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喜欢开书单?一个读了几十年书的妈妈想谈谈怎么给自己和孩子选择书籍

可能是大家想着我读书比较多的缘故吧,“梅拾樱”公号后台经常收到两个字:书单!然而,各位可能不知道,我不推荐家长给孩子照着书单买书。原因是什么呢?可以说这些年,我看过的书单太多了,有大学校长给大学生开的书单,有中学名师给中学生开的书单,有著名小学校长给小学生开的书单,也有各类大家、名家给大众读者开的书单。不否认这些书单有一定的可参考性,我本人也参考书单买过书。但我最终还是发现书单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有些开书单的人根本就没有读过里面的书,他们开书单只不过认为那些书很有名气而已。比如说,好几年前,我看见过北京一个很有名的小学校长开过一长串书单,里面涵盖一百本以上的书,我一眼一眼地瞅过去,越看越生气,这些看起来那么高大上的所谓童书,真正让孩子喜欢的没有几本。我确信她自己并没有看过。最典型的来说,几乎每个童书书单里必有《小王子》。《小王子》这本书我至少读过五遍了,可以极其确定地说,这根本不是一本童书,是写给成熟而富有童心的成年人享用的,也可以说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成年人童话,每看一次,对它的理解都不相同,那种因会意而嘴角抿起笑容的体会无法言喻。我想过,这本书的大名是怎么来的,一定是上述热爱它的成年人不遗余力口口相传的,而绝大部分儿童是根本读不懂它内在含义的,或者说,只有少数儿童可以理解不到三分之一的内容。这正像鲁迅先生的文章,在整个中学时代,除了《纪念刘和珍君》,他的其它文章,我都头疼得要命,而且我那时还很讨厌这位先生,我认为他的文字艰深晦涩,故弄玄虚。而三十岁以后,再读他的文章,纯粹是另一种感觉。他的正直、敏锐、高尚直达心扉,对民族命运的沉重忧伤,对人类劣根性的无奈和讽刺,以及他那种享受生活的顽皮和趣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多体会。有人建议把鲁迅的文章全部从中学生教科书中抽出来我不赞成,但我觉得鲁迅的文章应该放在高中,由懂鲁迅的老师来讲最好。中学语文书上多是好书的短篇、节选,如果有学生特别喜欢某些文章,可以主动找原著或者作者的其他作品来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选书方法。当然了,我自己也无法给孩子开书单,虽然童心饱满,但阅读面比较狭窄,再说,我的口味与一般儿童也是不同的。有人说儿童对书籍的分辨力差,其实不一定,读书多的小孩儿也能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可以分辨出书的好坏高下。钱小能上六年级的时候,我跟他们班一个女生聊起很多家长视为“垃圾”的《查理九世》,她说不知为什么妈妈不许她看这套书,说这套书没有价值,她自己偷偷看,觉得每一册都有一个严肃的主题,比如手里这册的“环保”。初三的钱小能特别喜欢看东野圭吾的书,跟我分析作品的手法,谈书上的哲理,可是我就不喜欢看这位作家的书,但我从不阻拦他。我自己天生喜欢看书。大学时学法律和读法硕的时候按教授的书单读过一些专业书,大部分时间是深深地扎在图书馆的各类阅览室,先由一本心爱的书读起,然后再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阅读。比如,我如果喜欢某人的书,还会把他写的其他书搜罗一遍,看书名,看简介,判定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有时候,一根线会扯出一大串书,就这样一本本读起来了。孩子看书固然要读经典,但是,个人口味很重要,喜欢读是最重要的。不开书单,有没有选书原则呢?当然有的。第一,如果父母自己接触的书少,选书可以参考名家列的书单,我更推荐去看卖书网站的排行榜,在那里甄选自己需要的书。因为我自己最近出版了新书,就费了十多天时间研究了当当网的各类排行榜。我研究的结果是:文学、社科、家教、童书等大类排行榜中,总能排在前50名的书,不能说每一本都是经典,但绝大部分都值得一读。确实每年都有出版机构花大力气去推广一些烂书,但归根结底,读者的眼睛不可能被长期蒙骗,读者都洞察力和判断力并不稀缺,烂书可能会火上一段时间,终归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好几本百万粉丝流量大咖的书,跟《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同时上市,也在新书榜排名前十过,但被当当网归入家教总榜之后,在一万多本家教书里,《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总能排在三四十名左右。一个寂寂无名新作者的书,跟大名鼎鼎的尹建莉、孙瑞雪的书相距不远,而周围再也不见流量大咖的书了。第二,亲子阅读的过程中,观察孩子的偏好和性情。男孩和女孩的喜好是不同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孩子喜好的书也是不同的。不过,有的书男孩女孩都会喜欢,比如钱小雅和钱小能都喜欢《爱的教育》,都喜欢曹文轩的书,都喜欢《西顿动物记》。区别也有,钱小雅小时候更喜欢看《草原上的小木屋》《安徒生童话》《四世同堂》。钱小能偏爱《淘气包埃米尔》《手斧男孩》以及罗尔德·达尔、黄蓓佳的书,那些书都挺幽默可爱。
让我们透过文字,照见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