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简介(为什么课文和考试都偏爱朱自清?)

如果你翻开你的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的第一册,你会发现,整个初中语文的学习就从他的一篇文章《春》开始。
之所以选他的文章,老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当中,肯定是考虑到,为了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一定要让你感觉到语言的文字之美,而朱自清的散文写得实在是太漂亮了,不论是从阅读的角度上来说,在中考当中考察的频次很高,还是从写作的技法上来说,朱自清都是你绝对不可不读的一位作家。
01
朱自清的《背影》后
没提到的童年和教育
我们首先先了解一下朱自清的文学常识,他的基本的一些生平,文学常识。
首先,说到朱自清这个人,人家原本不叫朱自清。朱自清生于1898年,百年前的“90后”。在那个时代,他出生的时候,还曾经读过私塾。
他的父亲最开始给朱自清取的是什么呢?朱这是姓,不能改,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稍微给大家讲解一下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学的基本的常识。古人名和字其实都不是自己给自己取的,名肯定是爸爸、妈妈给你取的,字在过去来说一般是长辈给你取的,一般跟你的生平的来历有一定的关系,号有的时候是自己取,有的时候由长辈取。
我们看,一个是自华,一个是秋实,你就知道朱自清这个字和号连在一块是能够说得通的,叫什么呢?叫春华秋实,年年都好。
那为什么字佩弦呢?给大家补充一个文学常识,朱自清小的时候,性子一定是非常的怎么样呢?非常地慢,慢性子。当然你说“老师,这你怎么看出来的?”咱能从一名字当中能看出他是一慢性子的人。
过去“字什么”是有很深的讲究的。弦是什么东西呢?弦就是弓弦,或者指的是琴弦。这弓弦和琴弦有一个使用的要诀,就是你必须得把这弓弦跟琴弦给绷紧了。
那如果你的性子很慢,比如说天天就像我这样似的,性子太慢了,我爸妈那会儿天天就说我“你别老这么磨磨叽叽的”,以后给你取个字,就叫什么啊?叫佩弦。那就是指的什么呀?慢性子,希望你能够急一点,像琴弦或者弓弦一样,叫佩弦。
那你说“老师,那我就很好奇了,我要是一急脾气呢?”根本就等不了,如果说5分钟内不出门,直接拿脑袋撞墙,能不能快一点。性子过急也不好,与人交往的时候这容易打起来,爆脾气。那你就要佩戴一什么呢?
你说老师那佩面,揉面嘛!不是,要佩韦。韦是什么呢?韦,过去其实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牛皮。当然你说“老师,为什么是牛皮呢?”过去从牛扒下来的生皮,生皮叫革,我们今天有很多的皮革的制品。
然后把革经过不断的鞣制,不断的去打磨它、加工它,皮绳子就叫做韦,所以韦其实是一种皮绳子。过去古代人读书,不像咱们今天似的,随便拿本书之后就开始翻页,他没有这种胶装的制作工艺,他得拿这个牛皮绳子给它串起来,把竹简编起来才能成为一卷书。
据说孔子读《易经》,读的实在是太过于多了,读成了什么样呢?韦编三绝。读书读到拴竹简的牛皮绳就断了又断,这“三”指的是多次。所以韦指的是什么呢?韦指的是韧性好的那种牛皮绳。制作这个东西,你必须得有耐性。
古代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西门豹,就是你们曾经学过小故事《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性子急,所以人就字什么呢?人就叫佩韦,就是性子太急。当然你说有谁性子慢呢?性子慢的,比如过去有个人叫董安于,他就性子特别慢,他就干吗呢?他就佩弦。当然这些东西不是我说的,《韩非子》当中就曾经提到过。
所以估计朱自清小的时候脾气很慢,怎么样呢?就给自己佩戴一个什么呀?佩戴一个弦。他小的时候,这是其一。那你说“老师,怎么后来就变成朱自清了呢?”这个还跟他的一段经历有关。
朱自清他出生于哪里呢?扬州,东关街,那是他们家祖宅的所在地,虽然他没有出生在扬州,但是他自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是扬州人。可以说是书香门第。
他爸爸朱鸿钧,大家知道他专门写过一篇《背影》,当中就专门还提到他父亲的很多故事。他父亲在当时也是很有文化的一个人物。当时朱鸿钧就对自己的孩子朱自清,因为朱自清是家中的长子,对他就寄予了远大的希望,说有一天就指望着你光宗耀祖呢,所以对朱自清的教育方式非常看重。
他小的时候,大家注意,1898年,严格意义上来说,1898年那个时候,等他能上学的时候,科举已经被废了,已经开始兴办京师大学堂了。但是他父亲觉得,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它到底能不能行呢?因为过去几千年来一直都是科举考试。所以他就把朱自清送到秀才和举人办的私塾。
我们之后会发现朱自清的文章当中的很多用词非常的古朴,包括他的行文用语当中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多用那种古文,流传下来的古白话;另一种是他在学西洋翻译文字中西洋的翻译腔。
据说小时候朱自清,每次去教书先生那儿学作文去了,交作文之后,跟今天很相似,写完作文交给老师,然后老师就给他做个点评。回来之后,晚上吃完饭,他跟他爸爸朱鸿钧俩人就坐在院子里边。然后朱自清就搬一小板凳,坐在他爸爸边上,然后父亲就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地就跟这儿看,说这孩子作文写得怎么样,就特别像我们今天检查作业似的。
一看,先生这地方画一波浪线,那会儿还是竖着画呢,就不错,然后就抓起一把边上那下酒菜那花生米,就给这朱自清吃两颗,然后摸摸他的脑袋,“不错,继续努力”,或者给块豆腐干。一看,先生在这儿画一叉,字句被删改太多,父亲当时抄起一把戒尺就开始打。据说在当时最狠的一次,直接一把火就把朱自清的作业给烧了。所以打小朱自清有经过严格的古文修养过程。
背古诗文,我们说背古诗文对今天的写作能力有影响吗?当然有影响,打下了一个极其好的文字基础。
朱自清在写文章的时候特别注意平仄的使用,这跟他熟悉古诗的韵律感有关。比如《匆匆》这篇课文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平仄之间,有着一定的起伏规律。“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平仄的韵律感,是朱自清写作的一大特点。
02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从北大哲学系到中学语文老师
那就这样,朱自清一步步的长大。一直到191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直接上了北京大学的预科,那是当时的第一学府,朱自清也是北大毕业的。但这时候,因为父亲怎么样呢?父亲就失业了,因为经济非常的动荡,家里边就没有那么多闲钱,非常的拮据,所以他提前考了北大的哲学系。咱们很难想象,朱自清当年考的是哲学系。
他在1917年的时候进入到北大,这个时候他就要提醒自己,一个人在缺钱的时候,就很容易怎么样呢?就很容易堕落下去。为了钱,我们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那陶渊明是了不起的;但很多时候为了钱,比如说做出一些违背自己良知的事情。假如说军阀给你一笔钱,让你去殴打一些什么游行的学生,让你去分化学生内部,给你一笔钱干坏事,因为你生活所迫,你很有可能与这帮坏人就同流合污了。
朱自清就深切地意识到,穷一定要独善其身,不能被别人给带偏了。所以在当时他1917年到了北大之后,立马就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就叫做朱自清,后名自清。
当然了为什么叫自清呢?出自《楚辞》当中,你看他古文修养非常了不起,叫“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当时屈原被流放的时候,专门就请巫师给自己算了一卦,算出的这个卦辞,说要廉洁正直,并且使自己一直保持清白。朱自清就通过这种方式——改名字的方式,让自己绝对不跟别人别人同流合污,要自己警醒自己。那这是朱自清当时从书香门第一直一路到北大,他的一个基本的求学经历。
那很快,到了1923年的时候,朱自清小有所成,他跟自己的好朋友叫俞平伯,后面我们重点分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俩就同时去游秦淮去了。当时主要俞平伯要去美国访学,他顺道着就陪他一块走。
俞平伯是去美国学习去了。他给哲学系毕业,相当于在当时的学问很高的朱自清,带到哪呢?到温州十中去教书。所以他的第二大阶段,他从北大毕业之后,朱自清一直是一个非常优秀、非常尽职尽责的中学语文老师,还不是大学语文教师,当然在当时的那个中学,学位的含金量非常的高。
老舍先生当时中学毕业,直接就能到小学当校长,甚至后来到教育部去任职去。当时的中学生那学历水平大概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至少也得是大学本科,而且还得是那种211、985的感觉。所以紧接着他就去投身什么呀?投身于教学,教书生涯。
人生第二个阶段,大量大量的时间在干吗呢?在教书,在那个时候,他写出了那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时他非常的年轻,他才23岁,写出了第一篇散文作品,当时一炮而红,被作为白话文的典范。
在教书的过程当中极其的认真,他曾经有个学生叫陈天伦,就回忆朱自清在温州上课。他说什么呀?说朱自清教国文,班里边来一新老师,长得也不是很好看,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的四方脸。
大家想想,矮胖矮胖的一老师,经常提一黑色皮包,皮包里边装满了书,给撑得鼓鼓的,也不迟到,也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意思就是说咱别拖着,所以管得很严,不是那种不管的,像当年的很多教师就基本上不怎么管。
北大当时有个教师叫废名,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特别有名的一个诗人,据说当时废名讲师,北大学生后来投诉他,为什么呢?讲课水平太烂。他讲一首唐诗《春花秋月夜》,他怎么讲呢?他上来先把诗给读一遍,就直接硬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读完之后,感慨一句:“好诗,同学们听懂了吗?”同学们说:“听懂啥了,您解释一下。”
废名说:“没听懂,我再给你读一遍。”然后从头到尾再念,再读完一遍,说:“听懂了吗?”
学生们都疯了,说能不能再讲一下。废名说这有啥可讲的,再读一遍。
第三遍,听懂了吗?学生们说:“老师,行,可以,可以,不要再读了。”
当时在中央大学教书的黄侃,一代国文大匠,下雨天不来教书,一看天气好让同学们到外面玩去。所以尽职尽责的老师在那个时候特别的难得。
03
在清华的《荷塘月色》
和宁死不买美国救济粮
到了1925年,相当于他教了几年的中学之后,1925年当时清华大学就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我们知道清华后来有著名的国学院四大导师,什么梁启超、陈寅恪一帮人就过去了。他在那个时候就被聘入到了清华,成为了一个大学教授,所以才有后来的《荷塘月色》。
当时他有另一个学生叫吴组缃,说朱自清讲课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讲课就一个特点,就是卖力,极其卖力,经常是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白手帕,然后一面讲,一面看着自己讲稿,因为又胖,出汗多,就一边擦汗。
一直在清华教书教到哪年呢?一直教到1937年。1937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正式地爆发了,日军当时就把清华占领了。当然朱自清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人,所以当时赶紧就收拾行李南下。当时的北大、清华加上南开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一直在那里教书。并且在那时候,就不断的在教课的过程当中,就跟同学们去灌输什么呢?就灌输那种爱国主义的精神。
朱自清不是说到最后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就那一会儿爱国?朱自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爱国。他当时有一个演讲稿,跟当时除了西南联大以外,他当时还在一个中学和小学,叫什么私立培根小学,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就在那个地方教,经常去做一些抗日演讲。
大家很难想象,他去给中学生演讲,他说什么呀?说国家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你们一定要爱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学好各门功课就相当于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所以你们的笔就是你们的刀枪。
当时很多的学生听完之后大受鼓舞,中学毕业之后立刻就奔赴抗日前线,在当时就鼓足了大量的志气。所以这是他的一个大段的时间都一直在教书,在中学和大学一块去教书。
到了最后,到了1948年,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他有一个什么最典型的什么呀?叫民族气节,民族气节。1948年到了6月份,当时国民党政府因为过于腐败,导致物价飞涨,当时国民党推行的货币叫“法币”,那个币便宜到什么地步呢?今天可能这200块钱,买俩鸡蛋,明天200块钱你可能就买张纸,一直在涨。
所以当时美国就特别坏,耍了一个手法,美国人民说收买人心,培养美奸的一个好机会,就发了一个什么呢?叫配售证,你只要拿配售证,你就可以去买美国的面粉就很便宜。但是这不能白拿,不能白拿,所以你就可以去买。
那个时候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就对中国人民发出了很多的侮辱,说你们如果要是买了美国的面粉,就得替美国政府说好话。当然了,很多当时大学教授饿着肚子,所以没办法,有些就偷偷地去买。当然也有一些教授就商量说这不行,国民党这有阴谋,美国政府这是侮辱咱们,他要用美国的面粉堵我们的嘴。
所以在1948年,当时6月18号,其实朱自清当时已经得了严重的胃病了,他就发表了一个什么呢?叫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这是他专门说的。他说他这个胃病已经不行了,本来迫切的需要治疗,朱自清孩子非常的多,家里边大大小小总共有7个孩子,他说我绝对不能用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一种救济粮,所以宁死不吃。
后来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当中专门就说,朱自清他就体现了一种什么呀?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后很遗憾,在1948年,到了8月的时候,因为他这个时候已经有严重的胃溃疡,就导致朱自清当时怎么样?胃穿孔,所以很快就不幸去世了。临死的时候只有多少岁呢?只有50岁。
而且据说他在临死前,后来很多人回忆,他临死前最后的遗言是什么?就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开始就说:“要记住,我是拒绝在美援面粉上的文件上签过字的,我们家以后绝不买美国面粉。”可以说真的是很感慨,富有民族气节的一生。
所以对于朱自清本人,我们说他的三个时期,他的求学时期,他名字的经历,加上他教书的经历,他不论是在当初的温州的中学,还是在后来的清华,再到西南联大,再到当时抗战的演讲,再到抗战以后民族气节的体现,可以看到人品绝对是非同一般。而文品比人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非常优秀。如果你翻开你的初中语文部编版教材的第一册,你会发现,整个初中语文的学习就从他的一篇文章《春》开始。
之所以选他的文章,老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当中,肯定是考虑到,为了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一定要让你感觉到语言的文字之美,而朱自清的散文写得实在是太漂亮了,不论是从阅读的角度上来说,在中考当中考察的频次很高,还是从写作的技法上来说,朱自清都是你绝对不可不读的一位作家。
01
朱自清的《背影》后
没提到的童年和教育
我们首先先了解一下朱自清的文学常识,他的基本的一些生平,文学常识。
首先,说到朱自清这个人,人家原本不叫朱自清。朱自清生于1898年,百年前的“90后”。在那个时代,他出生的时候,还曾经读过私塾。
他的父亲最开始给朱自清取的是什么呢?朱这是姓,不能改,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稍微给大家讲解一下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学的基本的常识。古人名和字其实都不是自己给自己取的,名肯定是爸爸、妈妈给你取的,字在过去来说一般是长辈给你取的,一般跟你的生平的来历有一定的关系,号有的时候是自己取,有的时候由长辈取。
我们看,一个是自华,一个是秋实,你就知道朱自清这个字和号连在一块是能够说得通的,叫什么呢?叫春华秋实,年年都好。
那为什么字佩弦呢?给大家补充一个文学常识,朱自清小的时候,性子一定是非常的怎么样呢?非常地慢,慢性子。当然你说“老师,这你怎么看出来的?”咱能从一名字当中能看出他是一慢性子的人。
过去“字什么”是有很深的讲究的。弦是什么东西呢?弦就是弓弦,或者指的是琴弦。这弓弦和琴弦有一个使用的要诀,就是你必须得把这弓弦跟琴弦给绷紧了。
那如果你的性子很慢,比如说天天就像我这样似的,性子太慢了,我爸妈那会儿天天就说我“你别老这么磨磨叽叽的”,以后给你取个字,就叫什么啊?叫佩弦。那就是指的什么呀?慢性子,希望你能够急一点,像琴弦或者弓弦一样,叫佩弦。
那你说“老师,那我就很好奇了,我要是一急脾气呢?”根本就等不了,如果说5分钟内不出门,直接拿脑袋撞墙,能不能快一点。性子过急也不好,与人交往的时候这容易打起来,爆脾气。那你就要佩戴一什么呢?
你说老师那佩面,揉面嘛!不是,要佩韦。韦是什么呢?韦,过去其实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就是牛皮。当然你说“老师,为什么是牛皮呢?”过去从牛扒下来的生皮,生皮叫革,我们今天有很多的皮革的制品。
然后把革经过不断的鞣制,不断的去打磨它、加工它,皮绳子就叫做韦,所以韦其实是一种皮绳子。过去古代人读书,不像咱们今天似的,随便拿本书之后就开始翻页,他没有这种胶装的制作工艺,他得拿这个牛皮绳子给它串起来,把竹简编起来才能成为一卷书。
据说孔子读《易经》,读的实在是太过于多了,读成了什么样呢?韦编三绝。读书读到拴竹简的牛皮绳就断了又断,这“三”指的是多次。所以韦指的是什么呢?韦指的是韧性好的那种牛皮绳。制作这个东西,你必须得有耐性。
古代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西门豹,就是你们曾经学过小故事《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性子急,所以人就字什么呢?人就叫佩韦,就是性子太急。当然你说有谁性子慢呢?性子慢的,比如过去有个人叫董安于,他就性子特别慢,他就干吗呢?他就佩弦。当然这些东西不是我说的,《韩非子》当中就曾经提到过。
所以估计朱自清小的时候脾气很慢,怎么样呢?就给自己佩戴一个什么呀?佩戴一个弦。他小的时候,这是其一。那你说“老师,怎么后来就变成朱自清了呢?”这个还跟他的一段经历有关。
朱自清他出生于哪里呢?扬州,东关街,那是他们家祖宅的所在地,虽然他没有出生在扬州,但是他自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说自己是扬州人。可以说是书香门第。
他爸爸朱鸿钧,大家知道他专门写过一篇《背影》,当中就专门还提到他父亲的很多故事。他父亲在当时也是很有文化的一个人物。当时朱鸿钧就对自己的孩子朱自清,因为朱自清是家中的长子,对他就寄予了远大的希望,说有一天就指望着你光宗耀祖呢,所以对朱自清的教育方式非常看重。
他小的时候,大家注意,1898年,严格意义上来说,1898年那个时候,等他能上学的时候,科举已经被废了,已经开始兴办京师大学堂了。但是他父亲觉得,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它到底能不能行呢?因为过去几千年来一直都是科举考试。所以他就把朱自清送到秀才和举人办的私塾。
我们之后会发现朱自清的文章当中的很多用词非常的古朴,包括他的行文用语当中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多用那种古文,流传下来的古白话;另一种是他在学西洋翻译文字中西洋的翻译腔。
据说小时候朱自清,每次去教书先生那儿学作文去了,交作文之后,跟今天很相似,写完作文交给老师,然后老师就给他做个点评。回来之后,晚上吃完饭,他跟他爸爸朱鸿钧俩人就坐在院子里边。然后朱自清就搬一小板凳,坐在他爸爸边上,然后父亲就一边喝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地就跟这儿看,说这孩子作文写得怎么样,就特别像我们今天检查作业似的。
一看,先生这地方画一波浪线,那会儿还是竖着画呢,就不错,然后就抓起一把边上那下酒菜那花生米,就给这朱自清吃两颗,然后摸摸他的脑袋,“不错,继续努力”,或者给块豆腐干。一看,先生在这儿画一叉,字句被删改太多,父亲当时抄起一把戒尺就开始打。据说在当时最狠的一次,直接一把火就把朱自清的作业给烧了。所以打小朱自清有经过严格的古文修养过程。
背古诗文,我们说背古诗文对今天的写作能力有影响吗?当然有影响,打下了一个极其好的文字基础。
朱自清在写文章的时候特别注意平仄的使用,这跟他熟悉古诗的韵律感有关。比如《匆匆》这篇课文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平仄之间,有着一定的起伏规律。“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平仄的韵律感,是朱自清写作的一大特点。
02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从北大哲学系到中学语文老师
那就这样,朱自清一步步的长大。一直到191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直接上了北京大学的预科,那是当时的第一学府,朱自清也是北大毕业的。但这时候,因为父亲怎么样呢?父亲就失业了,因为经济非常的动荡,家里边就没有那么多闲钱,非常的拮据,所以他提前考了北大的哲学系。咱们很难想象,朱自清当年考的是哲学系。
他在1917年的时候进入到北大,这个时候他就要提醒自己,一个人在缺钱的时候,就很容易怎么样呢?就很容易堕落下去。为了钱,我们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那陶渊明是了不起的;但很多时候为了钱,比如说做出一些违背自己良知的事情。假如说军阀给你一笔钱,让你去殴打一些什么游行的学生,让你去分化学生内部,给你一笔钱干坏事,因为你生活所迫,你很有可能与这帮坏人就同流合污了。
朱自清就深切地意识到,穷一定要独善其身,不能被别人给带偏了。所以在当时他1917年到了北大之后,立马就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就叫做朱自清,后名自清。
当然了为什么叫自清呢?出自《楚辞》当中,你看他古文修养非常了不起,叫“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当时屈原被流放的时候,专门就请巫师给自己算了一卦,算出的这个卦辞,说要廉洁正直,并且使自己一直保持清白。朱自清就通过这种方式——改名字的方式,让自己绝对不跟别人别人同流合污,要自己警醒自己。那这是朱自清当时从书香门第一直一路到北大,他的一个基本的求学经历。
那很快,到了1923年的时候,朱自清小有所成,他跟自己的好朋友叫俞平伯,后面我们重点分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俩就同时去游秦淮去了。当时主要俞平伯要去美国访学,他顺道着就陪他一块走。
俞平伯是去美国学习去了。他给哲学系毕业,相当于在当时的学问很高的朱自清,带到哪呢?到温州十中去教书。所以他的第二大阶段,他从北大毕业之后,朱自清一直是一个非常优秀、非常尽职尽责的中学语文老师,还不是大学语文教师,当然在当时的那个中学,学位的含金量非常的高。
老舍先生当时中学毕业,直接就能到小学当校长,甚至后来到教育部去任职去。当时的中学生那学历水平大概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至少也得是大学本科,而且还得是那种211、985的感觉。所以紧接着他就去投身什么呀?投身于教学,教书生涯。
人生第二个阶段,大量大量的时间在干吗呢?在教书,在那个时候,他写出了那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时他非常的年轻,他才23岁,写出了第一篇散文作品,当时一炮而红,被作为白话文的典范。
在教书的过程当中极其的认真,他曾经有个学生叫陈天伦,就回忆朱自清在温州上课。他说什么呀?说朱自清教国文,班里边来一新老师,长得也不是很好看,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的四方脸。
大家想想,矮胖矮胖的一老师,经常提一黑色皮包,皮包里边装满了书,给撑得鼓鼓的,也不迟到,也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意思就是说咱别拖着,所以管得很严,不是那种不管的,像当年的很多教师就基本上不怎么管。
北大当时有个教师叫废名,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特别有名的一个诗人,据说当时废名讲师,北大学生后来投诉他,为什么呢?讲课水平太烂。他讲一首唐诗《春花秋月夜》,他怎么讲呢?他上来先把诗给读一遍,就直接硬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读完之后,感慨一句:“好诗,同学们听懂了吗?”同学们说:“听懂啥了,您解释一下。”
废名说:“没听懂,我再给你读一遍。”然后从头到尾再念,再读完一遍,说:“听懂了吗?”
学生们都疯了,说能不能再讲一下。废名说这有啥可讲的,再读一遍。
第三遍,听懂了吗?学生们说:“老师,行,可以,可以,不要再读了。”
当时在中央大学教书的黄侃,一代国文大匠,下雨天不来教书,一看天气好让同学们到外面玩去。所以尽职尽责的老师在那个时候特别的难得。
03
在清华的《荷塘月色》
和宁死不买美国救济粮
到了1925年,相当于他教了几年的中学之后,1925年当时清华大学就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我们知道清华后来有著名的国学院四大导师,什么梁启超、陈寅恪一帮人就过去了。他在那个时候就被聘入到了清华,成为了一个大学教授,所以才有后来的《荷塘月色》。
当时他有另一个学生叫吴组缃,说朱自清讲课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讲课就一个特点,就是卖力,极其卖力,经常是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白手帕,然后一面讲,一面看着自己讲稿,因为又胖,出汗多,就一边擦汗。
一直在清华教书教到哪年呢?一直教到1937年。1937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正式地爆发了,日军当时就把清华占领了。当然朱自清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人,所以当时赶紧就收拾行李南下。当时的北大、清华加上南开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一直在那里教书。并且在那时候,就不断的在教课的过程当中,就跟同学们去灌输什么呢?就灌输那种爱国主义的精神。
朱自清不是说到最后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就那一会儿爱国?朱自清年轻的时候就非常爱国。他当时有一个演讲稿,跟当时除了西南联大以外,他当时还在一个中学和小学,叫什么私立培根小学,要是我没记错的话,就在那个地方教,经常去做一些抗日演讲。
大家很难想象,他去给中学生演讲,他说什么呀?说国家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你们一定要爱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学好各门功课就相当于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所以你们的笔就是你们的刀枪。
当时很多的学生听完之后大受鼓舞,中学毕业之后立刻就奔赴抗日前线,在当时就鼓足了大量的志气。所以这是他的一个大段的时间都一直在教书,在中学和大学一块去教书。
左二朱自清
到了最后,到了1948年,这个时候我们知道,他有一个什么最典型的什么呀?叫民族气节,民族气节。1948年到了6月份,当时国民党政府因为过于腐败,导致物价飞涨,当时国民党推行的货币叫“法币”,那个币便宜到什么地步呢?今天可能这200块钱,买俩鸡蛋,明天200块钱你可能就买张纸,一直在涨。
所以当时美国就特别坏,耍了一个手法,美国人民说收买人心,培养美奸的一个好机会,就发了一个什么呢?叫配售证,你只要拿配售证,你就可以去买美国的面粉就很便宜。但是这不能白拿,不能白拿,所以你就可以去买。
那个时候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就对中国人民发出了很多的侮辱,说你们如果要是买了美国的面粉,就得替美国政府说好话。当然了,很多当时大学教授饿着肚子,所以没办法,有些就偷偷地去买。当然也有一些教授就商量说这不行,国民党这有阴谋,美国政府这是侮辱咱们,他要用美国的面粉堵我们的嘴。
所以在1948年,当时6月18号,其实朱自清当时已经得了严重的胃病了,他就发表了一个什么呢?叫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这是他专门说的。他说他这个胃病已经不行了,本来迫切的需要治疗,朱自清孩子非常的多,家里边大大小小总共有7个孩子,他说我绝对不能用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一种救济粮,所以宁死不吃。
后来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当中专门就说,朱自清他就体现了一种什么呀?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后很遗憾,在1948年,到了8月的时候,因为他这个时候已经有严重的胃溃疡,就导致朱自清当时怎么样?胃穿孔,所以很快就不幸去世了。临死的时候只有多少岁呢?只有50岁。
而且据说他在临死前,后来很多人回忆,他临死前最后的遗言是什么?就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开始就说:“要记住,我是拒绝在美援面粉上的文件上签过字的,我们家以后绝不买美国面粉。”可以说真的是很感慨,富有民族气节的一生。
所以对于朱自清本人,我们说他的三个时期,他的求学时期,他名字的经历,加上他教书的经历,他不论是在当初的温州的中学,还是在后来的清华,再到西南联大,再到当时抗战的演讲,再到抗战以后民族气节的体现,可以看到人品绝对是非同一般。而文品比人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非常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