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赤壁之战(《三国随笔》:赤壁之战)
- 知识
- 2021-06-12
- 99热度
- 0评论
三国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创造这项军事奇迹的是前线总指挥周瑜。他胆略过人,指挥若定,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大破来犯之敌,保住江南半壁,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从此,周瑜一战成名,跻身于名将的行列。
讲到三国,赤壁之战是重头戏,指挥了这场战役的周瑜更是家喻户晓的三国人物。尽管在戏曲舞台上周瑜被诸葛亮抢去了风头,他的光辉形象遭到严重的歪曲,几乎被毁的面目全非。但是在历史上,周瑜仍然是很多人崇拜的偶像。千百年来说三分,周郎赤壁成佳话。赤壁之战被多少文人墨客吟诵、传唱着!北宋的大文豪苏轼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气磅薄,气势恢宏。在词中,苏轼不吝辞藻,也不乏羡慕的歌颂赤壁之战中的周瑜。勾画出了一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再现周瑜当年的儒将风采。热烈的赞扬周瑜指挥若定,从容应对,建功立业。一个儒雅潇洒,盖世英才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不禁令人神往!
在赤壁之战前,周瑜的自信给了孙权抵抗到底的勇气。但是投降论甚嚣尘上,舆论跟上面的口径不一致,这对团结内部,稳定民心军心极其不利。既然主战,就应该是一片喊打喊杀声,即使不给大家打点鸡血,激发下大家的敌忾之情,也不能任由和平的声音继续主导舆论。但是当时主和还大有市场,江东很多人求稳怕乱,尤其惧怕曹操的势力强大不能抵挡。为了扭转这种颓丧之势,必须要压制住求和的言论。孙权召集文武,拔出佩剑,斩下桌上的一角,告诉大家,我已经决定跟曹操决一死战了,谁也别再幻想求和,再有人胆敢散播投降言论,这个桌子就是他的榜样。
主和派一度主导舆论,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而是很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其实投降派们的主张是完全站得住脚的。第一,曹操是个狠角色,在当时天下又数他的力量最强,加之曹操在名义上是朝廷的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动不动拿皇帝的命令来压人,政治上就占据了优势,所以跟曹操对抗,名不正言不顺。其次,江东地区能挡住曹操的,就是长江天堑。现在刘琮投降曹操,荆州落入曹操的掌控,长江就成了我们跟曹操共享的天然屏障,失去了地理上的优势,比实力我们跟人家的差距不是一截,而是一大截。曹操拿下荆州又新收编了刘表的数万水军和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加上曹操北方带来的步骑兵,水陆并进,我们跟曹操作战,简直就是以卵击石,实力悬殊太大了,拿什么去抵抗曹操呢?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迎接曹操,免遭江南生灵涂炭!
其实江东的文官集团看到的只是曹操的表面强大,却没有看到强大背后太多的漏洞和先天的不足。诸葛亮看到了,周瑜也找到了突破口。在这里,诸葛亮和周瑜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周瑜为孙权做的那番透彻的分析,驳倒了文官集团的悲观论调,打破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此时曹操却是志得意满,尾巴翘起,他的疏忽自大给了敌人太多的可乘之机。在逐鹿中原的舞台上,曹操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官渡之战成为袁绍的滑铁卢之役,自此袁绍集团一蹶不振,最后袁绍的儿子们逃到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畏惧曹操的势力强大,害怕袁氏兄弟给自己招来祸患——曹操会以此为借口攻打他。所以谋杀了袁氏兄弟,将头颅献给曹操。曹操认为“辽东模式”可以切换成为“江东模式”。他想将剧本搬到江东重演一遍,换个舞台,剧情不变,换批演员,导演不变。他想让刘备出演袁氏兄弟的角色,而公孙康当然是由孙权来饰演了。但是曹操不知道,不是什么时候都是你说了算,别人的人生不是总是由你来导演。
曹操轻易的拿下了大半个荆州,他认为他的力量足够强大了。以为只要恐吓,毛头小子孙权不得不想到公孙康来,继而会受到公孙康的启发——为了自保避祸,就会俯首听命,斩下刘备的人头献给他。但是曹操的谋士程昱断定,孙权不会当公孙康第二,刘备也不是袁氏兄弟那样的饭桶。首先刘备英明远播,也是个出了名的老江湖,何况刘备还有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强兵悍将追随,不是没有一点实力。孙权的位子还没有坐热,自然也来不及树立自己的威名,他知道独立抵抗强大的曹操不是对手,他一定会利用刘备的威望和实力,因此孙刘肯定会联合在一起的。但是曹操取的荆州,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辽东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
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做出错误的决策之前,总是有谋士的正确意见。其实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赤壁之战前不仅有程昱的正确判断,更有贾诩的正确意见。贾诩的意见是各个击破,不用着急取江陵,主要任务不是抢地盘和物资,追击刘备才是重中之重,绝不能让孙刘走到一起,要赶在两家联合之前将刘备消灭掉。但是曹操以为孙权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绝不敢开罪自己,更加不敢收留他的敌人。但结果是,孙权不但收留了刘备,还跟刘备联手对抗他,公开的跟他叫板,这是曹操始料未及的!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犯了很多错误,但是其他的错误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更要命的是他还犯了一些致命的错误。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首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犯的第一个错误就种下了他必败的祸根,尤其曹操拿二流的手段跟一流的对手较量,这就导致了这一仗他无可挽回的败局!袁绍刘表都是二流的对手,跟他不是在一个重量级别上的选手,而周瑜孙权刘备诸葛亮却都不是泛泛之辈,他们联合,胜利的天平就倾向到孙刘这边了。但是曹操并不认为孙权周瑜诸葛亮是一流的对手,他甚至认为这些人连二流都够不着,尤其轻视孙权年轻,因为周瑜诸葛亮孙权的年纪基本是他的子侄辈,所以在他看来这些对手最多也就是三流小角色。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才发现周瑜是个人才,曾派蒋干游说,被周瑜拒绝。说明在之前,曹操也没有将周瑜当做一流的人才,自然对周瑜他也不会十分重视。骄兵必败,因此这场战役注定了曹操是一定会失败的。
其次,曹操此时完全沉迷在轻易夺得荆州的胜利喜悦之中,不仅认为荆州全境唾手可得,连江东也能成为第二个荆州,他志在必得。曹操十分自负,所以疏忽了很多客观的因素,这被他的对手周瑜抓住了,周瑜针对性的部署和规划应对的策略。但是曹操此时却是好整以暇,在大江之上饮酒作诗,抒怀言志,其重视程度远不及孙权方面。孙权周瑜为了打好这一仗,动员了所有的力量,包括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
曹操初战失利,在乌林一带被孙刘联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与此同时,果然不出周瑜诸葛亮所料,曹军北方人适应不了南方的气候,军中流行起了瘟疫,兵员大量减少,士气非常低落,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为了防止颠簸,曹军大小船只铁索连接以求平稳前行,这又被孙权方面的黄盖看到有了可乘之机,于是黄盖上演诈降计。
黄盖来降,曹操大喜过望,毫不怀疑。对于曹操来说,招降纳叛是他的所长,他在跟袁绍吕布张绣等作战,招降纳叛这招很管用,成本小收益大,甚至他的很多谋士武将都是从敌营投降过来的,加上刘琮刚刚请降,因此曹操对“诈降”一词都很陌生,在他的字典里只有投降、请降、乞降等,绝无诈降一词。更何况江东方面张昭等人迎降求和的声音也是很响的,曹操的情报部门早已将此事汇报到他的案前了。因此周瑜黄盖无须上演那出著名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苦肉计,如果真的有过这样的镜头,那么黄盖是白白受了一顿皮肉之苦,因为投降其实是江东的主流民意,黄盖来降太符合实际情况了。
但是曹操还是低估了他现在面对的敌人了,这些人都不是小角色,尤其是周瑜等人不是二流角色。黄盖来降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一把大火。曹军的噩梦还不是大火,对于曹操方面来说更有天灾。老天爷偏偏帮助周郎,刮起了东南风,大风助火势,曹营水陆两寨同时起火,伴随着大风,曹营水里和岸上的营寨同时陷入一片火海。孙刘大军同时发动进攻,曹军死伤无数,一片混乱,曹操什么也不管了,慌不择路,十分狼狈,曹操很少像刘备一样的逃难,但是这一次逃难比刘备更狼狈。
老天爷这时候特别的跟曹操过不去,连下暴雨,道路泥泞,马不能行。前方路断,后有追兵,曹操也陷入了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绝境了。曹操为了尽早脱离险境,令军中的伤残病员背柴草铺路,还没有等铺好路,曹操骑兵就冲了过来,前面埋头铺路的老弱病残毫无预感就被踩进了泥泞之中了。曹操跟刘备的看法是毫无分别的,都是把小百姓和士卒看做是打天下的炮灰。但是刘备说的多,还没有做到那么绝的地步。而曹操说的少,但是实际做起来却是毫不含糊的。大人物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缺德事情都能做的出,何况生死关头。在曹操看来,士兵就是本钱,而老弱病残不值钱,用来填路正合适。就这样,曹操踩着别人的尸体从华容道逃回许都,留下曹仁守南郡,孙刘联军一路追击到江陵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