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中国精神”观后感
- 百科
- 2020-09-19
- 417热度
- 0评论
百家讲坛之“中国精神”观后感
年10月1日——8日,作为国庆特别节目,央视《百家讲坛》邀请了八位青年思政课教师讲授伟大中国精神。八位时下非常红的思政课青年教师(有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分别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特区精神》为主题,阐述了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八种精神的内涵及其历史与当代价值。以中央电视台这样高大上的平台、由高校思政课教师杰出代表的八位青年才俊,以其特有的风采、口才和精彩演说,其点击率和影响力那也是杠杠滴。在这里为央视大平台的精彩策划和我们思政领域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的精彩表现而鼓掌。
我自己将微信朋友圈中已经转发的“百家讲坛-中国精神”的视频都浏览地看了一遍,应该认为这是思政同行们在央视平台上给全国人民上的一堂特殊的思政课。我在为他们点赞的同时,谈一点自己观后或听后的感想,希望把这种形式的思政课上的更加感人、更加激励人和更加精彩。只谈直观感受,不针对任何一位主讲人(能够在央视上讲已经证明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是绝对的优秀)。我的感受还是源自于著名歌唱家殷秀梅在青歌赛中的犀利点评,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一段视频。
殷秀梅的点评其实核心内容就是一点:一首歌曲的演唱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歌手的演唱技巧,应当吃透歌词的内容和所代表的意义,将歌者置身于歌词所反映的情景当中去,要带着情感去演唱(当然这是极高的要求,是与歌者的文化背景、领悟能力和个人的阅历有很大的关系)。这一段视频及其点评的内容,对于我们讲好思政课、讲好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有着非常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下面就我听了“中国精神”的演讲之后的感受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自己对于在百家讲坛上的“中国精神”系列演讲的期望是能够给予人们以震撼、能够给予人们以激励、能够给予人们以感动,可是从百家讲坛的演讲视频来看,在听完一个个故事之后,总感觉还欠那么一点点儿,也就是说讲授的内容及表达方式对于人们在感官上(听觉与视觉上)的冲击力还不够,给人们精神上的震撼与激励还不够,还没有达到让人们感动并深受教育的程度(尤其是面向的是全国受众)。
我承认,中国精神的内容不好讲,要求高但效果并不一定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目前从转发的热情和点赞的人群来看,还是以思政课教师群体与朋友圈为主,客观地讲,和百家讲坛过去那种大众化的、普及性的讲座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主要不是讲的人的问题,而是受讲授的内容影响。百家讲坛讲中国精神,虽说也是一种泛意义上的思政课,但是其讲授对象与我们在高校课堂上面对学生进行讲授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要打动社会受众或者要感动社会受众,靠理论化的语言或者老百姓都知道的故事是很难的,一定要通过极具感染力的演讲风格和带着感情色彩的表达语言、特别是与一群有着思想上碰撞点的受众要有交流,以引起他们的思想上的共鸣或者对于过去历史的回顾与怀念才行。
中国精神是一种抽象的结果,但是抽象的背后是由一串串感人的、具象的素材支撑的。怎样通过讲好具体的故事,让听众观众在感动之中去体验和感悟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最能够让人们铭记于心的。如果将抽象的“精神”用平淡的“话语”传递出去的话,讲的故事要打动人就很难。在上述主题内容中,其实每一段抽象的精神的背后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内容与故事,关键是如何让这些内容和故事来感动演讲者、进而感动听者。
比如讲井冈山精神,不能仅仅用陈述的语句描述大家熟知的故事。关于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怎样将井冈山精神阐释清楚,除了理论上的归纳论证之外,需要将自己置身于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置身于无数的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情景中,要带着感情去讲。我还清晰的记得,2008年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培训时,参加体验式的现场教学时,现场教员在讲到革命烈士张子清、伍若兰等事迹的时候竟然激动地泪流满面,让听者感动而难忘;讲授者感情真挚,一下子将大家仿佛带到了那一段艰苦的时空,“两年零四个月的岁月,共有超过48000的英雄牺牲在井冈山,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有几名红军战士的尸骨。有名有姓的仅仅有15744个,三万多名都是无名英雄”。讲授者对于英雄的事迹了然于胸,娓娓道来,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当中有知识分子、青年才俊、富家子弟,本可以过着安逸富庶的生活。但他们却为了信仰信念,来到井冈山抛头颅洒热血,一个一个的烈士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栩栩如生的英烈形象,让听者自我感受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身先士卒、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敢为人先、不计得失、勇于奉献的是共产党人的品质。
井冈山上太阳红
黑鸭子组合 - 红色经典特别版
再比如讲到焦裕禄精神,这是一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精神,被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习近平这样评价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但是,没有生活在焦裕禄那个年代,可能对于焦裕禄精神的理解更多的还停留在理论和书面的层面上,感动不了自己就不会感动别人。当年新华社记者穆青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动人的事迹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随着一份份报纸传遍大江南北,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共产党员形象,鲜活地矗立于天地之间,铭刻在人民心中。三年困难时期,作为新华社副社长,穆青的脑海中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该怎样将蕴含于人民之中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精神,通过新华社的报道,播撒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为了能找到一个突破口,穆青决定到自己熟悉的故乡河南去。这片土地历史上就是一个饱受水旱灾害的地方。他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新闻素材。到河南后,根据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摸到的线索,穆青得知,在豫东兰考县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开展除 三害 斗争活活累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采访中,穆青听着一个个老百姓口中的关于焦裕禄故事,抚摸着焦裕禄留下的三件遗物——一双旧棉鞋、一双破袜子、一把破藤椅,穆青悲恸得不能自持,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穆青一行访问了几十位基层干部和群众,走到哪,群众都满含热泪叙说着焦书记。又亲眼看了焦裕禄带领群众挖的沟渠、封闭的沙丘群后,穆青对冯健和周原说,“焦裕禄就是一代共产党员的典型!我们一定要把他的事迹原原本本写出来,让人们看看咱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怎么舍生忘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正是因为感动了自己,穆青他们的撰写的稿件才会如此的感人。
永远高唱焦裕禄
党中华 - 江山盛装
还有在讲到铁人精神,现在的年轻人对于铁人王进喜那是相当的陌生,更不要说“铁人精神”了。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创业》,主要是以铁人为原型进行创作的。今天我们讲到铁人精神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如果在讲授铁人精神的时候,没有支撑的素材、没有一种工人阶级的感情在其中的话,那是讲不好铁人精神的。
前一阵儿与石油大学一位研究铁人精神的朋友聊天,他很朴素的言谈一下子让我对于铁人的认识和铁人精神的感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铁人王进喜原属于玉门油矿的采油工人,20世纪60年代被抽调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他的口头语“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何初次豪言壮语呢?据朋友介绍,王进喜曾经代表玉门油矿赴北京参加劳模表彰大会,北京街头的一个特殊的景象深深地刺激了他。由于长期缺油,再加上有人趁机卡我们的脖子,北京街头的公共交通车上背着大大的煤气包。
王进喜深受刺激,认为自己在玉门时还感觉油挺多、自己还挺自豪的。但是到了北京才知道连首都都没有油可用。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新中国的石油工人,不能够为国家分忧解愁,打不出石油,感到羞愧。他在北京痛哭了一场,才发下上述的誓言。他不仅即使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领1205钻井队到会战地点——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会战领导小组作出了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王进喜组织1205队职工认真学习"两论"。通过学习,王进喜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余秋里同志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这个故事视频中也讲到了,但是同样的故事,经过我的那位朋友绘声绘色的、带有地方语言忒色的表达,让我产生了很多的联想,效果很好。从根本上来说是作为60年代出生的他,因为过去生活的经历、所受到的教育、社会的阅历、特别是常年下油田的实践经历等等加在一起,使他对于铁人精神的感悟能力更强一些罢了。
铁人王进喜
主播四川传媒1 - 人物专访
上面只是举了三个事例,说明要将抽象的精神讲好讲清并让别人信服,除了要准备好详实的资料之外,首先要对所讲的内容要吃透、深刻理解,绝不是字面上的东西。当然,青年教师纵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体验,没有那个年代的生活经历,感觉是把故事讲完了、任务完成了,就是感觉缺了一个词——“情感”,还是有些“平淡”了。
讲让别人相信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坚信不疑,这也是总书记强调的“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道理;讲让别人感动的事情,自己必须首先被感动,不能打动自己何以能够感动别人?这也是我们思政人讲好思政课当下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
有时候讲真话惹人嫌,但还是忍不住写了、说了。其实,这几位思政同行中的佼佼者已经讲的非常好了,至少我自己讲不到这种水平,我还要向几位同行老师进行学习。今天所谈的感受,希望仅仅是和我们思政同行们的交流,我们大家都应当增强这方面的学习、体验,增强阅历,是真正讲好思政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