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什么讨人厌?因为它成了不认错的借口)
- 百科
- 2021-07-04
- 226热度
- 0评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前几年有个网络投票,主题大概是“你最讨厌的父母常用语”。“别人家孩子”当然毫无悬念地高居榜首,也有几匹大黑马抢占前十,可惜如今已印象模糊,只记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很多中国父母可能会表示惊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么好的话,怎么就变成“最讨厌”了?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
别着急,这句话之所以被讨厌,还真不关孩子的事,完全是因为被父母们给糟蹋了。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当然很有道理,也是一个人理应具备的常识与意识。面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那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这是一句用来“自省”的话。
但在中国家庭乃至社会,这句话的使用语境简直就是一个大型逻辑车祸现场。最常见的搭配句式就是“我说错了又怎么样,我冤枉你了又怎么样?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啊!”
换言之,原本用于自省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变成了教育别人的工具。
而且,仅仅是教育别人吗?当然不是,很多人利用这句话来掩饰自己的错误,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成了不认错的借口。甚至可以说,在许多中国家庭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一出来,就意味着说话的人在强词夺理。
最糟糕的是,滥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语境,很多时候突破了品格和生活习惯层面,转向事实层面。简单点说,你让孩子努力学习,孩子觉得自己本来就挺努力,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这还说得过去,但如果孩子明明完成了作业,你劈头盖脸把他骂一顿,说他不好好学习,连作业都不写,发现自己错了之后来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是事实和是非层面的混淆。可是,你凭什么冤枉人呢?这就好比你说别人偷钱,然而别人没偷,你能让人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吗?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事实与是非对错作为基础,那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基本就是胡搅蛮缠。
也是前几年,某杂志有个心理咨询栏目,咨询者说了一大堆生活中的事情,认为自己即使说得不对,也是为了孩子好,但为什么自己说什么,孩子都不听,如何才能重拾作为父母的权威。栏目回答者也很有意思,她说中国父母缺乏权威是很普遍的现象,但这事儿要怨自己,你说错了都不肯认错,非得说什么“我是为你好”、“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的父母权威早就被你自己甩了一地好不好?
中国家庭教育喜欢讲责任感,但往往是挂在嘴边的责任感,以身作则的少。如果作为长辈,你连承认自己错了的勇气和担当都没有,还有什么资格向孩子大谈责任感呢?
所以,作为一个有常识的正常人,少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说也只对自己说。遇事先搞清楚是非对错,错了就认,形象自然会高大起来,说话才会有人听。
还等什么
哼,赞赏功能还没开通长按左边二维码打赏救济包养一条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