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复习备考建议

在教材里学,到考试中用
文言文复习的难度不言而喻: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碎,最大的难度还在于即便学生对课文内文言文知识点背的滚瓜烂熟,但遇到新的文言文篇目仍然茫然失措。当前文言文的复习策略主要是让学生背诵记忆,效率比较低,而且学生迁移运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和初中不同的是,许多师生认为文言文“学了不考”,因此忽视教材的重要作用。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先从根本上来把握文言文的特点:表达习惯和语言文化背景。文言文最大的特点是历朝历代的传承和语义的嬗变,许多词语其实早已脱离了其本意,或者新增了许多意义和用法,而且在历代文言文作者那里又有新的用法,因此要全面实记每一个词语的众多意思是不现实的,要快速读懂文言文,则需要先掌握文言文的表达习惯。表达习惯的获得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从小就阅读背诵大量的文言文,形成感性认知,将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内化成自然的语言。二是从有限的但熟知的篇目入手,归纳总结,从理性上把握。这里的有限但熟知的篇目,指初高中所学的文言文。
当然学生实记教材中的文言实词是高三之前就应该完成的工作,才能在此基础上来谈文言文复习备考,因此要先从教材中学,积累相关的文言文知识点,更要积累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并且在考试中识别并灵活加以运用。
文言文的阅读障碍主要在于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转化。文言文的语法特征并不明显,而现代汉语却有非常明显的语法特征。考生备考时,要了解现代汉语的一些简单语法知识,比如语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划分、词性、每一种语法成分可以由哪种词性的词构成等。
1.词义
现代汉语常见词语是多音节词,文言文常见词语是单音节词。显然,音节越多,词意范围更窄,多音节词的语义就更稳定;音节越少,词意范围越广,单音节词的语义更丰富。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点。在备考时,可以先把文言文的词语分为两类: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的现代汉语意义是根据其语境确定的,文言虚词的现代汉语意义是根据其用法决定的,这样就能有效地迁移运用。
高考文言实词的词义,大部分由语境来确定,一小部分难度比较大的直接来自课文,还有很少的部分需要学生通过成语、常用词或者观察其部首、偏旁或者字形结构来推测。比如,2017年全国卷Ⅰ翻译中的“举止必循礼度”,“循”词义和教材《孔雀东南飞》中的内容“奉事循公姥, 进止敢自专”的“循”都是“遵从”的意思; “而曜好臧否人物”,“臧否”词义和教材《出师表》中的内容“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臧否”都是“褒贬”的意思; “事继亲之党”,“事”词义和教材《鸿门宴》中的内容“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事”都是“服侍”的意思。2018年全国卷Ⅰ翻译中的“素无居宅”,“素”词义和教材《鸿门宴》中的内容“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的“素”都是“向来”的意思。
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中出现的一个显著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双音节词和疑似双音节词的内容,在阅读和翻译方面给学生形成困扰。2016年全国卷Ⅰ翻译中“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的“从容”,这是一个双音节词,有一定的翻译难度。考生往往以为翻译就必须要“变”,其实也有不变的内容,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双音节词。又如2017年全国卷Ⅰ中的“人物”“言论”,2018年全国卷Ⅰ中“出征”“居宅”“以为”等。高考文言文中的疑似双音节词其实是两个单音节词。比如2017年全国卷Ⅰ断句中的“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然后”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而在这里是两个关系不大的双音节词,分别是“认为正确”和“然后”的意思。双音节词和疑似双音节词在教材中大量出现,备考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文言虚词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其用法,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其意义。这里的用法主要是语法作用:处于什么语法位置,连接了什么语法成分。比如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偏向用“以”这个虚词来代替常见的虚词“而”。“险以远”,学生较难翻译,这需要先看“以”的用法,连接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二者是并列关系,因此翻译成“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火”是“入”的状语,“以”连接了状语和谓语,因此“以”的作用是表示修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的“以”,又表示因果,翻译为“因为”了。2017年全国卷Ⅰ翻译“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以”组成介词短语做状语,表达“用”的意思。2018年全国卷Ⅰ翻译“诸葛诞以寿春叛”,“寿春”是个地名,是反叛依托的据点,因此“以”翻译为“凭借”;“帝以芝清忠履正”,“以”引出皇帝派官兵给传主鲁芝修建居宅的原因是“清忠履正”。
2.词序
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现代汉语是讲语序,从左到右依次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主干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定语分别修饰主语和宾语,状语修饰谓语。而文言文中却不一样,文言文的词序没有规定,就需要在备考时从课文中积累大量的表达习惯,来形成感性认知。
例如,文言文中最为典型的表达习惯是状语的位置,状语既可以在谓语之前,也可以在谓语之后,在谓语之后如果是名词的话,会造成较大的阅读难度,学生往往会下意识地按照宾语来理解。比如教材《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这一句话就值得学生积累。寄,动词,作谓语,比较容易理解;“蜉蝣”就是状语,文言文中名词是可作状语的,表达谓语的时间、方式、像什么一样等;“于天地”也是状语,放在谓语后面,文言文的状语往往置于谓语之后,这就是需要考生积累的表达习惯。那这一句就可以翻译成“像蜉蝣一样在天地间寄生”。名词作状语放在谓语之后这种表达习惯,需要考生熟知。其实这种表达习惯也延续到现代汉语之中。比如“泡吧”并不是把吧用液体泡起来,而是在吧里泡着;又如“吃食堂”,并不是真的把食堂吃了,而是在食堂吃饭,这是名词作状语放在谓语后面的情况。但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学生会无意识地认为谓语后面一定是宾语,但语义又讲不通。比如“桃花依旧笑春风”,学生会不自觉地翻译成桃花依旧嘲笑着春风,但语义讲不通,其实是桃花依旧一在春风中笑。2018年全国卷Ⅰ第12题B选项对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理解是“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这就利用语序给学生造成阅读困难。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郡于蜀邻,数被侵掠”,郡和蜀地毗邻,多次被侵犯抢夺,学生如果对文言文状语顺序这种表达习惯熟知的话,做题就比较容易。考生还需要进一步从教材中积累状语的表达习惯,比如《鸿门宴》中的“常以身翼蔽沛公”、《荆轲刺秦王》中的“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等。
除此之外,文言文还有许多特殊的语序,比如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在2015年全国卷Ⅰ翻译中考查“金人虽不吾索”,其实是“金人虽不索吾”,这和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类似,其实是“忌不信自”。在备考时要梳理教材中的这些特殊表达习惯,加以练习并灵活运用。
3.省略
在文言文表达习惯中,作者如果认为读者自然能够读懂其中的意思,会省略一些语法成分,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谓语是一定不能省略的,但文言文中可以,文言文写作中可以省略任意成分,只要不影响阅读,这就更加要求学生有强烈的语境意识。
文言文写作者重视语境的会意,常常省略掉体现语境的一些词语,这一点和现代汉语不同。现代汉语要表达假设语境,一定会用“如果”“假如”等词语,但文言文常常省略,这需要在教材中积累。教材《廉颇蔺相如传》廉颇对秦王说,“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这里其实就是表示“如果”,“必”根据语境翻译为“假如”;又“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其实省略了“如果”,因为按照语境理解这里是一种假设。2016年全国卷Ⅰ翻译中“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根据语境,辽使只是不愿意参加,因此曾公亮说的这句话也是“假设”,所以翻译时要根据语境增加“如果”:如果不参加皇帝赐予的宴席,这是对皇帝的命令不尊重。
4.固定短语和句式
固定短语也是一种约定俗成,历代文言文使用者承认其作用并因袭使用。固定短语不能的拆开来一个字一个字翻译,首先要考虑其作用。固定短语其实是一种独特的非连续性多音节词,还是属于虚词性质,首先看作用。我们通过对教材各种固定短语进行分析,发现其表达习惯是用来表达语气的:疑问、反问、感叹、假设、强调、揣测、认定、比较或指代。考生备考要从课文中总结出哪些固定短语表达哪种语气。2015年全国卷Ⅰ翻译中“庶或万一可济”,“庶或”就是固定短语,考生要根据语境来分析其表达作用,这里表达一种推测语气,自然就翻译为“可能”“或许”“也许”等。这并不是课外内容,仍然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翻译依据。教材《出师表》中“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庶”,其实就是表达语气的,这里是“希望”的语气。
2016年全国卷Ⅰ翻译中“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考查了判断句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的句式如出一辙。在备考时要注意积累句式,除了有明显词语表达句式的,还要注意语意判断句、语意被动句等。句实在诸多资料书中皆有详解,不再赘言。
对文言文的理解,潜藏的难点还在于今古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不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要“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指出语文学科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能力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民族文化心理又是“显诸仁,藏诸用”(《周易》)、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日用而不知”(《周易》)的重要内容。童志斌博士论文《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指出,“课改以来,课程标准有意扭转这种局面,文言文课程目标分别从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向度来表述”,这三方面都与传统民族文化心理有重要关系。因此,文言文的备考仍然要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文言文中的文言、文学和文化三方面的理解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并没有捷径可走,从会认到会读,从会读到会悟,从会悟到会译,需要扎扎实实地下苦功夫,把教材吃透,才能有灵活运用文言文的资本和底气。
本书第58-61页。
购买方式:打开淘宝、当当、京东自营,
搜索“解惑新高考语文”,共有近20家商店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