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初二上册教案】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 知识
- 2021-05-21
- 85热度
- 0评论
愚公移山教案
第23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理解寓言含义,感受愚公精神及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作品有《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有我们较为熟悉的“愚公移山”、“歧路亡羊”、“高山流水”、“杞人忧天”等。
【体裁】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寄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结合文本,探究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式、人数、路程以及移山决心。
①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痛感迂塞之苦)
②移山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
③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 (移山工具简陋)
④移山人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移山人单力薄)
⑤移山路程:“冬夏换季,始一反焉”(移山路途遥远)
⑥移山决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移山定能实现)
2.梳理文章思路
故事背景:方七百里,高万仞——突出移山不易,反衬愚公精神。
故事开端:提出主张——讨论方案——开展行动。
故事发展:反驳智叟。
故事高潮结局:感动天帝,山被移走。
三、分析手法,总结形象
学生根据文本,分析愚公移山有无可能性,总结愚公的性格特点。
在古代社会,单就愚公个人而言,年老力衰,工具简陋,路程遥远,即使一万年下来,能够运走多少泥石?以如此低效率的工作方式去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根本不可能。只有一种可能性,即得到神仙的外援。故事的结尾正是以这种方式来结束的,可见本文是一篇神话式的寓言故事。而在现代社会,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是完全可以移走这两座大山的。
【提问】那么,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愚公移山的精神得以恒久弘扬?
明确:愚公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信仰正确,加之实干精神,定能成就事业。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弘扬愚公精神的原因之所在。人们相信,面对困难,只要下定决心,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定能排除。
愚公性格特点: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提问】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愚公之妻和河曲智叟的态度是怎样的?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①你认为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试读。②师生点评朗读效果。③师点拨并范读后,学生再读。
明确:愚公之妻从“献疑”角度说,话语中带有疑惑、关切和担心的语气;智叟之问则充满了讥笑和责难,讥笑愚公的年老力衰,嘲讽无能。
智叟的性格特征:目光短浅,知难而退,自以为是。
【小结】拿智叟与愚公对比,突出愚公的精神。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反衬愚公的决心。用嬬妻遗男的“助”、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衬托愚公,他们都是被愚公感动。
四、拓展延伸,思考愚公精神
【提问】对愚公移山的做法,我们会有不同理解,请你以一个21世纪现代中学生的眼光来评论一下,新世纪需不需要愚公精神。
观点一:新世纪需要愚公精神
理由: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愚公的移山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实现理想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排除万难、乐观豪迈的精神。简言之,愚公精神就是决心、信心、恒心。在新时代,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山”,我们更要继承与发扬愚公精神,不能因为前进的道路上有了挫折与困难,就放弃理想,放弃信念。由此可见,新世纪需要愚公精神。
观点二:新世纪不需要愚公精神
理由: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移山已经远远超出愚公能力的范围,但他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坚持对遥不可及的目标费尽心机,甚至累及子孙后代,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不是一种愚蠢之举吗?由此可见,新世纪不需要愚公精神。
【延伸阅读】
愚公移山精神永不过时
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发表《愚公移山》著名讲话,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精神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光阴荏苒、物换星移,但愚公移山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当代愚公”身上放射出新的光芒,更启示我们:新时代仍需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
因为它代表的是奋斗。“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然而,道理好讲,一事当前,尤其是困难当头,往往是下决心去解决的“愚公”太少,找借口绕道走的“智叟”太多。“智叟”缺少的正是奋斗的精神和实干的气概。而黄大发、黄天华似的“愚公”,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会力排众议、不等不靠、矢志向前,把别人不敢想、不愿做的事情扛到自己肩上,明知千难万险却义无反顾,历经千辛万苦仍不改初心,最终积小流成江海,积跬步致千里,用奋斗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因为它凸显的是坚持。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在正确的立场上坚持,就是坚定;在理想信念上坚持,就是坚贞;在勇气上坚持,就是坚强;在意志上坚持,就是坚忍;在精神上坚持,就会坚不可摧。谁说不是坚定、坚贞、坚强、坚忍、坚不可摧的品格,使人们在处于逆境、困境时,咬紧牙关,坚持、坚持、再坚持?“如果你坚持了自己的梦想,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他们也因为坚持而让梦想照进现实。
因为它蕴含的是奉献。为了“让村民能种上水稻,吃上一碗米饭”,黄大发许下重誓——“为了水,我愿意用命来换”;面对在中国财政制度史研究领域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话语权的现状,黄天华立下宏愿——“中国的历史应该由中国人来书写,哪怕倾家荡产、头破血流,我也会一直走下去”。是什么支撑“当代愚公”“活着干,死了算”?正是愚公移山精神中蕴含的奉献情怀。以身许国、以身许民,他们才不急不躁,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名利所累,坚持“一生干好一件事。
“愚公移山”若无神助,能成功吗?乔国政
《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思想家列子创作的寓言故事,颂扬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遇到困难,不是害怕和回避,而是用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去战胜困难。愚公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数千年来作为启蒙读物,影响教育了我国一代、一代又一代人。然,我们今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读这个寓言故事,却品出另一番“新意”。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措施和奋斗目标。如果随心所欲,只能事与愿违。显然,愚公制定的奋斗目标脱离了当时客观实际,若无(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神仙帮助,是注定不能成功的。
首先,从“可行性”的层面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想,需要动工的工程“方圆700里,高万仞”,折成土石方上千个亿,而参与者仅是90岁的愚公及3子,外加孤儿寡母邻居。只能用担子挑着两只簸箕运土,还要送到千里之外的“渤海之尾”,且一年只能走一趟。即便是子又生孙孙生又生儿,6人变成600人,至少也需数亿年才能完成。况且,他们身为农民,只顾移山,谁来种地?其行为不是公益事业,国家不会出半文钱,衣食住行谁来供应?决策者愚公没考虑到这些燃眉之急的问题,就拍板决定施工,焉有不半途而废之理?这与当今社会某些官员,不从客观实际需求和现有条件出发,只凭拍脑门、想当然就做出决定,不计成本,不算收益,高投入,低产出,甚至零产出,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使国家公帑、人民血汗付诸东流,可谓“异曲同工”。
其次,从“国家法度”的层面分析,当时已进入“私有制”时代,无论是方圆700里的高山,还是千里之外的“渤海之尾”都不是愚公家的私有資源,山上众多居民的房屋、梯田,愚公无权处理,渤海边上的居民也不允许愚公往人家“鱼塘”倒垃圾。他不能仅凭自己的意愿,就在别人家的地盘为所欲为。前几十年曾出现过移山填海、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新愚公”,后来不都是因“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后患无穷”叫停了吗?即使向前推至战国时期,恐怕也不被“国家法度”所允许。因为,他侵害了别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从“施工方案”的层面分析,就连今天上小学二年级的娃娃都懂得“移山不如搬家”。即便不愿搬家,也没有必要把整个两座山都搬走,只需顺着地势,将影响交通的高坡铲平,再把土石推进附近的山沟,平出1丈余宽的路即可,没必要把千亿方土石,运到千里之外招惹是非。据此,可谓愚公真愚也。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千古不变的一潭死水,只有不断吸收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讲励志故事,用“爱迪生经上千次失败后,发明电灯照亮全球”、我国的“‘两弹一星’大壮国威”“嫦娥奔月”“蛟龙潜海”等神话故事变成现实、“居里夫人的‘镭”’、“袁隆平的‘稻”’、“中国今日的‘5G’、‘北斗”’等等,都是用尽研制者的毕生心血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造福于人类真实可信的故事。这要比虚构的“愚公”为了自家的私利而蛮干,感动了虚构的“天帝”,把山背走的虚构故事,其说服力和可信度要强得多。据笔者所知,当代小学生们质疑的故事,不仅针对“愚公移山”,还有“铁杵磨针”“囊萤映雪”“鹬蚌相争”等等,表明他们开始独立思考,是好事,当鼓励;同时也表明教材及儿童课外读物,到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时候了。(选自《杂文选刊》)
重品“愚公移山”
有一朋友来信,说自己智力平平,连老婆都说他有点愚钝,这样的条件还可以去创业吗?记得《聊斋》的作者蒲松龄有一句名言:“苦心人,天不负。”就是说肯吃苦,爱打拼的人,上天都会帮他。我们创业尤其需要这种狠劲儿,失败一次不要紧,被人看轻不要紧,只要坚持不懈,拨开云雾见青天也是大有可能的。而且,据我所知:太聪明的人反倒会被聪明误。
有些人自带“神性”
智叟和愚公,在移山这件事上表现得没有人如其名。原来愚公的愚,是大智若愚的愚;智叟的智,是短视、自作聪明的小智。
普通人面对王屋、太行这样的大山,大多要犯智叟的毛病——认命,不但认命,还要嘲笑其他逆天改命的人。躲在家里求神帮忙,神会搭理你吗?只有自助者,自己先帮自己的人,才能得到神的尊重,这种人自带神性,神都害怕他们。
“愚公”马化腾
在创业圈流传一个张朝阳拒绝马化腾的故事。张朝阳,搜狐的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博士后。1996年8月手持风险资金,回国创建了爱特信公司,公司于1998年正式推出搜狐网。
而我们的小马哥马化腾呢,当时正苦于QQ有用户而没有变现渠道,愁得焦头烂额。揭不开锅的时候他就去找张朝阳,想卖掉QQ。而张朝阳不仅果断地拒绝了小马哥,还抛出了那句经典的狠话:“你这东西我随便找几个大学生,不超过3个月做得比你还好,根本就不值50萬。”
马化腾带着QQ灰溜溜地走出了张朝阳的办公室,但圈内大佬的评论没有打倒他,反而激发了他愚公般的血性,莫欺少年穷!人不助我,我便自助!
这个在QQ创立之初,假冒女网友吸引用户聊天的狠人,可不会那么轻易认输!马化腾硬着头皮四处去筹钱,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找到了IDG和盈科数码,获得了第一笔投资。腾讯的发展才开始逐渐步入正轨。之后我们都知道了,腾讯如有神助,一路顺风顺水,现在已经是市值4000多亿美元的国际大企业了。
当人到达了一个高度,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时候,他难免会受到自尊自满的反噬——他会看不起新生事物,这种傲慢和不屑的不理智情绪会导致他对新形势反应迟钝,从而做出误判。所以张朝阳对马化腾和QQ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有趣的是,我们的小马哥也没有躲过这一层铁律,所谓屠龙少年,终变成龙啊,创业圈的“鄙视链”在小马哥的手里仍然得到了延续。
“愚公”马云
当初马云在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他的大胆构想在当时人们心中无疑是天方夜谭,很多人认为他是个疯子,所以在他寻找投资的时候,人们都是敬而远之的,有的投资人还骂他是个骗子。
但就是这个骗子,他缔造的阿里巴巴帝国现在市值已达5000亿美元,登陆美国纽交所3年多,成为全球十大上市公司之一,发展成可以挑战亚马逊和微软的全球巨头,取得了中国企业在美国华尔街百年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阿里巴巴如今的发展离不开马云,离不开蔡崇信,是他带来了第一笔投资,离不开十八罗汉,同时,也离不开马化腾、雷军等大佬当初对马云的拒绝。
2003年,马化腾创建的腾讯已经枝繁叶茂,紧接在2004年就上市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小马哥的资金那是相当的雄厚。所以,当时要啥没啥的马云,带着他的阿里巴巴就找上了马化腾。
当时的马云愿意让出的股份是15%,但是专注社交的马化腾当时并不很看好电商,并且希望可以得到50%的股份,最终导致双方谈判失败。
马云还找过雷军,也同样遭到了冷遇。后来雷军接受采访时说起自己当初拒绝马云的理由:“他把事情说得太大,我不敢信,现在很后悔!”10年前雷军拒绝了马云,10年后马云成了小米股东!现在小米的市值和阿里巴巴的市值早已不能相比较。对钱不感兴趣的马老板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而雷布斯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拒绝了马云吧。
在创业圈的鄙视链里,还有360的周鸿祎拒绝了王兴的美团,王兴又拒绝了程维的滴滴打车……
“死理”与“死力”
从这些鄙视链里的故事里,我们能够学到:连张朝阳、马化腾、雷军这么优秀的精英都能有误判,所以当我们面对否定的时候,不要立即否定自己,要反思,看被否定得有没有道理,客观地分析问题。判断一个人的话不能完全依靠他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因为他有可能是“智叟”。
愚公精神有两个维度,一是认死理,二是用死力。这些在智叟眼里都是愚不可及的,但死理有时就是真理,死力坚持下来就是翻天覆地的洪荒之力。不要总幻想着能够“感动”投资人,因为投资人不是你的终极“红点”,你的红点是市场,是消费者。要相信自己,把自己的那一套坚持下去,做到极致,你也能感动天地,你也能成为贵人——自己的贵人。自助者天助之!
本公众号为江西省特级教师何有湖老师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日常备课记录号,欢迎关注,交流教学,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