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年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范文最新3篇 我要看长安电影
- 知识
- 1小时前
- 1热度
- 0评论
你或许以为唐诗只是一个符号、一道试题、一个虚无缥缈的历史,然而,对于那个时代,唐诗却是一段人生、一份情谊、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八百字范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篇一: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八百字
说实话,我是被这个题目《长安三万里》所吸引的。为什么叫长安三万里呢?长安三万里有什么含义呢?就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个电影吧!
本电影由高适的老年视角,回忆了李白及唐朝的一些星光夺目的诗人,高适是一个笨拙的人,连说话也说不清楚,不像李白、杜甫、王维,他们都是一些名人,和他们比起来高适更像一个普通人。
高适生于武将世家,父母死后,孤身一人去长安打拼,在途中遇到性情豪放的李白,两人结为朋友,他们做了30年的朋友,后来李白带高适认识了许多朋友如张旭、王昌龄、王维等,后来高适当上了节度使,李白与夫人隐居山林,却被有心之人利用,成了安禄山党,被抓了起来,高适却没有给他求情,因为他只要给李白求情,就会被皇帝怀疑是同党,这对他们两个都不好,于是高适就给郭子仪写信,让他给皇帝求情,最后李白被流放,在途中皇帝天下大赦。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白与高适的十年之约,电影中共有三个十年之约。第一个十年之约是高适的父亲辞世,在去长安打拼路上遇到李白,他们相约黄鹤楼,到了黄鹤楼后,酒后李白诗性大发,打算作诗,可当他看了崔颢的”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自知比不过,便摔笔而去,这时的高适也以深知高家枪法早在长安人心中落魄,便回了故乡。第二个十年高适来到扬州,李白和他去抢一个歌女让她在船上跳舞,并给了她许多钱财。高适觉得李白太荒淫无度,便离开了扬州,也是在这一年,高适不再口吃。第三次十年,高适来长安找李白,碰巧撞到了杜甫,杜甫便带高适来到黄鹤楼,高适环顾四周,终于在二楼上找到了李白,李白滔滔不绝给高适介绍看他的明友:王昌龄、崔宗之,王维等。高适找了一个地方坐下,大口大口地饮酒,看着大肚子的李白,高适心里很不是滋味,从前那个潇洒少年不见了,他发现自己容不进去,便默默离去。
电影中李白与高适的友谊让人羡慕,明明李白与高适的性恪截然不同,为什么能成为朋友呢?可能是因为他们年少时都想成为惊天动地的人物,但人生总是起起伏伏。可能是因为他们彼此的鼓励。高适因李白的鼓励,从口吃到需要别人念着读到成为大诗人。李白因给杨贵妃写诗被误解而骂她,所以让高适和杜甫陪他授箓,最终成道。
影片为什么叫《长安三万里》,制片人在幕后采访中提到:”长安”代表高适、李白等人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希望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之地,希望它不要距离我们三万里。
篇二: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八百字
大唐盛世,民殷国富。正处开元盛世,唐朝国力雄厚,经济也十分发达。高适——安东都护高侃之孙,此时正值年少。高家代代是上阵杀敌的战士,年少的高适也有一颗精忠报国之心,可高家那时已落魄,只剩他一人留在家中。高适不甘平庸,立志要重振高家,报效祖国。于是他决定前往长安。
途中,高适偶遇了同去长安的李白。两人情投意合,便结为好友共同前进。可尽管他们志向高远,却也屡屡受挫。高适与李白,一个不善读书,一个是商人之子,出身平凡的他们,也只得空有一身才华,无处去施展了。
几十年间,李白与高适分分合合。高适脚踏实地,苦练枪法与作诗读书,但仍未得志;而李白凭借自己优美的诗作名扬四海,生活却颠沛流离。高适求学不得,转而投身至军事,成为了哥舒翰幕府的掌书记。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各地节度使死的死,降的降,唐玄宗仓皇逃往马嵬坡,危机重重,官员寥寥无几,不被人关注的高适也担任了淮南节度使,率军讨伐造反的永王李璘,平定了叛乱。而李白却隐居山中,浑然不知外面的事,跟从了永王,一同被囚,直到郭子仪等人将他救出,他才归于山林,追求他美丽的梦境去了。
李白与高适,一个随性洒脱,一个忠诚老实,性格差异很大,却在诸多不同中展现出众多相同。少年时,两人同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也都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但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高适踏实稳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懂得为之付出努力;但他在许多方面又显得过于死板,不懂变通。李白逍遥一生,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但如果没有这么丰富的经历,也许李白只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一代谪仙也许不会出现。谪仙人隐居山林,追求自己的长生之道;高适出任刺史,以另一种方式保家卫国。这样的结局,对他们来说虽然都有遗憾,但也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中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总纠结于成败得失呢?只要带着一颗理想之心,为之奋斗过,就算事与愿违,也不会有遗憾了。
篇三长安三万里观后感八百字
学生时期学了太多李白的诗,准确的说是背了太多,很多意思其实都没学透,只是觉得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仙真的很高产啊,看完《长安三万里》才是真正为他一生的震撼又唏嘘。
商贾之子,年轻气盛,纵马田间抓贼,满腹才学,却因为身份的限制,无法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怀才不遇他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崔颢留下的。《黄鹤楼》,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言明自己的壮志,以后也会写出这样诗句。
他纵马前往扬州,饮酒作诗,纵情歌舞;他北上长安,寻求仕途,一展大才;他落寞饮酒,遁入道门,惆怅万千。
从年轻时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借酒消愁,再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劫后余生,他留下这些波澜壮阔的名句,也留下了充满浪漫和遗憾的一生。
他的才情随着唐朝最后的繁华里流传开来,他的命运也和历史的车轮紧紧缠绕,宿命感三个字真的在李白身上拉满了,但凡他少一点癫狂,亦或是晚一些出现,都无法如此的和唐朝的命运贴合。
很喜欢《长安三万里》的视角,用高适,这个具体的人去看整个盛世的变迁,一个伟大诗一生的跌宕。
高适的谨慎古板,李白的潇洒不羁,高适身背振兴家族的重任,而李白孑然一身为自己而活,高适心怀家国戎马沙场,而李白却少了一些对于时局的洞察,两个人就像对照组一样进行各自的人生,正如他们一生进行了三次摔跤,从青年到壮年再到中年,青春不再,壮志不再,背道而驰却又心心相惜。
世人总是争论高适到底有没有对李白见死不救,动画给了一个很理想化的答案,结尾的时候,高适骑马,与随从聊着当代的名诗,永远绕不过那个名字“李白”,他轻松地念出每一句李白的诗,是为这个曾经的挚友自豪,也为他能够得到大赦而高兴,他不在意李白知不知道自己为救他努力,自此他们也再未能像年轻时候那样摔跤喝酒,但“天涯若比邻”大概也就是这个境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