别人打工,旱涝保收,饿不死,也发不了达;

但是对于思维开阔的人而言,技能只是他们的工具,他们的理想是朝着更大更远的目标奔去,成为靠脑子吃饭的决策者和制定规则的开创者。

如果我们看看四周,就会发现很多牛人虽然是技术出身,但他们从不会满足于掌握一门单一的技术,也不会单凭一技之长就能赚到很多钱。

有人一辈子只安心做一个工匠,喜欢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得其乐,但有的人却想做那条跃过龙门的鲤鱼,一头扎进大江大河里,成为一条猛龙。

眼界的不同,引起目标的差异,导致了思维的不同,然后每个人得到是世界也有大有小。

所谓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便是如此。

要想拥有高于常人的思维和格局,我觉得以下几点会有所帮助:

一.多读书。读书能使人明智,懂得分辨是非,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辨能力;

二.多去旅游。旅游是认识新朋友的绝好机会,也很容易接触到新鲜有趣的观点,见过世界,才能认识世界;

三.和有见识的人交谈,尝试理解他们的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绝对会有全新的感受;

四.努力工作,提升自己,为自己创造和牛人接触的机会。只有见识过别人的牛逼,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们也许能通过培训让自己掌握一门手艺,但格局和思维却不是没那么容易习得。它与个人的出身和生活环境、人生经历有关。

小地方有小地方的特色,大城市有大城市的特点。

拥有一技之长,虽然可以让人衣食无忧,但要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靠的还是开阔的视野和超前的思维格局。

*本文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夏半月创作

其他网友回答

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应该都不是穷人,真的穷人即所谓赤贫者,不会看这个,有这闲工夫不如消遣一会呢?!

——而这,正是问题所在。

如果我告诉你,你只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就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你信不信?

如果你相信,我告诉你,这是错觉,如果你不信,那是正常情况。但想不想成为亿万富翁,则是另外一回事。

当然,为了成为有钱人,我不是让你做梦,去买彩票,或者打鸡血——也许,这可能有用,但肯定远远不够,因为这些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况且,你能否成为亿万富翁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决定的。天时地利、出身背景、机遇、努力……一样都不能少!

但是穷人之所以穷,肯定是有原因的。

其中,穷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让问题始终成其为问题,在麻烦面前却步,在困难面前低头,总之,思想很消极,觉得很多东西都不现实,而他们所谓的“现实”,就好像面前有一张网,把自己给困住: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那不如不干。很是沮丧。

这就陷入了一个思维怪圈,即我们所谓的穷人思维。穷人思维有什么特征?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不敢直面困难,想方设法找理由逃避,对问题有一种狗咬刺猬无处下牙的感觉。

前段时间,我打算做个公众号。但是有人劝我,现在早就过了微信公众号红利期,写文章根本没人看,因为没有粉丝,没有粉丝就没有阅读量,没有阅读量粉丝就不会看……

看到没有,没有粉丝就没有阅读量,没有阅读量就没有粉丝。这跟鸡生蛋蛋生鸡的思维如出一辙,仿佛鸡和蛋是同时产生的一样。

总结为一句话,做好公众号,要靠天收!

其实我自己倒是很清醒,我没有阅读量,要么是因为定位不准,要么是因为我积累不够,才华不足,总之是能力欠缺,但并不代表我不可以做公众号。

如果凡事都这样想,那这个世界上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总之,这些人觉得突破现状是无能为力的。既然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去补自己的短板,然后就这样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了。

我们研究一个问题,不得不追溯它的历史。穷人思维,从根子上来说,是一个代际传承的文化问题。

有人曾列举了一些数据,证明贫穷是有代际传承的,其实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从概率上来说,肯定是这个结果,因为穷人总是占多数,有钱人占少数,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合理呀。但是为什么贫穷会有代际传承呢?显然,从生物遗传的角度上归因,比如,富人家的孩子智商高,这样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智商更高,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这本书里,这样的例子和统计数据比比皆是。但奇怪的是,穷人家拥有更高平均智商的孩子最后反而很少有能做出成就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不得不从文化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了。就中国家庭环境来说,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文化影响。

第一、重男轻女思想让女性成为牺牲品

几个月前,公司一个美女刚转正就提出辞职,让人很感意外,劝她也没有用,她执意要辞,我在跟她做离职面谈的时候,发现问题出在她家里:从高中开始,她就开始打工补贴家用,钱全部上交给父母,听说她爸好赌,她妈跟她爸离婚了,又各自组建了家庭。

快年底的时候,她妈又找她要一大笔钱,说是那边的同母异父的弟弟生病急要钱治,而她目前工资又没有这么多,为了解燃眉之急,她只好辞职去干她并不喜欢的工作,先挣一笔快钱再说。为了挣这笔钱,她放弃了更喜欢的工作,这情形,总让人觉得她就是《欢乐颂》里的樊胜美。

你能说什么呢?说她短视,批判她父母的不是?似乎都显得不合时宜,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从伦理道德上来说,她有很强的家庭责任感,可更深层的东西,则是她那被绑架的孝心。我跟我的团队说,相对于她,我们真的都是幸福的。

第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一位同事租住在某高档小区里,租的房子房型不错,也宽敞明亮,但里面的装饰布置实在太LOW:墙壁被涂成蓝不蓝绿不绿的,木质沙发摇摇晃晃,桌椅板凳是塑料的……看上去还不如搞烧烤的露天大排档。我就跟同事说为啥这些你不换换?同事一听,就跟我大倒苦水,说房东不许换,房东老爹老娘说就喜欢这摆设,没有他们同意,一个凳子都不许换!

有的穷人有了几套房,一下成了暴发户,为什么就不能来点好的呢?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过不了心理关:他们觉得简陋、低端是理所当然的,我都能住,你租客还不能住?总觉得别人不配享有更好的生活。难怪有人说,打工,最好不要选那种自小家里穷、白手起家的老板,因为这种老板对人比较苛刻,他们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谁也改变不了。虽然有点偏执,但是确有几分道理。

勤劳、节省、精打细算,是上一辈人身上的标签,这是优点,但有时候这个优点也会成为缺点,比如,厌恶风险、谨小慎微、开拓不足、守成有余。所以,穷人思维,往往总是和差联系在一块,心里想的都是差的,思考模式也是差的。有个破窗理论,说的就是破罐子破摔,所以穷总是和“脏、乱、差”分不开。

在过去物质稀缺的年代,兄弟姐妹多,往往是哥哥姐姐穿旧了的衣服,弟弟妹妹接着穿,那是再也正常不过的现象,因为那个时代大家都穷。但是如果放到如今,让孩子再穿别人的衣服,会让人感觉很别扭,甚至让孩子觉得自己矮人三分。

但是这种思想意识很难从老一辈人心里驱逐出去,表现出来的就是以己推人,别人不应该比我更好。

第三、圈子文化影响思维带宽

物质决定意识,成长环境影响思考方式。穷人的经历、眼界和知识往往限制了他的想象力。

比如说,在西方社会,胖子往往代表穷,在精英主导的主流社会文化中,穷胖子被贴上了“愚蠢”、“软弱”、“没有自控能力”的标签。但真实情况其实是这样的:

穷人忙于用时间换钱,根本没时间好好做饭、吃饭,也无法抵抗诱惑、廉价、方便的垃圾食品,开袋即食的视频,比新鲜但高价的水果蔬菜方便得多,非常适合时薪低而常常加班/兼职的人群。而且,穷人居住区缺乏运动场地和条件,也缺乏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知识。这些综合因素,促成了“穷胖子”的诞生。

穷人的思维带宽全部被眼前的柴米油盐占满了,疲于奔命,根本没办法考虑长远和未来。偶尔能够休闲的时候,他们宁愿让自己沉浸在可以获得短暂快乐的游戏和偶像剧里,让自己喘口气,没有一丝多余的意志力用来学习和提升自己。

于是,穷人陷入了恶性循环。可以说,穷导致了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又导致了穷。二者互为因果。

前段时间还看到一则新闻:

江西九江有几百人的传销窝点被警方包围捣毁的报道,在一个废弃的大楼里,乱哄哄的几百号人,吃住都很差,按说警方来解救,一般的受骗者应该庆幸才对,但是看了对现场几个年轻人的采访,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看上去很平静,甚至不想被“解救”,觉得在那里生活很不错,至少比以前在工厂打工强,回老家也是无所事事,还不如就在那里混吃混喝。

是不是觉得有些悲哀呢?真的是现实写照。这些人终于成了井底之蛙。

如何打破缺口,跳出穷人的思维怪圈呢?

1、重视积累,传承优秀品质

专家的厉害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却没有看到专家背后的付出。同事说她的一个姑父,炒股年赚百万,都知道他很厉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写了厚厚的十几本炒股心得体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要想升维进阶,必须系统学习新的知识体系,每天进步、更新自我。通往专家之路是一条艰辛之路,没那么容易一蹴而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靠时间积累,甚至是靠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2、抓住机遇,拥抱变化

在积累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机遇,一定要做“风猪”。每个人都有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成就他的条件和特殊机遇,诚如格拉德维尔所说:“成功人士不可能独自走向成功,他们总是特定地点和特定环境的产物。”

我父亲常告诫我,相比他成长的文革年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一定要努力抓住机会。如果我们自己不去改变,那什么就不会改变。

我是喻派胡言,职场老鸟,爱才如命的人力资源大叔,写过几本书的作者,可以回答一切有关职场和社会问题的杂家,欢迎关注和我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穷富是群体思想意识差异的概念。穷富跟思维没有关系,主要决定于国家的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发展状态。

之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覌点,主要是想以此贬低穷人无能。穷只能怨自身,怨自己思维不济,只能自甘认命。

这是富人愚弄穷人的言论,是想从精神上彻底摧残穷人的思想意志。

其目的是想让穷人,永远顺从的被霸凌,这是对穷人彻头彻尾的污辱言论。

它想说明穷人的境遇,主要源于低人一等的思维式。

富人之所以富,是源于髙于人一等的思维模式。其富人想以思维媒介言论,转移人们对其不当资源的关注。

在以资本為主运作的社会里,即使有超前的思维,没有实力支撑,想富有也只能成為空谈。

富人之所以能富,他们主要借助了穷人无法获得的有利资源。有的资源甚至非正当途径获得,亦或是带有原罪色彩。

他们為了继续占有这些资源,沉寂人们觉醒的意识。免遭人们的唾弃,乃至于对于非法占有公共资源清算的结果,麻痹广大民众的思想,无耻的提出了穷人思维的概念。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努力上进,科学发展,努力创新,勇于进取,携手共赢,嬴取最终胜利。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式穷人思维

中国人曾经很穷。

墙上挂着一条咸鱼,一家人围着一盘咸菜扒拉着白饭。

低头吃一口饭,抬头看一眼鱼,就算是吃着肉了。

孩子忍不住多看了一眼,父亲要责骂他贪婪。

有白米饭就咸菜,墙上还有鱼,已然是十分不错了。

还有更多的人只能吃野菜、草根,甚至是观音土。

更有人互换孩子杀了吃……

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看天吃饭,不知道何时,天灾人祸就会忽然降临。

普罗大众既穷困,又要时刻准备着无妄之灾。

勤俭节约,成了生存与生活的智慧,几千年不变。

所以要先特别声明一点:节俭的对立面并不非得是奢侈浪费。两者中间还有适度消费。

图片来源:《童年往事》

如今,中国人富裕了,但是幸福指数并没有同等上升。

罗奶奶买了几斤香蕉,回到家发现有两根有点发黑,局部有点腐烂了,赶紧给吃了。

看到剩下的都还好,舍不得吃,决定再放放。

过了两天,又发现两根开始腐烂了,罗奶奶赶紧又吃了……

如此循环,几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没吃到。

喜欢做这样的事情的,可不只有罗奶奶。

肖大妈的儿子给她买了一件几千块钱的衣服。

每逢有亲朋上门,她都要拿出来展览一番,但就是舍不得穿。

只是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几个小时,又赶紧脱下来收好。

直到有一次拿出来却发现衣服被老鼠啃烂了。

该吃的不吃,该穿的不穿,该用的不用……

很多中国人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这可不仅仅是因为还没适应富裕的日子。

这是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一种眼界,一种格局。

图片来源:《童年往事》

固守勤俭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注重省钱。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心态叫“稀缺心态”,即你越觉得自己缺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

而事实却往往,你越在意什么,就越缺什么。

山东烟台的孙大爷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一段苦日子,“缺钱”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

哪怕现在儿女成人,生活毫无压力,他依然觉得自己很穷困,也担心将来会再次遭遇穷困。

“苦日子过怕了”的他,一直很节俭。

为了节省水费,孙大爷洗菜的时候总是草草了事,如果看着干净,他甚至不洗。

加上他又特别喜欢吃凉拌菜。

因为经常吃没有洗净的菜,孙大爷感染了黄疸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一种由进食为主要感染源的病毒肝炎疾病),差点因此而丧命。

最终住院费花了近七万元,才捡回一条命。

七万元,够孙大爷活两辈子的水费了。

“稀缺心理”会严重影响人的认知智慧,导致人们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因小失大。

这是一种典型的穷人思维,却也总是和“节俭”的优良品质同在。

图片来源:《我们天上见》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见了面,两人都很高兴,便攀谈起来。

美国老太太说:“真是开心啊。住了六十年的房子,今天终于把钱还完了。”

中国老太太说:“我也很开心。存了六十年的钱,终于可以买房子了。”

这是一个笑话,却很能说明问题。

这代表的是两种消费观念。

美国老太太代表的是典型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消费心态;而中国老太太崇尚的则是农耕文明勤俭的消费观念。

时代变了,我们已经迈入了工业化、商业化的时代。我们的消费心态需要随之改变。

深层次的道理不说。

国家、社会需要我们适度消费。有消费,有流通,经济才能发展。

我们自己也需要适度消费,生活才有情趣。

图片来源:《童年往事》

刚刚摆脱贫穷的我们很矛盾,容易走上两个极端。

一边是暴发户式的狂喜,极尽奢侈之能,毫无底线炫富。

一边是沉浸在贫困的惶恐中不能自拔,挣再多的钱也不敢花,存再多的钱也得不到安全感。

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适度消费。

能吃馒头的不必刻意吃糠咽菜,能吃鱼肉的不需天天白饭咸菜。

多吃新鲜水果对身体好,多穿新衣心情美。

买得起名牌的尽管买,但不用炫耀;买不起名牌的别逞强,也不用自卑。

勤俭自然是美德,铺张浪费绝对是可耻。

但是自己挣的钱自己花也是光荣。

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不抠抠搜搜过日子,开开心心享受眼前的生活。

而一味节俭,坏了生活的兴致,不值得。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本文由国馆原创,欢迎关注)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怎样跳出穷人思维.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