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常雪(青春版《傲慢与偏见》检测报告)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常雪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以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作者介绍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丁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说到读书心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傲慢与偏见》,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也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傲慢、偏见,这两个毋庸质疑的贬义词,让简.奥斯丁的作品成为精致的象征一时之间闻名遐迩,从而傲慢与偏见也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伟大著作。
简.奥斯丁生于一七七五年,卒于一八一七年。其间英国小说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以范妮.伯尼为代表的感伤派小说和哥特式传奇小说虽然风靡,但终究因苍白无力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奥斯丁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劝导》等六部小说。以其理性的光芒照出了伤感、哥特式小说的矫揉造作,使得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开始启蒙。 《傲慢与偏见》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然而与大多数恋爱小说不同的是,它以男女主角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述了四起姻缘,通过对照与描写提出了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问题。
当我读完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为伊丽莎白和达西最终美满的结为伉俪而感到欣慰和满足。是的,是因为他们有傲慢,有偏见,才会有这一切的波折。伊丽莎白是个热情、活泼、却又不乏纯真的乡村少女。她不懂得勾心斗角,不懂得如何区分真实和虚假,因而偏见在她心中产生。达西是一位上流社会的贵族,如此锋芒毕露的显赫地位,怎会使他不在心中拧成一份傲气?他的傲慢正因如此,让人们忽略了他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举止高雅、一表人才的形象,任凭他财产再多,人们也只会认为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好逢迎。伊丽莎白也正是因为对达西的偏见,而才使她轻信了威克姆对达西人品的贬低之言。
可欣的是,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矛盾最终融解了。设想,如果达西没有向伊丽莎白示爱意,或是在遭到拒绝和人格的侮辱后没有澄清,并放弃了对真爱的追求,那结果又会是怎样?会是一个悲剧,也许简与宾利执着的感情也会毁于一旦,莉迪娅的轻狂举动会使贝尔特家庭蒙上羞耻的阴影,名声败坏。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呈现。因为达西用他理性的眼光看到了伊利沙白的纯真,他原谅了她。因为爱她,所以他会不顾祖母凯瑟琳的阻止,毅然选择了她。
这样起伏跌荡的爱情,仅有真挚爱情的滋润,他们是因为有了“爱”才走到一起,简与宾利、达西与伊丽莎白。他们的爱是纯粹的,而夏洛特与柯林斯的爱情则完完全全建立在金钱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从侧面也折射出了社会中两种不同的人群的对立,反映了当社会中的某种矛盾。在本书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比如班纳特家中有6个小姐而没有男孩,因而此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6位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一条像夏绿蒂那样的路,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如书中所描写的,每一位太太在后半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嫁女儿,让她们未来在丈夫资产的庇护下得以生存。因此,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母亲们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所以当班纳特太太得知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十分气愤,责怪女儿不明智。以柯林斯在金钱方面的条件而言,可以保证伊丽莎白将来有安定、温饱的生活,在其母亲看来,放弃这样一棵“摇钱树”简直是无理取闹。在她年轻的时候,也是通过婚姻换来的衣食无忧,现在她更有义务要求女儿们以此获得“幸福”,没有原因,这只是一种规律,是英国社会当时的婚姻法则。
没有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当时的金钱社会中得以舒适生存的唯一办法是,出生前就挑个名门旺族,但这仅凭机缘,更多不幸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便只能向生活屈服。可悲的是,她们从不发现这是社会的弊端,而一直认为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像是花瓶,等着有一天被一位出手阔绰的人买走,仅凭运气,与爱情无关。 这便是那一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婚姻怪圈只是她金钱至上的一个体现。社会的不平等性注定了那一时代的婚姻结构,享受爱情是一种奢侈。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还有更多更多。这本书就是给了你一个这样的空间,让你去思考,去感悟。
常雪,系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列理论读书社社员。
同类书目
推荐
摘要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处女作。埃莉诺和玛丽安娜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小说以这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本书和作者的《傲慢与偏见》堪称姐妹篇,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对白叙述没有富裕嫁妆的少女恋爱结婚的故事。
摘要
《飘》是 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惟一的作品,讲述的是亚特兰大是美国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美丽富饶的塔拉农场就在亚特兰大附近。天生丽质的思嘉是农场主的大女儿,她在16岁那年爱上了英俊青年阿希礼,但阿希礼却娶了表妹媚兰为妻,伤心欲绝的思嘉一气之下嫁给了媚兰的哥哥查尔斯。当时正值南北战争爆发之际,参军入伍的新郎查尔斯还未到达前线便死于病中。很快,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来——母亲过世、父亲精神恍惚、两个妹妹染病在床……为了保住塔拉农场,思嘉想方设法与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结婚。当弗兰克被枪杀后,她又与在南北内战中发家的瑞德结婚。瑞德一直暗恋着思嘉,这个玩世不恭的中年男人甘愿冒着炮火之危、甘愿撒出大把金钱只为博得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可是,思嘉却一心痴恋着阿希礼。直到女儿美蓝意外死去,瑞德被爱情消磨得灰心丧气终于转身离去时,她才幡然醒悟。
编者:白杨

 青春版《傲慢与偏见》检测报告
提起《傲慢与偏见》的影视改编,我猜大部分傲迷都会首推一九九五年由BBC出品、由科林·弗斯与詹妮弗·艾莉联袂主演的六集迷你剧。特意去豆瓣查了评分,这个版本的分数高达9.2。扮演达西先生的科林叔究竟迷倒了世界上的多少女人,恐怕难以计数。说来惭愧,我是因为对这个版本一见倾心,才去读了奥斯丁的原著小说。
十年后,英国导演乔·怀特执导了电影版《傲慢与偏见》。由于凯拉·奈特莉和马修·麦克费登的加盟,影片获得了众多年轻影迷的喜爱。在豆瓣上,这部影片有将近三十万的评价人数,虽然评分要低于九五版,但毕竟也达到了8.4分。
改编向来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对二零零五版来说,不仅有小说珠玉在前,还有九五版成功在先。以乔·怀特为首的主创需要承受来自书迷和影迷的双重压力。
零五版影片中的伊丽莎白与达西
不过,看过零五版后,我松了一口气,感觉它算是对得起小说。当然,众口难调,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傲慢与偏见》。我更愿意称它是青春版的《傲慢与偏见》,因为它是以当代年轻人的眼光去看待与阐述一个十八与十九世纪之交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显示出现代人的思维与审美。恰好买到了影片的纪念版影碟,全面收录了导演评论和拍摄花絮,极大满足了自己追索影片前世今生的渴望。
说说影片在改编上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于伊丽沙白和达西的感情发展,描写得不够细致,使得结尾两个人相爱的理由也不够充分。特别是无法与伊丽沙白的另一段感情(与威克姆的一见钟情)显出差别,违背了作者的原意。
小说中有不少伊丽沙白和达西谈话的段落,很好地展现出两人的性格、彼此的对抗和交流,但影片出于长度的考虑都省略了。比如在柯林斯家,两人的谈话表现出达西对伊丽沙白的强烈情感。省略以后,达西后来的感情转变就显得有些突兀。
又如,两人在彭伯利的交往对于彼此改变印象、互生好感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影片对此表现得太快了,虽然主要情节(两人意外相见)保留了下来,但却省略了诸如伊丽莎白与宾利小姐交锋这样的情节,观众也就无从知晓达西对伊丽莎白重燃爱火的因由。
同样,小说中达西写给伊丽沙白的信,对于她放弃自己的偏见十分重要,其中揭露了威克姆的放荡,也诉说了达西处境的为难。影片省略了这个细节,也使得伊丽沙白对达西看法的转变缺乏过渡。此外,达西不辞辛苦地寻找私奔的莉迪亚与威克姆的情节也被省略了,导致观众无法充分感受到达西对伊丽沙白的深厚情感。
不过,导演在评论音轨里解释,他和主创们是以更加现代的眼光来诠释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感情,认为他们俩是一见钟情,属于“冤家路窄”的类型——虽然表面上针锋相对,实则相互爱慕。这样似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影片省略了诸多二人感情发展的铺垫。这与小说中描绘的两人历经偏见、误解而逐渐接近、相爱是有偏差的。也许因为这样更加符合青春偶像剧的恋爱模式,有利于吸引年轻观众。
其次,影片对威克姆这个人物的刻画不够充分,从而也令伊丽沙白对他产生爱慕、随后熄灭爱火等一系列变化都缺乏说服力。
按照小说所写,伊丽沙白初次相见就被威克姆的风度翩翩、谈笑风生吸引,尔后又多次谈心。影片多处省略既让伊丽沙白的形象不够立体丰满,也会让未看过小说的观众产生疑惑:聪明伶俐的伊丽莎白居然如此以貌取人?这不符合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形象。
或许不得不为影片小小辩解一下。电影的一般长度为两小时左右,必须舍弃小说中的一些内容,甚至不得不大刀阔斧地删减。《傲慢与偏见》并非单纯的爱情小说,也并非只表现伊丽沙白一人的感情生活;影片对于四段爱情故事都必须有所交代,同时还要表现风俗人情、家庭与邻里关系。主创大约也是经过权衡,才删去了自己眼里次要的枝蔓。
谈谈影片改编的创新之处
一、在人物的对话上,融入了不少现代元素。
很多话是只有现代人才会说的,虽然与小说不尽相同,但极其富有青春色彩。比如,伊丽沙白与达西的对话(结尾两人在船上的浪漫情话);姐妹之间的悄悄话(简与伊的谈心)。一是为了照顾年轻观众的口味,二是因为众主创本来就是一帮年轻人。
二、重塑了贝内特太太的形象。
出于更加宽容和普遍的对母亲的看法,编导将贝内特太太看作一个富有爱心、为女儿操劳的母亲,弱化了小说里对她无知愚蠢的描写,更有人情味。相比之下,倒是小说显得夸张、更有喜剧效果。顺理成章,影片还描写了贝内特夫妇之间的相亲相爱。虽然此举偏离小说,却体现出编导对人情冷暖的理解。
贝内特太太与五个女儿
三、对次要人物删繁就简。
由于篇幅所限,影片省略了宾利姐姐姐夫、卢卡斯夫妇等几个人物,而他们在小说里的地位的确也无足轻重。
四、对恋爱场景的浪漫想象。
小说对伊丽沙白和达西冰释前嫌的描述,主要是通过对话展现的。电影未拘泥于文字,把场景安排在晨光微启的黎明:达西与伊丽莎白缓缓地向彼此走去,在朝霞的光辉里温柔地彼此相抵,象征着一段美好感情的诞生。
此外,小说里关于伊与达西婚后生活的描述,在影片里化为一个浪漫的夜晚,两人对坐着甜蜜私语,尔后以幸福的亲吻结束影片。这吻合当下年轻人的情感表达,充满青春的活力与甜美,也使观众对于两人在彭伯利的生活生出许多遐想。不过,据说在英国上映时,这场戏没有保留,因为不符合小说含蓄的古典气质。
婚后的伊丽莎白与达西
五、影片利用了电影的表达手段,将小说里对时代背景、生活氛围的描写转化为鲜活的视听语言。比如,开篇的长镜头跟随着伊丽沙白的身影一路走来,徐徐地铺展开英国乡村的宁静和贝内特一家的日常生活,配合着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观众引入当时的情境。舞会、赶集等那个时代的风俗人情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六、影片的服装、道具以及建筑都颇具时代特色,很多地方精雕细刻。与小说相比,电影的表现难度甚至更大,因为它必须实实在在地还原一个时代,不只是纸上谈兵,要有具体而微的展示。
聊聊导演评论以及个人感受
在影片拍完后的两年,导演乔·怀特才首次作了全片的评论。时间的距离让他的想法有所调整改变,因此也更为客观。
导演与男女主角在拍摄现场
这部电影是乔·怀特的首部长篇作品。在实际拍摄中,很多东西不在预料和控制之中,导演得学会适应,变废为利,有时还得即兴发挥。
比如,内瑟菲尔德的舞会那场群戏,拍了十五次,第十四次居然因为太完美而缺乏生活气息而重拍。又如,导演在彭伯利的大厅看见雕塑群,所以决定把达西的画像改成了3D雕像。个人认为这个处理有点失败,尤其达西的眼睛缺乏神采。不过九五版里科林叔的画像那么英俊逼人,他人也很难再超越,倒不如换一种表现方式。
伊丽莎白盯着达西的雕像
拍电影难免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资金、天气状况等,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的设计。比如拍摄贝内特一家用餐的戏是很困难的,因为摄影机的位置不好摆放。而在像彭伯利这样豪华的建筑里进行拍摄时必须小心翼翼,尤其有些物品具备文物价值。
乔·怀特的评论剥去了拍电影的神秘感,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也非常适合那些有志于导演工作或初执导筒的人观看,肯定会带去很多启发,激起惺惺相惜的感受。第一次的尝试总是令人受益匪浅、印象深刻。他开玩笑说:“三个月里,与一群女孩子在英国各地周游,简直如天堂一般。”其实,拍摄的辛苦亦可见一斑。
必须赞叹下近乎完美的DVD影碟
影迷的一大心愿自然是搜集到资料丰富齐全的碟片,不仅可以欣赏影片本身,还能充分满足自己探究台前幕后故事的愿望。在我眼里,这套DVD堪称完美,理由如下:
一、占有资料之完整。
除了大多数影片花絮都会包含的拍摄特辑、主创采访、导演评论之外,它还收录了服饰、家具等表现彼时风俗人情的大量资料,仿佛一段活生生的英国社会风俗史。那些平日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的物件,让观众大开眼界。影片中的几幢庄园(郎伯恩、内瑟非尔德、彭伯利)分别以实景和静止绘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着实让人一饱眼福。制作者还特意以树状图列出了影片里所有人物的关系,一目了然,为从未看过小说的观众提供帮助。
二、所有英文花絮几乎都设置有相应的中文字幕。
以前很多影片的DVD,除了正片,花絮大都不会搭配中文字幕,很少考虑海外影迷的需求。除了少数外语听力好的影迷,大多数人还是需要字幕辅助理解。即使听力很棒的人,在语速超级快的情况下也会错失一些细节。尤其是评论音轨,有时恐怕形同虚设,影迷只有望画面兴叹的份。但是,这套DVD的制作者却非常善解人意,令人惊喜。
与九五版相比,零五版《傲慢与偏见》最突出的特色便是它无处不在的青春滋味,无论是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刻画,还是总体的氛围、演员的选择,都是如此。与忠实于原著的九五版不同,零五版加入了更多主创团队的个性理解,带给观众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经典是常读常新的。时代更迭,人们的思想、审美观念自然与时俱进。作为《傲慢与偏见》的忠实读者,很开心看到小说一次次地被搬上银屏,尤其是喜欢看到像这样不算完美却诚意满满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