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艾青诗选》朗读与赏析)
- 百科
- 2020-09-13
- 190热度
- 0评论
《艾青诗选》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闻一多、郭沫若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产生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牛汉曾这样评价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聂华苓也说:“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艾青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艾青诗选》推荐初三初四学生阅读。
作 者 简 介
艾青(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 ——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作 品 简 介
《艾青诗选》共分8辑。收入作者1932-1978年所写诗和寓言90首(篇)。艾青一生的代表作均收入此诗集中,如早期的《芦笛》《马塞》《大堰河,我的保姆》,抗战时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吹号者》《火把》《向太阳》,新时期的《光的赞歌》《鱼化石》等。大部分诗作均反映出作者的“诗人必须讲真话”“诗只有通过形象思维的方法才能产生持久的魅力”的诗歌创作主张。
诗歌风格
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成熟。
精彩赏析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赏析】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最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赏析】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一个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象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赏析】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上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诗歌一开始,作者就精心选取了三个色彩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为读者勾勒了一幅鲜明、和谐的画面。在以上静态描绘的基础上,又以“草原上流着”,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而用“乳液”来形容烟,将烟的清新、流动等描绘出来,可谓神来之笔。于是,第二节开头,诗人似乎也忍不住,直抒胸臆地赞叹:“啊,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结尾句“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蕴含深刻的哲理,“黎明”象征新生的力量,“灯光”象征衰落的力量,旧事物是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新事物的脚步的。
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赏析】1938年初,诗人从武汉来到了战火日渐逼近的黄河岸边,写下了近十首质朴而凝重的小诗,《手推车》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行,勾勒出一个真实的令人为之心碎的情境。全诗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一个准确而沉重的词语都蕴含着历史的、苦难的真实感,它们如手推车那沉沉的独轮辗压在读者的心灵上。
读 后 感 悟
月28日,钟南山院士接受媒体采访,当谈到武汉疫情,提及安静的夜晚,有市民高声合唱国歌的时候,面对摄像机前亿万中国人凝视的眼眸,他一度哽咽,眼角闪烁着泪光。所有见到这一幕的人,都能感受到钟南山院士对武汉人民真诚而厚重的大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这句经典诗句最能诠释钟南山院士内心的情感,我们从这句诗句也再次感受到艾青的诗歌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艾青一向认为诗的个性不是依靠技巧所形成的,只有饱含着感情的诗才让人感到真切,才能渗进人的心灵,他排斥华丽的矫饰,弃绝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的语调写诗。1933年艾青在狱中写出了他纪念碑式的力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以忏悔、感激和厚重的笔调写出了养育他长大的“大堰河”悲苦、善良的一生,诗歌饱满的内在张力显示了艾青作为一个大诗人的气象,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新的抒情领域和路向。正如作家王家新在《艾青诗歌》序中所评价的那样:艾青的诗,和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苦难、希望和历史记忆连接在一起,和数代读者眼里“常含”的“泪水”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新诗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像艾青那样唤起广大、深沉的共鸣。一个赤子般的诗人倾尽全力、“用嘶哑的喉咙”为这片土地歌唱,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他的哀歌兼赞歌,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人内心中苦难的爱和希望,还将在这片土地上连绵不绝地发出回响。
图源网络,文字原创
《艾青诗选》朗读与赏析
春
艾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年4月
艾青《春》赏析
《春》这首诗作于1937年4月。艾青说:“这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胡风拿去发表在《生活与学习》上。”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这五位年轻的革命者、作家和诗人,在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无情地杀害了。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震撼了全国。
面对这一残酷的严重事件,革命的诗人、文学家们无不满腔怒火、义愤填膺。当时作为一个年轻诗人的艾青,同样也是怒不可遏。而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讴歌五烈士的革命精神,唤起民众呢?
为了反映这一事件,诗人本来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可以直抒胸臆,投枪匕首般地喷泻而出,可以直接具体刻划五烈士英勇就义的场面,也可以写五烈士革命的历程——写一首长诗。而诗人没有这样选择,最终选择了《春》。
这一选择,可谓独具慧眼。因为这不仅一下子抓住了事件的本质,而且也抓住了切入的角度,能够更形象、更凝练地表达主题。诗人写《春》,始终是围绕着“桃花”展开的。“桃花”这一形象,成为这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来看,诗人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
一开始,诗人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春”,点出了“桃花”:“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这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五烈士牺牲是在春天,春天,就有桃花开放。虚写:这“春天”,这“桃花”,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当然,光看这两句,还 看不出这种象征意义,只有随着下面展开的诗句,才能了然。
只读这两句,读者很难猜到诗人往下如何写。读了下面的诗句,就不能不惊叹诗人转折的高明了,而且这种转折极其自然。
“在那些夜间开了”这一句,点出“桃花”开的环境——在夜间,诗人便紧紧抓住这“夜”,展开了刻划:指出那些夜间是“血斑点点的”,是“没有星光的”,是“刮着风的”,“听着寡妇的咽泣”。我们看,诗人由写“桃花”,转入写“桃花”开的环境,不仅自然,诗人的一种意图也随之而出了:诗人没有直接写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没能直接写他们的残忍,只这几句,已把刽子手们的残酷写得入木三分。这几句,构成了一幅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图画!诗人的控诉,诗人的愤怒也油然而生!
接着,诗人把这种残酷,这种控诉和愤怒,很自然地扩展开去,以进一步扩大诗的内涵:“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这里,诗人又巧妙地把笔落在“血”的刻划上,这不仅强调“血”,进一步强调“野兽”的残酷,进一步增强控诉和愤怒的力量,而且为下面的诗句作了铺垫。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这几句诗,把“血迹”和“桃花”、和“春天”又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五烈士流血的深刻意义极含蓄地表达出来,也把诗人对五烈士英勇就义的崇敬写了出来,同时也写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这些烈士的血不会白流,春天一定会到来!尽管还 要经过“悠长的冬日”、“冰雪的季节”、“无限困乏的期待”,但一定会到来!
由“桃花”、“春天”写起,又落在“桃花”、“春”上,整个诗不仅完整,而且博大的内涵也豁然而出了,“桃花”及“春天”的象征意义也使读者领悟了。“桃花”与“血迹”的联系,是诗人构思的关键,也是这首诗成功的关键。
诗写到此,本来可以结束。但诗人并未就此打住,在后面又写了两句:“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整个内涵浓缩而成的,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春天的到来,是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换来的,这一思想,更集中地点了出来。诗人说:“在不自由的岁月里我歌唱自由,我是被压迫的民族我歌唱解放。”《春》这首诗,就是诗人这一信念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