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却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长大后活成自己最讨厌的人)

网友提问:

人长大了都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吗?

优质回答:

小时候快乐很简单,长大后简单很快乐。很清楚了吧

其他网友回答

《奇葩说》第四季的最后一期辩题

“我们终将成为自己讨厌的人,是不是一件坏事?

我们终将变成我们曾讨厌的人是好事吗?我曾经最讨厌溜须拍马,吃喝送礼,阳谋阴谋的人。我今天在学着做这样的人,只不过换了形容词,溜须拍马在今天的我看来是尊重他人以及说话的技巧,吃喝送礼是代表我在意你想念你感激你,阴谋对待卑劣的人,阳谋是一场无害而效果更好的巧合。我想变成曾经我讨厌的人,但我并没有变成坏人,我只是,更想跟这个世界好好相处。

最精彩部分来自罗胖的发言:

1.成长的本质不是提高,不是向好,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

2.成长就是你遇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3.万物皆有裂痕,那又怎样?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当我的主观世界不断被客观世界打碎重塑,当我现在真的在逐渐变成我曾经嗤之以鼻的人,当我现在也无法说服自己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我接受着我的改变。我不知道当我掉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间那条沟,或着我正在这条沟里,我需要花多久才能爬上来。我不知道我爬上来后成长成的样子我是否喜欢。但这都不是主观世界所能决定的。我能知道的就是这个客观世界需要复杂的我,简单,复杂都无需紧张,也无需惶恐。因为我一直是我,变的只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把那些击碎自己的东西装进身体,再重建。这就是你或者我讨厌的地方,这就是成长的真实过程。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你努力+勤奋,有自己的目标,那不一定。但是如果你恰好很懒,又愤世嫉俗。那么,前辈的道路已经向你敞开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一句话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还有一句话叫做:40岁以前的长相是父母给的,40岁以后的长相是自己给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踏入了社会。我们开始有了家庭,开始有了孩子,要赡养老人,所有的是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接踵而至。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生计,而选择做了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选择自己不不喜欢的工作,应酬一些不喜欢的人,慢慢的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嘲笑自己的初衷,开始怀疑自己的本心。甚至开始怀疑这个社会。这种负能量让自己不能自拔。变得自闭,变得忧郁,变得言不由衷。变得笑中带泪。

这就是成长。这是家庭的现实状况让我们无奈的选择,这是社会责任让我们开始面对。这种时候心态不好就慢慢的开始堕落,开始得过且过。

但有些人能够在这种来自于各方面压力的情况下,迅速的调整自己的心态,迎难而上走出精彩的人生。因为他们最初的心没有变,只是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而已。

长大了不可怕,或许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但是如果能调整好心态,奋勇向前,就有可能活出你想要的样子。

其他网友回答

1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看《奇葩大会》第二季,年少成名的作家蒋方舟分享了自己治愈“讨好型人格”的经历。

她7岁写作,9岁出书,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受到媒体关注,获得无数赞美。

所谓讨好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让别人开心,不断去迎合他人的言语,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这种“讨好型人格”,让她一路走来,备受困扰,无法与人展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不敢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在别人眼前。

在她的回忆里,即使在亲密的两性关系中,她好像也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也不敢同对方争吵,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方打电话骂她,就算不是她的错,她都可以跟对方道歉几个小时。

后来,她选择用一年的时间,去日本放逐自己,言语不通,没有朋友,也不经常上网,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写日记,看书,看展览.......这段时间,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她一个远距离看清自己内心的机会,并治愈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回国后,蒋方舟和一位长辈吃饭,对方倚老卖老教训她时,她终于鼓足勇气怼了回去,那一刻,她觉得无比放松而解脱,到处电话和自己的朋友分享:

“我终于骂人了。”

她说:“社交网络的环境,放大了我们别人评价的范围。被人喜欢——这个需求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可是,讨好型人格无法吸引到真正欣赏你的人。”

这种靠讨好来成为别人喜欢的样子,最终会与真实的自己背道而驰。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故作讨喜的样子。

2

这个分享,引发了我的思考。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讨好型群体真的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多。

我有个表妹,也是这种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抛开这种“讨好型”,表妹真的是一位很优秀的姑娘,活泼灵动,长得明艳动人。

大学毕业后,表妹在一线城市的公司做设计工作。对她来说,留在大城市,也是她最初的梦想。即使需要更多的努力与辛苦,对她来说,也是充满的意义的。

就在表妹以为自己能够专心打拼自己的一份事业时,被姑妈一通电话叫回了老家。

姑妈的说辞是:

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把你拉扯大,为了供你念大学,更是付出了多少心血,现在,你毕业了,就只想着自己不想着家人了。

表妹的理由是:

不希望母亲不开心,怕被亲戚朋友说自己不孝顺。

于是,表妹就这样回了老家,在一家小公司里做设计总监。

一开始,表妹还专注于自己的设计,迎合领带,迎合市场。

这个不予置评,也在情理之中。

更离谱的是到了最后,只要同事请求帮忙完成工作都会主动完成,演变成了只要公司同事请假,都会请求她代班。

她总是这样害怕被拒绝而一味的讨好别人,当她发现自己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复时,更加的怀疑自己,感到愧疚,从而再次讨好他人。

长时间的去讨好他人,会让人的潜意识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让人不自觉的做出一种本能反应,就是“不懂得拒绝”。

而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停止讨好,做回自己。

不必向外界寻求关注,不用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同。

3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从小就做着白雪公主似的美梦,后来,她成为了一名安分的中学教师,却因百口莫辩的误会被辞退了,和作家同居,作家却因太爱她而选择自杀,死前还留下了遗言:

生而为人对不起。

松子总是把快乐建立在他人身上:

她扮鬼脸,想让父亲能对自己笑一笑;

她希望阿龙迈进家门的时候,能吻自己一下;

她有一点小奢望——理发师会不会留着自己的碗筷,像自己等阿龙那样?

她满怀希望地给偶像写信,是想要回信的呀。

松子的快乐,是需要回应的温暖与爱。即使自己被轻贱,她也贪恋那种小小的温暖。

令人困惑的是,松子的行为,完全符合《圣经》里讲的: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妒忌,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但松子一步步走上的不是天堂,而是地狱。

她的侄子对她的评价是:

“要是这个世界上有神......就应该像姑姑这样,取悦别人。可以让人打起精神,可以爱人,但她自己,却总是浑身是伤,总是孤独。”

松子一生所求,皆是求而不得。

你只有先学会做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爱自己,才能更好的成为真正的自己。

重要的是,你真的不必去讨好别人。

4

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己?

电影《无问西东》里,梅贻琦校长回答吴岭澜: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不懊恼,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你要相信,那些靠讨好才能维持住关系与感情的人,真的不值得你在意。

对他人无原则的讨好与迁就,非但不会赢得尊重,还会让人看轻自己。

禅潜伏在地下,一年,又一年,默默地忍受着黑暗、阴冷又潮湿的环境。但总一天,它会迎来属于自己或嘹亮或嘶哑的歌。

骆驼刺在无边的沙漠中顽强地向下扎根,无尽地延伸,再延伸,渴望探求到哪怕只有一滴水的深土里。

但总有一天,它会生出绿枝,开出小花,成为沙漠中最美的风景。

努力,去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那个闪闪发亮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