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弘扬北京新学道的文化精神
- 百科
- 2021-03-03
- 218热度
- 0评论
弘扬北京新学道的文化精神
(《明德报》创刊词)
柳袁照
《明德报》创刊了,是一件高兴的事,尤其是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的所有师生们。《明德报》是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属下“晋中书院”的校报,她的创刊是一个标志:晋中书院作为佼佼者的形象凸显了,真正进入了以内涵为重点的新的发展时期。
一个月前,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勇先生、晋中书院校长彭继平先生与我在一起,彭校长征求我们意见,取何报名?梁董事长提议为《明德报》,正与彭校想法吻合。何其好!“明德至善,知行合一”,是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所有学校的校训。校训是一个学校文化精神的集中表达。所谓“明德至善”,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成白话文,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美德,在亲民爱民,使人得到更新的发展,在于达到更好的境界。用其中“明德”二字为报名,更是彰显了“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的教育价值追求:弘扬美德、弘扬光明之德。
什么是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包括晋中书院的“美德”、“光明之德”?就要从“知”与“行”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即从集团与学校的理念体系与实践过程寻求解答。会涉及到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北京新学道?什么是北京新学道精神?什么是北京新学道精神应有的状态?
我以为,在北京新学道理论体系中,“让每一个生命自由地绽放”,这句话最光明,最能体现其光明之德,她是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师生阳光,不是反季节的、反自然的,不是转基因的,而是自由、自主,按照“生命的本意”,不是一朵两朵,而是花园里所有的花,都能如此绽放。这段话,是我在洛阳书院五年校庆活动上说的,那是我来到北京新学道之后的领悟、是我的解读,相信所有北京新学道人一定都会与我有同样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绽放”,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更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而是全面的发展,就像一朵花,那种绽放是整体的,每一片花瓣都鲜艳、都明亮、都灿烂。德智体美劳,五育皆好,是一种无可挑剔的美好。
我所理解的“自由”,是按照生命成长的自身规律,不是强加的,不是外加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不能用老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我一直反对清朝龚自珍在“病梅馆记”所记载的培育“病态的梅”的做法:“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保护学生的天性、尊重人性,是我们教育人的神圣使命。
我所理解的“每一个”,是北京新学道的所有的人,指老师,也指学生。在北京新学道,师生是共同成长的,老师在发展学生之中也发展我们自己。所谓“每一个”,无论男女、无论民族、无论学业高下、无论身体强弱、无论问道先后,一视同仁。学校教育应该是阳光,是阳光就应该普照大地。这是我们北京新学道的行为准则,舍此别无选择。
“绽放”、“自由”、“每一个”这三个核心词,是北京新学道的全部。这三个词是北京新学道的共性,我们晋中书院以怎么样的个性来展示?这又是一个课题。晋中书院于2016年建校,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师生2000余人。明年崭新的新建校区将亮相于世。晋中书院的办学质量是一流的,今年有两位同学入围清华北大“强基计划”,学校影响力越来越大,名副其实,日益为人们所向往。
?
北京新学道校训,前一句是“明德至善”,后一句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最早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所提出,意思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密不可分。“知行合一”,不仅要认(“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通俗一点的说法,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的重要,做的更重要。我们不仅需要道德修养,还需要道德实践。这同样是我们必须铭记的。
借《明德报》的创刊,说说我对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的理解,说说我对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文化精神的认识。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追本溯源,从“新学道”名字自身去探求,也能明了我们办学的初心:所谓“道”,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所谓“学道”,教育的运行,以及发生、发展的过程、现象、状态;所谓“新学道”,尊重优秀传统、发展优秀文化传统,并融入到现代潮流、多元世界文化之中,探索一条有鲜明本土特征,又有国际视野的新教育之路。
北京新学道正如日初生,喷薄而出,朦胧又美艳,冉冉升起,其道大光。
2020年12月27日,于双雨亭
(明德报元旦后,即将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