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田园(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网友提问: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

优质回答:

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先后出仕共计五次: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入伍,第四次为建威入伍,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可以说,早年间陶渊明有着深远的政治抱负。

关于做官和归隐,他一直很矛盾。既想为官一展鸿图,又想远遁田园清修,游走在仕与耕之间,十数年。几度反复后,他发现自己不喜为官,不擅为官,回归自然才是心之向往。

于是陶渊明坚决辞官隐逸,回归田园,由儒家的“入世”到道家的“出世”,从“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到“田园牧歌”的平淡。看似失去了荣华富贵,却收获了精神上的富足,也为后人留下一篇篇惊艳的田园诗。

其他网友回答

陶渊明远离官场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寒门庶族出身,却能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在那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时代,可以说是屌丝逆袭的典范了。

陶侃发迹于建兴元年,由于陶侃击败杜弢,被王敦表荐为荆州刺史。等到司马睿称帝之后,王敦渐渐有了反心,而陶侃则被其排挤至广州,彻底边缘化,期间差点被王敦杀掉。但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到了广州的陶侃,又平定了占据交州的杜弢余部杜弘与温劭,加官进爵,都督交州军事。等到王敦控制了中枢以后,和陶侃关系不睦,两个人之间发生了很多冲突,直到王敦之乱被平定。

王敦虽然造反,但是王家却没有遭到削弱,在朝堂上仍然有很大势力,比如王敦的弟弟王导就和当时的外戚庾亮共同执政,两个人矛盾颇深,而陶侃则支持庾亮,直到庾亮作乱,陶侃本人的态度其实是十分暧昧的,因此陶王两家可以说是有世仇。

陶渊明出仕担任江州祭酒时,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就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凝之信奉“五斗米道”,本身是个庸才,被其妻子——也就是中学课本里提到过的那位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才女谢道韫所鄙夷:"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因此陶渊明瞧不起王凝之,耻于位列王凝之之下,选择第一次辞官。

2、陶渊明第一次辞官之后,妻子去世,生活陷入困境,在桓玄的征辟下出任幕僚,但是随后桓玄谋反,陶渊明再次辞职奔母丧。刘裕击败桓玄之后,再次征辟陶渊明担任自己的参军。等到刘裕也对帝位跃跃欲试的时候,陶渊明再次辞官归隐。

3、刘裕称帝之后,对陶渊明念念不忘的再次派人请求陶渊明出仕,陶渊明最终选择了拒绝。《陶渊明传》提到"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这里的高祖,指的就是刘裕。

因此,陶渊明的归隐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长期选择。前期是因为上司是自己家族的世仇并且昏庸无能;中期是因为看出桓玄和刘裕的野心勃勃,不愿与乱臣贼子为伍;后期则是身为东晋遗臣,恪守士大夫礼义。虽然最终迫于生活的压力选择出仕,但是还是没能无视自己的道德洁癖,第四次辞官归隐。

陶渊明作为官四代,曾祖父又是东晋名将,可以说是家学渊源,军事政治才能不会差。而刘裕虽然号称是汉室宗亲,但是这时候蜀汉都已经灭亡多年,早已沦为寒门,和同样属于寒门出身的陶渊明天然亲近。如果陶渊明尽心尽力地为刘裕服务,跟随刘裕征战天下,作为早期的从龙名士,再考虑到刘宋皇室与世家大族的分歧,几乎可以肯定他将取得不亚于曾祖父陶侃的成就,被当做刘氏制衡士族的武器得到重用。

其他网友回答

陶渊明在古时候的地位也是不低的,他不仅是一位诗人同时还是一个朝廷官员,但他为什么要归隐田园呢?难道是他不想做官吗?

根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先后出仕共计五次:第一次起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军幕,第三次为镇军入伍,第四次为建威入伍,第五次任彭泽县令。可以说,早年间陶渊明有着深远的政治抱负,尤其是在398年的时候,他投身于桓玄幕府,那时他认为晋朝必败。

没想到,结果不尽人意。不久,刘裕举北府兵起义,桓玄败逃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桓玄试图入蜀,却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

陶渊明早年的时候其实生活还是比较优渥的,因为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他父亲曾经纳过妾,说明还是比较有钱的。但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家道中落,陶渊明的生活就变得拮据起来,但是所幸他在读书这方面还是很有才华的,在艰难熬过童年的艰辛后,他成为了小官吏,有了经济来源,所以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任州的祭酒一职,但是在此期间他过得并不开心,因为他身处东晋末期,朝廷腐败,百姓受苦,而那时候天下纷争渐起,他作为一个寒门出身的小官吏对于朝政的影响太小了,很多事情他看不惯,但是又没有改变的能力,有着拯救苍生的想法可惜不能落实,这种心理落差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他选择了辞官离去。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文中明确指出了:他做官是为了讨生计,否则,陶先生实在有着捉襟见肘的经济困难。再者,陶先生非常坦诚的谈及了自己的官职,是其族中的叔叔陶夔通过自己的关系向“诸侯”求情,这也就公然说明自己的官职是怎么得来的了。

当时之所以求得彭泽县令,是因为陶先生不喜欢出远门,守家带地的做个小官感觉也很踏实。且当时刚结束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在家附近工作也比较踏实。而且,做上彭泽县令还可以利用公款蹭点粮食吃,打点美酒来喝。

但是,没过多久,陶先生就发现当官不适合自己,毕竟,自己是个文人,心存天下,小小的县令发挥不出多少才能,所以,他感觉不是很自在,干脆就辞官回家了。此时,恰逢妹妹丧夫,也给了陶渊明辞官的契机跟理由,所以,他就此自动辞官。

而且,他自己在文中还谈到,为官八十多天,并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上层领导到下层查工作的事情他更是压根没提。

但是,他对桓玄在京师的官职是一直很是向往,他甚至认为:如果,当时自己在京师的话,那么,肯定也能获得一个官职。三年后,陶渊明担任建威将军,东晋末年将领、镇北将军刘牢之之子的刘敬宣的入伍与桓玄有着密切关系,之后,刘敬宣更是为陶渊明搭起了一座桥梁。

因与刘裕关系亲近,陶渊明大可以出任大官,但是,他仅当了八十多天小官就彻底归隐田园了。此后,刘裕建刘宋屡次请他出山任职都被拒绝,因为,此时曾经效力于桓玄这件事对于陶渊明而言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无论是晋朝的皇帝,还是刘宋王朝的皇室,他们都可以拿这件事来要挟他,这就相当于一臣曾侍过二主。陶渊明当然知道这很危险,所以,干脆不再当官,也不再站队,以此保自己一条命。这在政治场来说,算是一个明智之举了。

其实,陶渊明做刘敬宣的入伍,已然拉近了他与刘豫的关系,而后,再远离政治旋涡,从而,保住了性命。因为,陶渊明之前是桓玄政治势力的一份子,为了剥离他的这一身份,所以,他需要妥善处理自己与刘豫以及皇室的关系,如若不然,说错一句话就很可能人头落地。

所以,陶渊明回归田野后写一些田园诗。

但是,也不得不说,他的政治才能跟其文学造诣都是让人骄傲的,更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实,他能够免于荼毒,还要感谢族中叔叔陶夔的庇佑。没有亲人的荫庇,也就是所谓的朝中无人,没人给他洗白的话,也就无法回乡过上一阵隐居宁静的生活。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归隐田园的陶渊明真的不想做官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