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未来,也许要从过去寻找答案
- 百科
- 2021-01-14
- 99热度
- 0评论
# 磁器 xHiShorts!
HiShorts!厦门短片周于12月16日正式开幕,磁器小分队在主编大大的带领下,穿着短袖,空降厦门,开启了我们吹着海风看电影的幸福差旅生活。这次为期一周的活动在美丽的鹭岛厦门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短片创作者和国际国内知名的电影人参与了这次盛会。作为厦门市同安区、翔安区支持的文化项目,HiShorts!厦门短片周以竞赛、评审、展映、论坛等版块结构,构建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为中国电影发展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 HiShorts!短片周宣传视频
开幕会上,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发办主任戴志望发表了致辞:“HiShorts!短片周作为国内顶尖的短片周,吸引全球顶尖评委、青年导演、制片人、编剧、文娱平台公司、影视制作公司、投资机构、媒体以及大批粉丝的积极参与,是推动厦门影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抓手,也是助力厦门打造电影之城、影视之都的重要内容。”厦门市同安区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李毅也希望HiShorts!能够秉承“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独特优势,成为“短片界的奥斯卡”。
磁器作为本次短片周唯一的时尚媒体闪亮登场,延续了我们一贯追随传统文化的步伐,以官方合作媒体的身份在12月20日与HiShorts!短片周共同展开了主题为“当代电影创作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养分?”的论坛,与电影评论家/学者丁亚平、《村戏》导演郑大圣、《搭秋千的人》导演于大雄一起展开交流。跟着鹅仔一起看主编大人主持的精彩论坛吧!
传统文化的方法论
电影评论家/学者:丁亚平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影视系主任。兼任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文联理论评论论文类一等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著作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奖项。
作为著名的电影评论家和学者,丁亚平老师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凡是走进传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领域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圈来说,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不可能的事情,关联还非常密切,在丁亚平老师看来,这种联系主要在故事资源、传统符号、文化源头这三个方面得以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背后有很多故事资源,比如1941年的《大闹天宫》、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西游伏妖篇》等这些都是取材自传统经典名著《西游记》,利用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加以创作,不仅票房都不错,还特别受青年观众的欢迎。
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在很多电影中也有呈现,比如《卧虎藏龙》里的青冥剑就具有传统符号元素,在很多片子的拍摄里也会引用传统的符号元素去更加细致地刻画对应的时代、人物、故事的特点。
而从传统文化精神、血脉甚至是文化的源头来说,作为中国影视创作者,本就是中国人,他的个体已经承载了中国文化。无论是从家庭教育、文化学习抑或是生活经历,这些从出生起就耳濡目染的文化元素,便是创作者的精神之根,所以在作品呈现中出现中国元素,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论坛现场
就这几年,很多华裔导演、制片和华裔演员为主要阵容的电影在好莱坞非常受欢迎,但是在国内反而反响平平。丁亚平老师表示这些电影都涉及到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问题,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还是当下,这样跨文化的传播问题在影视创作中就始终存在。
比如2018年的电影陷于表层,没有特别大的商业化或者普遍传播的范例,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应该反观20实际50年代中国电影人做的一些工作、他们所取得的一些成功,从中获得借鉴。比如功夫电影就在跨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无论是少林寺题材的电影,还是到张艺谋的《英雄》等。丁亚平老师觉得对于新一代的年轻电影人包括华裔电影人应该做的是从中做进一步的借鉴和创作上的转化。
一切源于自然
导演:郑大圣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曾为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电影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主席。2000年的电视电影作品《阿桃》荣获第8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会特别奖,第1届优秀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以及第2届中国电视艺术“双十佳”十佳导演。郑大圣导演2017年的作品《村戏》被誉为“2017年国产最佳”“一部难得的鲁迅式电影”。
郑大圣老师的电影作品相对来说更加关注于中国当代人们生活的状态,他认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电影行业,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也有体现。就拿社会历史现象来说,30多年以前全球化浪潮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各个地方的人、各个不同的文化越来越趋同,这个愈演愈烈的浪潮渐渐开始有一个反向的反应,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我们因何而不一样。科技带来的更多是趋同的文化,所以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只能在历史或者传统中寻找不一样的可能。
传统文化在当代创作或者当代电影最好的显现思维,是作者不知觉的。因为如果还有传统文化是以活体、活态存续在这个创作者的日常工作中,那是因为传统文化在作者的养成历程里是活着的,就像鱼天生就会游泳,因为它一直生活在水里。创作者在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显现,其实也最好是不知觉的,因为电影中的思维和情绪表达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 HiShorts!厦门短片周评审阵容
在谈论到年轻导演作品中呈现的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时,郑大圣导演表示:他非常欣喜能够看到现在的年轻导演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很多时候展现传统文化几乎是一个自然本能的显现,不能说全部自觉,但是也是半自觉的反应。首先年轻导演是生活在中国,所以自带中国式的思想感情,可能在创作的时候,没有必要特别去标识自己或去界定什么是传统文化,作为创作主体来讲,这应该是一个混沌的反应,不自知觉,是活的生活经验。比如《春江水暖》这部电影就是导演回到自己的老家,请自己的亲戚、素人来演,非常生动,就像本身在展开,有很自觉的美学认知和美学建构,在影片情境展开的时候,它的肌理、质感才可能是很生动的,这些是最好的显现。
养成才是本源
导演:于大雄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搭秋千的人》荣获 2018年中美国际电影节“最佳长片摄影奖”、2018年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影片,短片作品《无间》,获得戛纳艺术电影节评委会银奖(2019)、2018年第三届足荣村方言电影节“最佳实验短片”、首届成都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2018年第十四届中美电影节“年度优秀微电影奖”
于大雄导演是拍纪录片出身的,之前拍过一系列寺庙题材的纪录片,因此他觉得,佛教中的因果论对他的影响颇深,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他认为这种影响可能就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或者说就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本质,本就是来自于基层根深蒂固的东西,没有办法从身体或者血缘剥离出去。说得更简单一点,你从小受到的教育本就是跟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耳濡目染得多了,就会自然融入到你的血液之中。但是这一系列不管是经典型文化还是区域文化,投射到电影创作中的时候,于大雄导演认为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是一种自我的养成。
在拍摄电影的时候,于大雄导演没有选择快速地组建一个团队,在短短几个月之间就将电影拍摄完毕。他拍摄的方式更像是把电影当作一个纪录片。每每灵感出现,核心拍摄的任务就出现了,接下来就是去深挖这个灵感,看看它身上有怎么样的文化,然后再去编一些不那么实际的人物来讲述这个故事。一直拍拍停停,大概要三年才能够出来一片子。在导演看来每一个人就像是一个动态的符号,他曾经拍摄过一个10岁的藏族孩子和奶奶生活在一起。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他手上正抓着一个藏族琴,弹得非常好。于大雄导演便想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孩子就要去镇上上学,会和奶奶分开,和藏族琴分开,他的人生轨迹会发生变化,于是导演便一直跟拍,拍了12年。其间孩子长大,人生方向发生了变化,而当初遇见他的那个草屋、屋边的那条河流,也在12年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细腻的人文转变的故事是于大雄导演特别感兴趣的题材,他把拍摄这样的片子理解成是传统文化在电影里的表达,是商业、工业的方式没有办法表达的情感。
↘从左至右分别为:磁器主编何智、导演于大雄、电影评论家丁亚平、导演郑大圣
在问到有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年轻的影视从业人员,让他们能够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的时候,于大雄导演表示没有什么确切的方法论,但是作为作者保持真实,感动自己,感动制片人,最终才有可能感动观众。这种行为就已经是在传播传统文化了,不管是在中国拍的还是在日本拍的,只要坚持拍的是中国人的想法及中国人的活法甚至是中国人的组织结构,你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主编大大有话说
??♂?
主持人:何智
↘磁器主编何智
主编大大说,这次的命题是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首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是对立的,不是可以用绝对的好或者坏来评判,不管你认不认同,就是存在于那里。其次,中国文化传统有一个特别核心的东西就是它本身一直在变化,这个东西现在好未必对未来好,或者说这一年好下一年好像又不好了,所以它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只是说在用它的时候我们应该去挖掘它好的部分,在用不到或是错误的时候就及时抛弃它。我们今天宣扬传统文化,其实希望艺术创作者可以把传统文化比作一个巨大无比的池子,我们可以从里面汲取养分,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怎么从里面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个东西的核心在你自己,你应该学习,而不是评判那个东西是好还是坏。很多创作者心态都太过着急,希望一蹴而就,希望立竿见影,甚至觉得自己举起“宣扬传统文化”这杆大旗就可以一往无前,这是相当功利的想法。我们喜欢传统文化,应该目的单纯一点、有担当一点,喜欢就是喜欢,因为喜欢想去体会想去了解,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的是学习和获得的快乐,而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要求更多的获得。还有,大家在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之后,不要再抱怨没有学习的机会和方法,先分析为什么感兴趣,然后再往深里挖,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短片周行动指南
短片周期间除了有各大媒体人、学者、导演们激烈探讨碰撞火花的“趋势论坛”之外,还有不少有意思的活动,包括矩阵传播、成长单元、回顾展映等。我们磁器小分队在活动期间也看到了不少好的作品、好的电影,深感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可期。
?
↘从左至右:磁器主编何智、磁器特派员鹅仔
我问主编大大,为什么现在大家忽然都开始强调传统文化了,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主编说:这是个太大的命题,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我们主观的需要,艺术源于生活,我们中国的艺术创作者和从业者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作品里不自觉地就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我们的作品就是在反映中国人的某个状态;二是,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就这着手里的材料做才最方便最能有结果,你做饭会放着家里的东西不用,跑去邻居家借柴米油盐吗?当然不会!一个电影工作者守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这么大个宝库,外国人不了解,自己还不去发掘,那不是入宝山而空手回的傻子吗?
艺术工作者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大脑,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培养观众审美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从前我们的教育过程和教育体系中,对独特审美和自我思考能力的鼓励是欠缺的,是被主观忽视的,但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为之努力,像HiShorts!短片周的出现,就是电影产业开疆拓土,构建良好生态的一种尝试。让广大群众更了解接受甚至喜爱个体艺术和情绪的表达,是电影市场一个漫长且需要沉淀的过程,我们相信已经在路上的HiShorts!会越做越好。
偷偷说一句:整个短片周期间,磁器小分队全程各种拍各种剪,摄像小哥哥一直在说这是要抢饭碗啊!
* 部分图片由HiShorts!官方提供
* 部分图片由磁器官方拍摄
- FIN -
编辑 | 大鹅
合作联系
Email: ciqi@ciqi.inWechat:CIQI-CHINA
?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
↘我们跟明星人手一个的彩妆品牌发生了一些故事
↘冬至 × 徐正溪 | 今夜过后,白昼渐长
↘今天,“全球星座女王”透露了2020年各星座的运势
? 磁器团队 ?
出品人 | Ivy Qin
总编室 | 何智, Meredith N KING宁谧谧
编辑部 | Jora, 大鹅, Nuan, 平面
摄影部 | Mars-Z-Mars, 张杰, WENBO,
Ray, 禹森, 陈铭, 杨琳
造型部 |Meredith N KING宁谧谧, Xinca
设计部 | Max Zhu, Wang Zuo
妆发部 | Dora
商务部 | Ivy Qin
磁小器 | 吴洁, 菲儿
上海办 | cc
不一样的中国创造专为中国时尚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