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不原谅你”
- 百科
- 2021-02-07
- 125热度
- 0评论
看了《悲伤逆流成河》之后,本来不想写文章,后来看到花花在朋友圈写道:“我的高中生活跟易遥有什么区别”,我回了句:“现实比电影更残忍”,她深以为然。
校园霸凌是敏感的话题,但又不能不去直面它。没有经历过的人,会觉得这是青春成长的代价;经历过的人,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种无助和不安。
若干年后,当年的欺凌者为人父母,或身居高位,如果能见到他们霸凌的对象,冰释前嫌是不存在的,我肯定会说:“对不起,我不原谅你!”
Chapter 1
9月21日,知名编剧落落指导的《悲伤逆流成河》上映了,这是根据郭敬明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比起原著,电影的冲击少了想象,更加直接,触目惊心!
抛开电影的解构,这部电影能直面中国的校园霸凌,已经是值得鼓励的了。正如路都需要有人去走,我希望《悲伤逆流成河》这样的电影不止是揭露黑暗,还要勇于去批判现实。
落落说自己很喜欢韩国的《熔炉》和《素媛》,所以拍摄《悲伤逆流成河》时,心里也想的是现实批判主义。
如果说徐峥的《我不是药神》,揭开了高价抗癌药的内幕;那么落落的《悲伤逆流成河》,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校园霸凌的反思。比起歌舞升平、风花雪月的题材,我更倾向于这样的现实批判。
电影源于小说,小说源于现实,而现实则比想象中更残酷!十多岁的孩子能有多大的仇恨?能对同学下如此毒手?人性本恶,你尽可能地去想吧,诉诸报端和网络的霸凌时间还少吗?
上学那会看的书比较杂,从巴金到钱钟书、从贾平凹到金庸、从韩寒到郭敬明,书中有矛盾,也有激烈的冲突,但没有亲身经历过,并不能体会其中的残忍和冷血。
拿郭敬明的小说而言,他是擅写校园题材的,从《梦里花里知多少》到《悲伤逆流成河》,无不刻画着残酷的青春。文字是有力量的,它承载了太多的信息。
有人说他写的无病呻吟,没有深度,现在我倒想为他说两句公道话,你不能因为你经历少,而否定别人的观点。彼时对对人性的思考太肤浅,现在细细品来,令人不寒而栗。
《悲伤逆流成河》写的偏颇吗?不啊,现实正是这样,甚至更残酷,打架、斗殴、堕胎、犯罪……这不是黑帮题材,只是残酷青春的冰山一角。
如果电影拍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作品,那么就没什么现实批判的意义了,落落的改编合情合理,这部电影似一剂辛辣的调料,让原本清汤寡水的锅底彻底变了样。
在电影中,校园霸凌跃然纸上,偏执、极端、暴力、冷漠……谣言四起、人心可畏,施虐者固然有错,但旁观者也脱不了干系,在这样的氛围下,悲剧不断上演。
施虐者有恃无恐,受害者忍气吞声,旁观者事不关己,一个没有正确价值判断的集体,对于任何霸凌事件都熟视无睹,总有一天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Chapter 2
这部电影在改编上花了些心思,但也只是乏善可陈,这不能怪落落,因为类似校园霸凌的题材很难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无病呻吟的状态。
落落大胆启用赵英博、任敏、辛运来、章若楠等新人,虽然他们并没有大荧幕作品,但初出茅庐的即视感,比较符合原著的角色设定,若用了老戏骨,反而会觉得不够应景。
重情重义的顾森西、漂亮善良的顾森湘、精致优秀的齐铭、遭遇不平的易遥……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照出观影者的内心世界,悲欢离合不足以来形容这部电影,画面过于触目惊心,让人一直揪着心看完。
齐铭是别人家的男孩,生长在光明里,他眼里的一切都是光明。他曾问起易遥:“为什么要去看那些黑暗的东西?”可易遥想看吗?她是没有办法,被迫而为之。
易遥的苦难,齐铭无法理解。他光明且善良,对易遥而言,并不能帮上什么,他不会陪一个人一直站在黑暗里,所以齐铭慢慢靠近了顾森湘这样身在美好里的姑娘。
顾森西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没有他的话,电影早就全剧终了。顾森西的讨喜就在于他接地气,而且有人情味,在这个薄情寡义的世界里,身边能有这样的朋友,真的是幸事。
严格来讲,角色设定的对或错、讨喜或不讨喜,都不重要。齐铭和顾森西看待易遥的角度不同,因而也做出了不一样的事情。
齐铭不懂黑暗,只会问易遥为何不走出来?顾森西就简单直接多了,拽着易遥跑向光明!高低立下,在易遥举目无助的时候,顾森西的举动就像天使下凡一样。
原著里的易遥是为了悲伤而悲伤,电影里的她更倾向于觉醒和重生。她的表演很有张力,她的眼神满是故事,她的神态满是忧伤,易遥绝对不是一个人,她代表千千万万被霸凌的孩子!
欺凌易遥的唐小米看起来人畜无害,其实内心是一副蛇蝎心肠,可细想之下她也是个可怜之人,小米被人欺凌后,转而将心里的转嫁在易遥身上,看似是解脱,其实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拍出来的《悲伤逆流成河》有褒有贬很正常,现在这个社会的确需要不同的声音,和《我不是药神》一样,尖锐地揭露并批判现实,引发共鸣与反思,这本身就是善莫大焉!
没有经历过校园霸凌的人,或许根本体会不了那种绝望。他们觉得不可思议,我想说电影拍的并不夸张,有的桥段似曾相识,似乎有那么一瞬,仿佛回到过去。
Chapter 3
电影之外的现实生活里,校园欺凌比比皆是,隔三差五就有相关视频po到网上,打耳光、殴打、辱骂、侮辱……人真的可以在一瞬间变成畜生。
见惯了各种文章的“春秋笔法”,都极力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学校的息事宁人、施虐者的嚣张跋扈、家长的不解疑惑,凭什么就让受害者忍受屈辱了?
遇到桃色新闻、车祸事故,媒体便闻风而动,可遇到校园霸凌事情,却又偃旗息鼓了。这些新闻不值得去挖掘吗?不是,很值得去挖掘,只是没人愿意罢了。
我一直在说荀子的“人性本恶”,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不好了,而是希望每个人要有敬畏之心,明辨是非,努力地保护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在乎的一切。
当初看原著时,就已经很难受,如今看到这部改编的电影,内心更是泛起惊涛骇浪。原本积压在心底的旧事,还是慢慢浮了上来。
第一次看到校园霸凌,我是目击者。那时大约是在小学三年级时,班上有位身患疾病的张姓同学,他说话结巴、反应也不够敏捷,起初并没大碍,后来渐渐被人笑话。
这笑话一点都不好笑,却没有一个人制止。他很委屈,眼神里满是惊恐;他腿脚不利索,可每天都很努力地来上课;他很想和大家交朋友,可大家都把这份善意当成驴肝肺。
他下课不太说话,就闷头趴着,有的人会去惹惹他,说他各种坏话激怒他,他只是喝退别人,别人却对他拳拳到肉。等到他回到桌位上,刚要坐下时,椅子被人抽走,一屁股坐地上,又是一阵嘲笑声袭来。
事态还是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有一天体育课后恰好中午放学,他慢慢朝校门走去,不找是哪个混不吝,悄悄绕到他后面,把他裤子扒了下来,瞬间私处全曝光在所有人的视线下。
片刻的安静之后,校园里响起了阵阵哄堂大笑。他尴尬极了,想拎起裤子,但手怎么都不听使唤,急得哇了一声哭了出来,他就站在那边,孤独地哭着,没有一个人过去。
我和另一个同学看不下去了,跑过去拿衣服挡着,帮他把裤子拎了起来,他朝我点点头,擦着眼泪回家了。我心里五味杂陈,那时小小的我还不懂什么叫绝望,可现在我知道那就是。
我永远忘不了他边哭边走的背影,他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却忍受着同龄人带给他的无限伤害。老师不管,同学不帮,难道靠自己去觉醒?
后来那位同学退学了,他空出来的桌位,孤零零地在教室后面,根本没人在意他的缺席。谈到他,一些人还带着戏谑的语气,嬉笑怒骂间,仿佛那位同学可有可无。
第二次亲历校园霸凌时,我是受害者。我从没想过自己会遇到校园霸凌,但的确我遇到了,真的拜那些同学的“善意”,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
在小学阶段,我长得胖胖的,就被人取了绰号,甚至还编着歌唱出来,以至于那时候特自卑,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大约在五年级时,无意间看到教室后面有位同学在吃零食,我并没声张,可后来老师还是发现了,他以为是我打的小报告,然后就隔三差五找我茬。
他仗着结实的身体欺负我,从辱骂到殴打,最后甚至把我塞进垃圾桶里,班上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我不知道是怎么走出来的,反正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压抑中的。
当整个集体都在漠视时,滋生校园霸凌的土壤就诞生了,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受害者更是整日惶惶。校园霸凌就像是病毒,没人制止的话,只会是肆意传播。
如果写些劝人向善的文章,世界就能变好的话,那就不会有如此多的伤心事了。施虐者认为“这只是玩笑”,可故意诽谤、伤害等罪名是真实存在的,这不是玩笑!
Chapter 4
曾经看《悲伤逆流成河》小说的时候,还不太理解书里的极端,等到自己亲历后,才明白易遥的绝望并非空穴来风。
这部改编自原著的电影,就是面镜子,受害者能看到自己的绝望,施虐者能看到自己的嚣张,这些都原原本本地展现在眼前。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的解药”,校园霸凌的伤害对一些人而言,一辈子都忘不了。
幸好我走出那泥沼,否则不知道会做出什么傻事,可那些没有走出来的孩子们呢?自卑、自闭、自残甚至自杀,别觉得我在这里危言耸听,这样的悲剧还少吗?
最烦媒体那些通稿式的文章,按照5W+1H写完,最后附上校园霸凌的注意点,这样的文章对解决问题有什么用?一点都没,该发生的霸凌还在发生,受害者的委屈谁能懂?
虽然《悲伤逆流成河》不是合家欢的题材,但最值得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来看,你以为校园生活都尽在掌握?其实不然,你根本不懂。
作为父母,别动不动就责备、谩骂和殴打孩子,虽说古语有云“棍棒之下出孝子”,但这样极端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心怀戾气,他在家受的气,会加倍是放在其他孩子身上。
有的父母曾是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当有了孩子后,生怕孩子会“重蹈覆辙”,往往会教孩子在外面要凶一些,默许孩子可以“先发制人”,这种家长能教出善良的孩子来?太奇葩了。
你家孩子是个宝,别人家的就不是了?这样所谓的“保护”无疑是害了孩子,让孩子整日处于被迫害妄想症中,一直对周边的人心怀敌意,整个人成了“刺猬”一样。
作为学校,通常是不会管学生间的矛盾的,即使有校园欺凌,也只是口头警告和通报批评而已,可对施暴者而言,根本没有震慑作用,反而“虱子多了不怕痒”,依旧一意孤行。
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是多样性的,细想下来,还不是积极引导、正向激励、全面监管的缺失,口口声声喊着杜绝校园霸凌,但口号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熊孩子的背后,必有熊家长。家长的三观不正,你指望他们能教出多好的孩子,这也验证了那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校园霸凌里的施暴者,多数是在一个并不完整的原生家庭里,家里每日的氛围就充满紧张、和暴力,久而久之,孩子成了家长负能量的倾泻口,耳濡目染下,孩子学会了暴力。
施暴者通过欺凌弱小来获得快感,如果在一个人身上占了便宜,那么他会屡试不爽。这种怂包只会欺软怕硬,小时候欺负同学,长大结婚后打老婆孩子,这样的沙雕真的不少。
没有绝对的善良,只有极致的邪恶。受害人一味地退让忍受,只会招来更多的霸凌。肉体伤害是一方面,心灵的伤害才严重,无助、失落、不安、沮丧……会困扰很久。
美国在很长时间里对校园霸凌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是成长的代价。直到1999年的科伦拜校园枪击案,这成为很多美国人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科伦拜中学,埃里克·哈里斯和迪伦·克莱伯德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15人,另造成24人受伤,两人接着饮弹自尽。
经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校园枪击事件的案犯有三分之二受过校园欺凌,这些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拿枪进行报复,血的教训让美国意识到校园霸凌的处理没那么简单。
从另一方面,世界处理校园霸凌最好的国家是美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首先就是加强立法,把校园霸凌的定义逐渐降低标准。
1999年,美国第一部反霸凌法在佐治亚州诞生;2015年,美国蒙大拿州通过了反霸凌法。至此,美国50个州全都有了反霸凌立法,这过程用了整整16年。
如今美国形成了对待校园霸凌的专业体系,老师、家长发现霸凌倾向该如何制止、如何减少霸凌受害者的特征来避免受欺负、遭到霸凌该如何应对、如何做好受害者的心理干预。
美国各州的反霸凌法明确规定了学校在反霸凌上的责任,并将惩罚权交给学校,美国学校的“零容忍”政策是有法律支撑的。
一旦学校发现霸凌事件,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如,对行为严重者,学校可直接开除学生;对涉及刑事犯罪者,司法部门应及时介入;若案情严重,即使未成年人也要按成年人判罪。
下面这个视频,是美国学校的一个反校园霸凌宣传片。影片短小,只有30秒,但制作精良,发人深省。
有人会跳出来说:“你说的挺好,那是美国国情,不符合中国的特色。”
我想说:“呵呵,别动不动就双标,能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能杜绝校园霸凌,能让校园生活更美好,这跟国情有什么关系,难道不是应该去面对且解决的事情吗?”
我深知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心里的恐惧,我懂那种无助感和不安,但愿欺凌不再有,愿爱无忧,问题总会解决的,难道不是吗?
Peace & Love
思考,能看得更远
行动,能笑到最后
世间万物,纷纷扰扰
愿用一片真心、换君一刻安宁
荐影近期推文
黑夜吞噬世界,孤独吞噬你
与爱同行,便有神迹
你的烦忧,这部电影都懂
向善的心不怕蒙尘,有爱的人美梦成真
人间修罗道
总有一个人,会一直爱着你
直抵人心的《二十二》,我顶你
无惧困厄的真·勇士
我喜欢的人闪闪发亮
黑暗尽头,便是重生
精彩未完、期待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