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杜甫陶渊明戴望舒都是古代的文人吗(范仲淹,杜甫,陶渊明,戴望舒都是古代文人吗?)

网友提问:

范仲淹,杜甫,陶渊明,戴望舒都是古代文人吗?

优质回答:

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算的上是古代文人。

范仲淹还有个不为人知的身份:蓬莱仙岛弟子,是当时北宋武林数一数二的武林高手。

秦朝末年,鬼谷子为了躲避秦始皇寻仙问药之托,率弟子东游。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开创武林中最神秘的蓬莱一派。蓬莱仙岛与世隔绝,门派弟子秉承先秦百家思想,形成法、墨、道、医四大宗派。蓬莱武学“凌海决”纵横江湖上千年。

北宋时,范仲淹时门派中年轻一代的翘楚。但是范仲淹不重武学,更重思想,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积极入世,发起历史有名的"庆历新政"。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算是古代文人。

杜甫其实也是个武林高手,当时江湖有“北李白,南杜甫”的称号,与李白合称“李杜”,名震江湖。杜甫和李白都是出自长歌门。杜甫忧国忧民之心太重,重于诗歌,导致其武学修为不及李白。

公元623年,长歌门在千岛湖畔创立,门中多为热爱诗词歌赋的风雅之士,门派内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杜甫和李白分别是两大流派的领袖人物。长歌门以“莫问”和“相知”两大内功傲立江湖。

陶渊明,东晋末年田园诗人。也是古代文人。

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之后游历四方,误入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谷口五棵柳树,谷内莺歌燕舞,漫山花草,怡然自得。

于是陶渊明隐居此地,开创桃花派。以以笔代手,点穴截脉,控人于生死。内力练到深处,可隔空激发,二十尺之外可取人性命。唐朝的万花谷和北宋时期的云南大理段氏为桃花派两大分支。

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无门无派,近现代文人。

其他网友回答

戴望舒不是古代文人,虽然他的名字很有古韵气质,但是他并不在那些久远的朝代。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生于1905年,逝世于1950年。

其他三位的确是古代文人,在古代文人里,无论他们仕宦生涯的长或短、重或轻,他们都足以担起古代文人大家的名号。

范仲淹的散文了得,名作名句流传至今不衰,其词作留存数量虽少,却跳出了宋词的小院深婉,开拓出宏大的词作背景,一首《渔家傲·秋思》更是对苏辛的豪放词风格产生了影响。

杜甫以其流畅的现实主义诗风,奠定了自己“诗圣”的名号和地位,开拓了新的现实时事诗歌体裁,在古代文学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宋朝时候形成的江西诗派 ,就是奉杜甫为此诗派之祖,而杜甫的文学风格造诣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其深远度大大超出了“江西诗派”的范围。

陶渊明,田园诗的鼻祖,其不减风骨的隐逸思想和艺术风格,直接影响了后世的田园诗派。

此外,他们在辞赋、书法等等不同的文学领域有着各自杰出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先贤。

戴望舒是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一首《雨巷》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房,至今依然是现代诗歌史上的不朽作品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戴望舒是近代诗人,一首《雨巷》,可说尽人皆知。似乎没有再细说的必要。

那就说一说范仲淹吧。

范仲淹,以他的生命,告诉了国人,“儒”这个字应该怎么写

宋代之前,良医寥寥无几,一般人数得出名字的只有张仲景和孙思邈。那是因为在古代,“医卜星相”并列,是下贱的职业,谁也不屑做。

可是宋代之后,名医迭出:金元四大家、李时珍、喻嘉言、叶天士……这是因为在宋代,有个人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影响了天下的儒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一千年间,无数的读书人在科举失意后,不再是一根筋地苦读求“范进中举”,而是转身,走向了《黄帝内经》,走向了济世活人。

这个人,就是范仲淹,一个北宋士大夫阶层中真正的儒者。

他贵为大宋宰相,可死的时候,一家人已贫困到借住,儿子们也无法全部出现在葬礼上,因为裤子不够。

他是个文人,却被当做中华人格的典范。中国最受尊敬的家族,除了曲阜孔家之外,就是范仲淹的子嗣。

要了解他的文风,就要先了解他作为大儒的一生。

公元989年农历8月29日,一个男婴在河北真定呱呱坠地了。还不到两岁,男婴的父亲便染病而死。孤苦无依的母亲谢氏,无奈之下改嫁给了一个小官朱文翰,从此,这个原名范仲淹的孩子改名叫“朱说”。

朱文翰是个耿介的好人,他和谢氏悉心地抚养这个孩子,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还给予了良好的教育。年幼的朱说,经常独自一个人坐在书斋中,深思“忠君报国”、“仁爱恕人”的道理。

12岁那一年发生的事,在朱说心里刻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痕:辽军进犯了!辽军如何杀人屠城,如何凶残,宋朝军队如何节节败退不堪一击的传言,飞遍大街小巷和村落农舍。县城的人们拖家带口,多半往深山里逃。朱氏家族的长辈们仓促组织,扶老携幼,也跟随着向西南山区方向逃难。前脚刚走,后脚辽兵就杀过来了。待到辽军撤退,大家回到县城,眼前已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百姓们原本贫困却安定的生活,刹那陷入痛苦的深渊。

少年时代的朱说想不明白,朝廷的军队为什么保护不了民众?辽国的骑兵又怎能深入到大宋疆域的内部来骚扰?

保家,卫国,却寇!他就这样奠定了志向,从此废寝忘食苦读,希望为国家担负起自己的一份力量。几年过去了,他几乎读完了县里所有的书籍,渐渐不能满足求知欲。

一个偶然机会,他获知自己原是范家的孩子,这些年竟是由继父带大。传统中国的宗族思想极为严重,不能回归祠堂是丢人的事。他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不顾继父和母亲的劝阻,毅然脱离了朱家,决心求取功名,以后再来赡养母亲。

从这一天开始,朱说变回了范仲淹。

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来到南京应天府书院,这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可免费求学,范仲淹借宿在寺院中,开始了苦读生涯。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于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有同学是南京最高长官之子,同情他苦读,送来一桌大鱼大肉改善生活。结果范仲淹一筷未动,饭菜全部放坏,因为他害怕自己一旦习惯了佳肴,以后再也咽不下硬粥和咸菜。

一箪食,一豆羹,居于陋巷,不改其乐。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从此,他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在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作盐仓监官时,他主持修筑了延绵数百里的海堤,从此不再有成千上万的百姓因受灾而流离失所,而往昔被迫迁徙的灾民,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人们感激他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在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时,范仲淹搬到学校居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

夜晚、清晨,他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他曾用私人积蓄接济一个远道而来求学的贫困书生,十年之后,这位书生成为了德高望重的“泰山学者”,授徒无数……在他的努力下,应天府学的教学面目焕然一新。

在当上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后,范仲淹便有了操不完的心。江、淮和京师闹蝗灾,他操心,请中央派干部下去检查灾情,皇帝不回应,范仲淹居然跑到皇帝那里说:“要是宫中半天吃不上饭,皇上您感觉会怎样?”既然你这么操心,你就自个去。

他真的去了,一到地方就开仓放粮,免除茶税、盐税。朝廷搞点楼堂馆所,要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在陕西伐木,他操心,担忧会“破民产”,上书朝廷说此举不“顺人心”,不“合天意”,希望停止。虽然说了也白说,但仁宗不得不给了他一个“忠”的年终评语。

皇帝宠爱两位年轻的美人,打算废皇后,连这他也操心——他知道“家务事”背后藏着深刻而虬结的政治纠纷!于是率领数名不怕死的官员闯进宫中,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第二天就被贬官外派。

好朋友梅尧臣告诉他,他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拴紧舌头吧,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五十岁前后,范仲淹先后被调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和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带)作知府。这时,一桩重大事件震动了全国,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西夏入侵了!战火,硝烟,民不聊生。

发已半百的范仲淹,陡然想起少年时代经历过的辽兵犯境。一定要阻止这一类事情再次发生!朝廷措手不及,大臣们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宋仁宗也举棋不定。而三十余年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加上宋将范雍无能,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沦陷。

这时,范仲淹自告奋勇要去守边关,于是被派入军中当了副帅。五十二岁的范仲淹赶赴延州,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里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大公子范纯佑,奉命冒着箭雨在前线修建堡垒。

渐渐的,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失陷的边城也被他一一夺回。边关人民都感激地称他为“龙图老子”。

领军在外,秋风呼啸,驼马长嘶,不免有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空旷凄凉。边声号角,擂鼓鸣金,喝退了蠢蠢欲动的强敌,也唤醒了一个文人的诗魂。他挥笔写下《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这时,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西夏向宋朝投诚者陆续不断。终于,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转危为安,范仲淹松了一口气。

暮春时节,西北郊野的鲜花才刚刚盛开,而江南已繁花凋零了吧。他写下一首诗,“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回到京城中,急于励精图治的宋仁宗招来范仲淹,让他起草改革条例,打算实现“新政”。范仲淹认真地起草了,一共十条:严明官吏升降制度,严密科举制度,厚农桑,均公田,减徭役等等。可是,所有的新政都会触及原有上流阶层的利益,不过两年,宋仁宗便在各种势力要挟下退缩了,“庆历新政”流产。

这年冬天,范仲淹已经近五十八岁了。和他一起起草新政的朋友们都被贬了:富弼已贬至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欧阳修贬去滁州(今安徽省滁县等地),滕宗谅贬在岳州(今湖南省岳阳一带)……

好在,他们都是胸怀大志、内心开阔的人。在滁州,欧阳修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而在岳州,滕宗谅修建了岳阳楼,邀请范仲淹为之作记,于是有了千古闻名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52年五月,操劳一生的范仲淹在任上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

当过副宰相,天下知名,众人钦敬,可是谁也没料到他家里会如此贫困。他的积蓄尽数接济了他人:平民百姓、贫穷士子、宗族学堂。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家里穷到四个儿子只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谁出门谁穿,竟至于没有一套体面衣服给父亲入殓,“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可是没关系,朝野上下一片哀痛,连政敌也哑然无声。而他击败过的西夏,曾照顾过的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

其他网友回答

落了几个字,应该这样说:

范仲淹,杜甫,陶渊明。戴望舒说,他们都是古代人。

其他网友回答

前三位古人,戴望舒现代诗人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范仲淹杜甫陶渊明戴望舒都是古代文人吗.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