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 “引”玉

“引”是会意字,从“弓”从“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说文》:“引,开弓也。”
甲骨文字形为在“弓”加一竖,表示弓被拉开;金文沿用甲骨文字形;小篆字形把甲骨文字形的“竖”与“弓”分开;隶书、楷书沿用小篆字形。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引”是拉开弓之义。
《吕氏春秋·察今》:“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引”是牵拉之义。
《诗·小雅·楚茨》:“孔惠孔时,维其尽之。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引”是延续之义。
《新唐书·卓行传·甄济》:“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引”是伸着之义。
《汉书·李广苏建传》:“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引”是牵连之义。
《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着之话言,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引”是引导之义。
《资治通鉴·唐纪》:“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引”是率领之义。
《文选·潘岳·寡妇赋》:“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引”是自尽之义。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引”是援引之义。
《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引”是举荐之义。
《资治通鉴·唐纪》:“愬每得隆卒,必亲引问委曲,由是贼中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引”是招致之义。
《资治通鉴》:“初一交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引”是退避之义。
《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引”是举起之义。
《北史.魏纪四.世宗宣武帝》:“庚子,以旱故,公卿以下,引咎责躬。”“引”是承认之义。
《史记·魏公子列传》:“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引”是延请之义。
晋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引”是端起之义。
《警世通言》:“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引”是通行执照之义。
南北朝郦道元《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引”是延长之义。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胡子远之父,唐安人,家饶财,常委仆权钱,得钱引五千缗,皆伪也。”“引”是纸币之义。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引”是文体名。相当于“序”,比序短。
唐代元稹《乐府古题序》:“赋、颂、引、谣、……、词、调,皆诗人六义之余,而作者之旨。”“引”是一种乐府诗体裁。
“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常被用来以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的谦辞。唐代著名诗人赵嘏和常建续诗的故事至今脍炙人口。
唐代诗人赵嘏(jiǎ),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出色。曾以佳句“长笛一声人倚楼”赢得大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当时另有一位著名诗人名叫常建,认为自己的诗不如赵嘏,非常仰慕赵嘏的诗才,总想得到他的诗作。有一次,他听说赵嘏来吴地,料想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就先行赶到灵岩,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盼望赵嘏看到后能添续两句,续成一首。当赵嘏游览灵岩寺时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得诗兴勃发,略作沉吟在后面续写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句,一时传为佳话。常建的诗不如赵嘏写得好,以他较差的诗句引出赵嘏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抛砖引玉”。其实呢,常建、赵嘏不是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续诗之说并不可信,因为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人们也就愿意承认它是成语“抛砖引玉”的出处之一了。
常用词语:勾引、牵引、索引、吸引、引爆、引导、引得、引渡、引号、穿针引线、引而不发、引狼入室、引人注目 、旁征博引 、引吭高歌、引经据典 、呼朋引伴 、引以为戒、引喻失义等等。
请欣赏书法作品:
作品释文:
楼观岳阳尽,
川逈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唐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首 善华(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