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艳丽┃感 悟 母 爱

对于母爱,我不想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往往母爱是平凡又普通的,在普普通通的爱中又透露着无私和伟大。常言道:当家方觉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许多年少不懂的道理,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岁月的洗礼、生活的磨砺,慢慢的你就理解了体会了,并且能够懂得了。母亲今年是第二次住院了。看着病床上的母亲脸色苍白,眉头紧蹙,双眼微闭,我心里难受得紧,很心疼疾病缠身的她。我情愿那个被病痛折磨的人是自己,恨不得自己能代她受。
我知道母亲孱弱多病的身体,是为我们曾经清贫的家、为我们姐弟三个经年累月的操劳而积累的。母亲的一生,几乎是在清苦劳碌中度过的。在她还未成家的年纪,外祖父就过世了,留下四个弟妹。长姐如母,是她一手帮着外婆撑起这个家的。即便母亲成家了,也和我的父亲一起操持着帮助我的舅舅们盖了房子,娶了媳妇,各立门户。我的父亲是村头那所小学的一名人民教师,还是民办的,(直到二十多年以后才转了正的)工资低的可怜。因为家里太困难,母亲也有说过让父亲转行,但父亲热爱他的工作,三尺讲台是他的人生梦想舞台,他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母亲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我们家仅靠着母亲种的几亩薄田,养育着姐姐、弟弟和我的吃穿用度和上学费用。
记得小时候,从不见母亲有清闲的时刻。农忙的季节里,每天早上都是看不到她的。天不亮她就悄悄起了床下地干活去了。到了天黑的看不见的时候,我总是在大门前来回地张望着,等她回来做晚饭。那场景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冬闲的日子,母亲也是闲不住的。她要给我们做棉衣棉鞋、纺花、织布。外婆一家的棉衣棉鞋,也要由母亲来操办。农村家庭孩子多,穿衣基本都是老大穿过了老二穿,最后缝缝补补再给小的穿。大概是年纪小,不懂事,我还曾一度的埋怨过母亲,嫌弃她总是让我穿姐姐穿过的旧衣服,说母亲偏心,不疼我,叫嚷着要新的。母亲不说话,别过头去,双肩耸动着。现在想来,真是不懂事,太不应该了,怎么当时就理解不了母亲的不容易啊!偶尔母亲也有坐下来跟我们姐弟几个说说话的时候,我最喜欢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去享受那片刻的温暖。母亲温柔地笑着问:“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啊?”我惯于抢着回答:“我好好上学,考上大学,挣很多很多钱,给你和爹爹买黑肉肉白肉肉。”那个年代的农村穷,八零后的我们一年之中很少吃肉,五六岁的年龄时,最好的事情莫过于吃上一顿肉。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做父母的唯一为儿女的疾病担忧。”这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孝则应是除疾病不可避免之外,其它的事都不应该让父母担忧。不爱学习的我,初中还没读完,就要辍学回家,母亲耐心劝说也无济于事,跟随着南下打工的浪潮去了远方,却不知伤了母亲的心,还让她日日牵挂,时时想念和担心。青春期的叛逆的我,因种种原因还顶撞过母亲,不知体谅母亲一颗爱子的心,而今,我时常懊悔和自责,为曾经的过错和幼稚,为曾经的无知和莽撞。我才是最令她操心又总惹她生气的那一个啊,为此我对母亲常心怀愧疚。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自成家以后才知道生活艰辛的滋味,养了孩子后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知母亲的不易和爱子之心,才更深刻地懂得感恩父母。生活对我来说是千疮百孔的,四年前我的丈夫生病住了院,而且由此踏上了求医问药的艰辛路程,(至今还在靠吃药维持病情)还有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嗷嗷待哺,孩子们要吃穿,要读书,要上学,双方的父母年纪都大了,一个家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各种压力向我袭来的时候,我一度失望崩溃过,但我一直告诫自己要挺住,要坚强,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再苦再难也要负重前行,微笑面对。我不能让母亲看到我的难过,要笑着说“没事的,娘,我一切都好”。我没有条件给她买好吃的好穿的,给她物质上最好的东西来孝敬她,唯一的能做的就是不让她看见我流泪的眼睛,让她继续笑我说:“傻二妮子,整天没心没肺的,啥事都不往心里搁,永远长不大……”我情愿自己永远都是母亲心里那个乐呵呵的小傻二妮子。
这几年也多亏了母亲帮我一起照顾着孩子,母亲放学接了孩子,我下班了再去父母家里接回去。父母亲老了,还没享上我一天的福,却仍然还在为我操劳,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每每想起,心头酸酸的难受,泪水在心里暗暗的流……母亲身体不好,打针输液、住院照看都是父亲多于我。我不想推诿说自己有孩子离不开身,有活干要赚钱养家,就是我这做女儿的不孝,不能在病床前伺候。求上苍发慈悲吧,善待我伟大而平凡的母亲,愿在她有生之年,被岁月温柔以待!
霍艳丽,笔名坐看流年,山东菏泽人,乡下女子,文学爱好者。喜欢读书,喜欢唐诗宋词,空闲之余题首小诗,填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