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胎教音乐(巴赫抗躁动,海顿抗抑郁,莫扎特是胎教音乐?别再给古典乐贴标签了!)

莫扎特胎教音乐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记得将“源始会社”星标每周一三五,我们准时相约

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探讨时间。

提起莫扎特,一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被称为天才的作曲家,在人生短短的35年里,创作了600多首优秀的作品,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不过呢,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莫扎特的名字后面,就跟上了两个密切相连的字眼——胎教。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莫扎特似乎成为了胎教音乐的代名词。

莫扎特作品集更是被打上“天才从这里起步,孕妈妈必备胎教音乐”的宣传语,成功打入孕妈市场。

准妈妈们不管平时是否听古典乐,都努力顺应这个潮流。仿佛听了莫扎特就真有可能生出天才宝宝。

▲小品《胎教》截图
所以,听莫扎特真的可以让胎儿变聪明吗?

莫扎特:不仅仅是胎教音乐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莫扎特的作品是如何与胎教连接起来的。
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被胎教市场“奉若神明”,首先他本身就是个音乐“神童”。五岁开始音乐创作,八岁创作交响曲。他是古典音乐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可以以孩童视角写音乐的伟大作曲家。
他的曲子欢快轻盈,色彩明亮,音符响起,仿佛把人带入一个无忧无虑的童话王国。而这样温暖欢乐的音乐,被认为可以带给胎儿积极的引导与影响。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莫扎特: 小夜曲?第二乐章(胎音) 贵族音乐宝宝 - 宝宝睡眠·胎教白噪音 / 莫札特小星星摇篮曲 -->
而另一个让莫扎特音乐备受孕妈追随的原因,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著名的“莫扎特效应”。
1993年,美国神经生物学家戈登·肖与弗朗西施·劳歇尔做了一次实验:
让一组学生听莫扎特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另一组听轻音乐,最后一组什么都不听。十分钟后,三组学生接受空间推理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听过莫扎特音乐的学生组分数最高。之后这一实验被他们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1994年,《纽约时报》引用此实验结果,经过渲染,言论变成了“聆听莫扎特的音乐能让人更聪明”。而这,逐渐演变为备受争议且影响深远的“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音乐作品下的评论
之后,一些商家从这个理论中看到了商机,开始营销“听莫扎特可以让胎儿更聪明”的概念。

很明显,莫扎特被打上“胎教”标签,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利益驱动行为。

但事实上,直到今天,也并没有任何直接的科学研究与证据可以充分证明听莫扎特对促进胎儿智商提升有明显作用。但毋庸置疑,因为胎教音乐这个卖点,莫扎特大概是贝多芬外,唯二突围出圈被广泛认知的古典音乐家了。
当然,我们并不是在阻止大家胎教时选择莫扎特,孕期适度给胎儿听美好的、和谐的、积极的音乐,是胎教方式的一种(至少孕妈妈听了心情也会很好)。

但胎教音乐,不应该只有莫扎特这一种;更重要的是:莫扎特并不仅仅是胎教音乐。
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仅仅在是胎儿或者孕育胎儿的时候,才有听莫扎特的机会。
周雨思Yusi 莫扎特:值得你听一辈子的胎教音乐!@微信时刻 #科普#美育#音乐审美#钢琴#莫扎特#演奏#琴童#古典音乐 视频号
因为胎教音乐这一标签,很多人初听莫扎特,都是从欢快简单的胎教音乐起步,不免对莫扎特的作品形成了“单一”、“小儿科”等认知。

但事实上,莫扎特的音乐并不如表面的简单,弹奏技术需要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才能做到不犯基本错误;真正能演奏好并还原甚至超出莫扎特原有的表达,也需要极高的门槛。

莫扎特优秀的作品也不止《小星星变奏曲》、《小夜曲》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曲子,他还创作了一系列的交响乐与歌剧。比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莫扎特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Classical Artists - 52部值得听的歌剧 -->
众多优秀音乐人的生命在莫扎特作品上热烈绽放,所以撕掉胎教的标签,莫扎特是历久弥新,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的音乐。

音乐的正确打开方式:去标签化

正如莫扎特被强行捆绑上“胎教”的标签,音乐被标签化的现象其实非常普遍。
一直以来,在大众心中就默认有“快乐时听爵士,伤心时听古典”这样大而宽泛的归类定义。而我们多次提到的音乐圈中存在的鄙视链,也是人们对音乐各个流派标签化的一种。

时间再退回几年前,某音乐平台如日中天的时候,下图中这段所谓的“古典音乐初听指南”在网络上大肆流传。几乎每首知名的古典音乐作品下,都能刷到这样的评论。
▲所谓“古典音乐初听指南”
2018年,《中国有嘻哈》一夜爆红,听说唱成为年轻人中的“政治正确”,于是之前描述古典乐的那套说辞又被换了姓名套用为“嘻哈初听指南”。

可以理解,在如今这样一个标签化的时代,贴标签可以节省大脑容量,是最简单直接认知人与事物的方式,我们可以用标签对归类生活中的一部分事物来便于记忆,比如低热量食物、通勤的衣服。

我们当然也明白,这是网友想用这种幽默好玩的贴标签方式,来吸引人们走进古典乐或者说唱音乐的世界。这些标签可以帮助新手快速记忆,打破认知壁垒。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知到,当真正走进这个世界,就必须拿掉这些标签,用认真严肃的心态来对待。

因为这些简单的标签,是将创作者压缩成一个个没有灵魂的符号,并抹杀了作品里每一个闪闪发光的瞬间。同时,更是剥夺了新一批接触这些音乐作品的聆听者独立思考,得出新感受、产生新想法的权利。
艺术最大的价值,是在于个体感受的多样性——每个人听同样的音乐感受到的东西不完全一样,这些丰富多样,千奇百怪的反馈,同样是作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艺术家们认为,音乐创作唯有加上听众的感受才是完整创作。

可音乐一旦被标签化,就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判断,听众们受到引导与暗示,产生的感受与体验千篇一律,音乐作品的价值也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折损。
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简单的标签片面且无用,不仅不能提升音乐审美,反而会干扰我们的独立判断与以及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艺术与音乐最动人的过程,在于看到某个细节或听到某个音符,心里有一个角落像遭受电击一样被触动到。而这种领悟与体验,唯有在满怀真诚地去靠近,并抛开所有标签用心聆听时,才会毫无预兆地降临。

-合作添加微信:xiaoweiwei1456-
-更多音乐审美通识内容--抖音@周雨思(懂音乐的boss)B站@周雨思Yusi-
-云听丨喜马拉雅丨蜻蜓FM丨荔枝-

莫扎特胎教音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