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石码去,桃红又是一年春!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到石码去,到石码去,到石码去!

石码让我感到很亲切,在漳州,从没有哪个县城让我这样动心,我甚至幻想着哪天,能到石码定居,没事骑着摩托车在小巷里兜风。
我要向石码人致敬,因为他们完整保护下了东南沿海规模最大的骑楼老街区。

石码是舒婷的出生地,也是被称为”清代李清照“的朱玉仙成长的地方。

这是一片“活着”的传统街区,九龙江口韵味十足的“闽南小镇”。

石码人富有美感,连斗笠都要编出花样。
街巷中寻常可见的小庙与专注的匠人。
有名的杨家古厝,又称大夫第。

据说文革时,主人“主动”要求破四旧,将内部的绘画或雕刻巧妙地用牛皮纸和红土装饰起来,从而逃过浩劫。
一户表情肃穆,满怀虔诚地烧纸钱的人家。
小巷
窄窄的小巷尽头隐藏着一户幽寂的树下人家

古井

路过的老者
这道楼梯与我童年住过的小楼的楼梯极为相似,应该是同年代的。
五福禅寺,曾名仙殊庵、仙庵,又称万寿讲堂。是一座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的佛教寺院,石码地区第一古寺。据称,五福禅钟,曾是石码八景中的第一景。
石码的很多类似的曲径,可通幽寂小院。
不经意看见锈迹斑斑的铁门上的一对狮子门叩
本来是枕流雅舍,却不道黑臭熏人。

木质防盗窗
竹格子,或为竹隔子。石码一带独具特色的民俗。有辟邪说,有朱熹教化说。我个人认为如果是仅为避邪的话,在门上放个避邪物即可,如镜子。朱熹教化说也不太靠谱,如果是朱熹的原因,应遍及全漳州才是。这竹隔子除了避邪,最主要可能还是基于遮阳与保护隐私的功能,如竹窗帘。你看,这道门的上方正好也有竹窗帘。我在翔安见过放在天井内的竹格子,它是正对着大门的,和石码的区别是,一个在门内,一个在门外。关于遮阳,有人指出,龙海大部分民居都是取西南向,夏天下午日照太烈!
这种小楼,楼下是店铺,楼上是居家。
这种场景,真的可以唤醒乡愁的,我走到这里的时候,竟会有回家的感觉,我想我从小长大的前山街了。
这里叫五板桥,也就是沟渠上的小桥是由五道长石板铺成。我记得平和小溪也有一个地方叫三板桥。估计也是这种情况。石码不只是在小桥上使用长石板,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用长石板。石码的这些长石板要是集中起来,都可以盖一座金字塔了。
粗重的长石板,承载过多少人的一生。
告诉我这里是五板桥的老先生及他的可爱小孙子。小朋友肚子上画着的是骷髅头哦。
住在五板桥附近的一位老阿婆,她静静地坐在门口看着行人,胸口挂着翡翠项链。她的鼻形不太像本地人。明代时,古月港这一带曾有大量番人往来,不知有无定居者。

渠庵又名张庵,祀观音大士,清乾隆元年[1736年]法印禅师卓锡兴建。

渠庵附近有个理发店,爸爸在理发,小朋友的表情好深沉,说不定以后会是位诗人哦。

渠上人家
这渠莫非以前是通船的,所以才开着门。

一条颇有味道的街。

令人向往的小城生活
岁月掩不去的华美
路过时,阿婆忽然说了一句话,街上的事,我是知道的。可惜,时间紧,只能匆匆而过。找时间,在石码住几天,找些老人家,泡泡茶,慢慢聊。
别说,这两间房子,愣是让我发了一阵呆,反正,我没遇到过这样风格奇异的。
榕树攀柱而上,住户给它修了个造型。

小城祭日多
睡得好香
老街中很少看到防盗窗,民风纯朴。
老大爷很老了,却还很精神。
有的小巷还保留着竹格子的传统

“桃红又见一年春”与“格外春风”是竹格子上很常见的字眼。
小巷幽然少行者,人面依旧笑春风。
随处可见的微型小庙

路过厦门烈士庄少萍故居。庄少萍是石码传奇式的人物,他曾组织龙溪的江东抗日游击队,其除奸故事在老石码人中广为流传。解放前夕,更是掩护过100多名军统黑名单中的反国民党人士逃出虎口。1949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受尽折磨,大脚被打断,门牙被打掉。一个月后,被毛森绞杀于厦门港第二监狱,时年37岁。遗体同其他16名遇难者被合埋于院内临时挖就的大坑。遗骸现葬于厦门虎园烈士陵园。
上图为庄少萍的妻儿。庄少萍遗孀林守准现已97岁,当年庄少萍为理想而冒险,得益于她的全力支持。遗憾的是,她在文革中受到了不应该的伤害。在我拍照时,庄少萍的大儿子庄燕南紧紧拥抱着自己的母亲,此中,有无限的心情无以言表。我不由惭愧,虽然去过虎园烈士陵园,却未曾认真看清烈士之名。
庄少萍
林守准老照片
热情且喜庆的门楼。
这是民间的旗帜

又见宛南亭
 
石码“宛南亭”佛寺创建于明朝弘治五年,祀观音。
据称,民国十三年,石码市政建设时,原拟拆毁皖南亭,遭民众强烈抵制,终拆去两旁民房为街道,使皖南亭成为街中寺。
图文首发于2016年12月
往期导读:
林鸿东小说:出轨
林鸿东小说:老女不嫁
闽南人的智慧:风雨都在茶杯里
作者简介:林鸿东,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福大毕业,在厦门工作,鹭客社创办人。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