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关山月原文)
- 知识
- 2024-10-30
- 4热度
- 0评论
李白的关山月全诗?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
思归多苦颜。
关山月的诗意是什么
关山月的诗意是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鸥鹭忘机还是关山月
鸥鹭忘机和关山月都可以,都是古琴名曲,只是风格有所不同。《关山月》悲壮苍凉,《鸥鹭忘机》自然恬淡。相关的琴曲还有古朴粗犷的《神人畅》、疏放不羁的《酒狂》、清静肃穆的《普庵咒》。
李白的关山月写作背景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李白的关山月
原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关山月作品有哪些特点
陆游《关山月》此诗的特点:
1、此诗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作者紧扣题目着笔,借月亮把不同的人物、场景串联起来,写出同一关山月之下将军、士兵和遗民三种人不同的境遇和心情,使三个画面在时间上保持了完整的统一性,可以说题目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2、此诗非常善于选取最具特征化、最具概括力的细节,构成典型的生活场景,并通过不同生活场景的鲜明对照,来表明诗人的思想倾向与爱憎感情。
3、此诗意境的杳远空阔,声调的激越苍凉,风格的沉郁悲壮,颇能体现陆游爱国诗的艺术风貌。
关山月分别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关山月分别描写了:
1、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
2、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
3、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 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关山月名句
1、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2、南北朝诗人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3、宋代诗人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4、唐代储光羲:一雁过连营,繁霜覆古城。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
5、唐代李咸用:离离天际云,皎皎关山月。羌笛一声来,白尽征人发。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雪压塞尘清,雕落沙场阔。何当胡无人,荷戈朝凤阙。
关山月李白的创作背景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此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关山月的作者是谁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关山月的历史时代背景
陆游的《关山月》,这首诗是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隆兴元年宋军在符离大败之后,十一月,孝宗诏集廷臣,权衡与金国议和的得失,后达成和议。到了孝宗淳熙四年,此时距当年下诏议和已十五年了,南宋朝廷不思恢复,沉浸在苟安的和平里,诗人感伤时事写下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