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读后感(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
- 名著读后感
- 2020-09-21
- 80热度
- 0评论
贝多芬传读后感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我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贝多芬传》。下面我就给大家分享我阅读后的感受。
月光奏鸣曲
从书中我可以学到,贝多芬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本书不仅展示了贝多芬千古一人的音乐才能叙写了与同时代伟人歌德、莫扎特、海顿的交往,还带给我们他不惧艰难、不畏权贵,敢于扼住命运咽喉的伟??大人生。
本书的作者还讲到,贝多芬生于莱茵河畔,童年时父亲严苛的教育风格和青年时爱情的不顺,使他受尽折磨。
在中年时期,贝多芬内心的孤独与辉煌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最精彩的乐章。随后贝多芬的耳聋与经济上的窘迫愈发严重。最终他在1827年春季的维也纳逝世。
我想,贝多芬的一生就像一部伟大的交响曲。刚开始是清新的早晨,阳光之后是狂风大作,雷雨交加,紧接着一切归于平静欢乐还在,而痛苦却忽略不见。
尽管生命当中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和不幸贝多芬没有绝望沉沦,而是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音乐创作上。
在他数量惊人的交响曲与协奏曲当中没有多少悲怆之音,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讴歌是对生命的礼赞,是对生活的热情,是对命运发出振聋发聩的不屈号角。
在今天,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在世界音乐史上仍旧是不可逾越的,而他的音乐以及他从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依旧鼓舞着现代人在逆境中奋力前行。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
能够被罗曼·罗兰称之为英雄的,是一些心灵伟大的人,而他把首席的位置给予了“用痛苦换来的快乐”的贝多芬。
出生于贫困家庭,他凭着天赋与才华,成功踏上追逐音乐之路。或许天妒英才,悲惨毫无忌惮地降临在他身上,“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永远不再退隐。”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衰退,起初他独自守着这个秘密。
后来的这一场演出,在罗曼·罗兰的笔下,仿佛置身于内,看到了那个窘迫,失望而惨痛的贝多芬。“贝多芬要求亲自指挥最后一次的预奏,从第一幕的二部唱起,显而易见他全没听见台上的歌唱。”耳聋终成了他成就音乐梦的巨大阻碍。贝多芬的音乐发自内心,他享受其中,在他自认为演奏很完美中,所有节奏都缓慢了,可这不会配合又或是难以配合的歌者依然自顾自地唱,场面一度混乱,即使是休息后重来。贝多芬终于意识到了,他不安,于是要求停止预奏。他逃离了。
对于从事音乐的人来说,失聪意味着“死亡”,他无法听到自己演奏的乐曲,无法感受到音乐的契合,更难以听见听众的赞叹声。贝多芬一定也是害怕的,也会茫然,但他并没有放弃音乐。逃离的只是这一场演出,他需要时间来进行自我调节,只有对生活抱有美好的信念,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与向往。书中却没有写到他是怎样再站起来进行两年后的指挥,是因为执着?是因为不甘?我想归结到底是他对于音乐的无限热爱与痴狂,就像他所说的,他绝对不会向命运屈服,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痛苦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
两年后他指挥着《第九交响曲》神采飞扬,“脸部和手指都抽搐起来”他看见了全场起立,挥舞着帽子,向他鼓掌……正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贝多芬——一位不幸,贫穷,失聪的音乐才子,他用“心”谱写他的音乐,同时用“心”讲诉他的一生。
我总是特别庆幸,一路走来都没有遇到多么可怕的困境,相比之下,我每天哀怨的事是多么渺小而无意义,既然如此,不应该更加乐观而快乐吗?贝多芬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用尽全力去追逐梦想,有一颗乐观积极的心,用这颗心感受生活,感受生活中所有包括幸福快乐以及你所厌恶的痛苦。不屈于磨难,不惧怕苦涩。毕竟人生的道路崎岖蜿蜒,或许会不小心就跌了跟头,那就再站起来继续走;或许会四处碰壁,那就不断摸索找出路。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身为音乐巨人,他的人生像他的音乐一般,此起彼伏,在他的心中,此处无声胜有声。
【推荐语】一篇优美的读后感,作者通过罗曼·罗兰的笔触认识到作为一名享有盛誉的音乐家背后所付出的辛勤努力,也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的敬佩和赞颂,语言非常流畅,自我感悟也很深刻,是一篇很棒的读书笔记。(宋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