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古诗(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 名著读后感
- 2021-09-17
- 174热度
- 0评论
01
伟大的人往往都是孤独的,像李白这种有时想上天摘星,有时想下海捞月的人,尤其孤独,因为他的内心太过于浩瀚了,一般人难以理解。
所以,李白的诗中,有着许多描写他内心孤独的诗,如“古来圣贤皆寂寞”,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要说最能表达他那旷世的孤独的诗,我却觉得是这首只有二十字的《独坐敬亭山》,这首五言绝句,读起来就像白话,却是他那孤独的内心的最好表达。
02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年过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经历了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来到宣城,他独自一人步登上敬亭山,独坐许久,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群鸟高飞渐渐消失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飘荡。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彼此之间两不相厌。
03
看过很多鉴赏这首诗的文章,都是这么写的,诗人李白独坐在敬亭山上,鸟飞尽了,云自去了,仿佛世间一却都厌弃自己,唯有眼前的敬亭山,与诗人两不相厌,聊慰李白内心的孤独。这鸟云,自然是影射世人的。
不过我总觉得这样来读这首诗太过凄凉了,而李白的孤独不是凄凉的孤独,而是浩瀚的孤独,是一种自我精神异常强大的孤独,唯此,李白的孤独才能称得上是旷世的。
这样的解读,着眼于一个厌字,重心变成了诗的前两句,认为诗人是用只有敬亭山不厌弃自己来反衬自己被世人厌弃的凄凉。但是诗的重心显然应该是后两句,虽然用诗中用了“厌”字,用了“不”字,但依然能感受到诗人与敬亭山的脉脉情怀。这样的解释恰恰相反,诗人李白是用世人都厌弃自己来反衬敬亭山不相厌的难能可贵,世人的厌弃李白会在乎吗?对他而言,有一敬亭山相知足矣。
04
其实,上述两种解释都太过于看重李白写这首诗时凄凉的背景,诗人写诗的背景自然会对诗的内容有一点的影响,但是文学作品是有很强的独立性的。
如果只关注这首诗本身的内容,而不是将诗的内容附会诗人写诗的背景,我们会发现,也许李白这首诗的主题根本就不是写世人厌不厌弃他,就只是写他在敬亭山独坐的内心体验,这在题目中已经点明。诗人的人生经历只是这首诗里的远山淡影,只是这幅独坐图里的一些隐约的背景。
众鸟高飞尽,山中的声音多是鸟发出的,没有了鸟,山由躁而静,孤云独去闲,在山中,能大幅运动的,也只有鸟与云,云也自去,山由动而静。
当耳中听不到声音,眼里看到不运动,再也没有外物来分散人的注意力,人的内心就会渐渐静下来,于是,诗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了面前的敬亭山上,他眼中只有山,山面前也只有他。
相看两不厌,厌在古汉语中,还有满足的意思,这里应该就是指诗人李白与敬亭山相互看不够,他在独坐中,已经与敬亭山物我交融,此时敬亭山即是李白外化的自我,而他自己,也已经与敬亭山融为一体。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敬亭山,就是诗人李白内心自我的外化。山沉静如此,任鸟自飞,云自去,李白钟情敬亭山,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他才不会去在乎世人是不是厌弃自己,他就像这敬亭山一样,沉静,绝世独立。
李白是孤独的,但他的孤独是强大的。
《唐诗别裁》云:传“独坐”之神。《唐诗训解》云:描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看过众多解读,唯此二语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