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亩产量(水稻亩产18000斤你信吗)

水稻亩产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位袁隆平老爷爷,搞水稻杂交增产,非常有名。但我作为一名读书人,一直对他的方法,略有微词。因为,科学必须是严谨的,用事实说话,不崇尚权威,允许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
1,亩产的单位应该是元,而不是斤。
试问,两位水稻专家或种稻大户,甲的水稻,亩产600斤,但口感超赞,每斤15元还供不应求,亩产9000元;乙的水稻,亩产2000斤,但口感一般,每斤3元都经常滞销,亩产6000元。请问,甲和乙,谁亩产更高,更了不起?
2,骑电瓶车跑马拉松必须算作弊。
在马拉松比赛中,有选手趁人不备,骑电瓶车32.195公里,实际只跑了10公里,他的成绩,当然必须无效,而且必须禁赛之,大家应该同意吧?我曾多次询问,并希望水稻增产实验,必须同步公开每亩的“化肥、生物肥、农药”实际用量。否则,就好像骑电瓶车跑马拉松,吃兴奋剂去奥运会,只考虑亩产斤数,不考虑口感和价值,属于考试作弊。起码,会导致考试失去意义,您同意吗?
3,水稻杂交当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只是反对造神,但绝不敢对袁老爷子有所不敬。只是科学需要严肃认真,有话直说而已。水稻增产,杂交技术,都是很有意义,很重要的,只是不要神化。不要因为捧袁老爷子,就让其他为中国水稻和农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失去话语权和关注度,千万别害的袁隆平成为朵英贤,那后果就太严重了……
4,水稻亩产18000斤的方法很简单。
水稻是要规则插秧,保证每株水稻,都有充足的阳光和空间,能茁壮成长的,正常情况下,水稻东西间距30厘米,南北间距13厘米,每亩能种17100株,每株平均收获50克稻粒,也就是亩产1710斤。当然,因为还有田垄和水渠,而且有各种可能导致减产的原因,稻田种植,实际亩产很难达到这个数字。
而我提出的方法,是充分利用空间和设备,引入自动化技术,如下图,每个种植单元,是高4米的立体种植空间,用20×20×20厘米的专用种植盆,确保每株水稻,都能独享充足的肥料和空间,并用自动灌溉和田间管理技术,兼顾增产和节约。这样的话,每个大约5米见方的立体种植单元,就能种1万株水稻,而且,因为更好的生长条件,每株水稻,可以收获63克,甚至105克稻粒,也就是说,每一个种植单元,可以收获1260斤,甚至2100斤稻粒。而且,每个单元下方的空间,还可以用来种植、养殖、甚至住人。举个例子,北京市北三环内,大钟寺附近,有个农科院的试验田,绝对的黄金地段。有的是北漂,甚至家里房子不够住的北京人,愿意年租金4万元,住在大钟寺。900个种植单元,每年光租金就能收3600万,您信不信?
如下表,区区63亩试验田,而且退红线至少7.62米,可以建设900组立体种植单元,在平均每株收获63克的前提下,实现亩产18000斤的奇迹。如果技术成熟以后,每株收获105克稻粒,那就能亩产30000斤,更了不起。
关键是,这种立体种植水稻的构思,可以更好的均衡品质和产量,也就是说,优先种植品质高,口感好的水稻,优先追求更美味的大米,而不是盲目追求更多的稻粒。而且,因为立体种植水稻,意味着自动化和精准控制,每株使用多少肥料,多少农药,都能账目清晰,不会作弊。所以,大家可以放心食用,更安全,更环保。传统大田种植,每亩几十吨水的恐怖用量,实在太吓人了。
如下图,在横向间距1.24米,纵向间距1.5米的前提下,只要200×210米的63亩土地,就能提供900个立体种植单元。希望能有机会,得到资源,实践我的这个亩产18000斤水稻的构想。您觉得,这种立体种植单元,高度自动化、非常节约的水稻种植创意,值得不值得尝试呢?请留下宝贵意见,多谢。

水稻亩产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