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读书笔记(读《城南旧事》有感)
- 百科
- 2020-09-08
- 107热度
- 0评论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城南旧事》依然属于短篇小说。因为其中每一个小章节所叙述的人物重点不同。不同章节故事所发生的背景相同也有一定的关联,颇有点像现在的漫威电影的宇宙世界。
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最主要区别个人感觉在于情节铺设和人物塑造的精细度和集中度的差别。多个相同人物的不同角度的短篇就是长篇。长篇的叙事线索更长,时间跨度更大,同一人物的层次更多。吕叔湘先生曾经一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的语文能力70%是得之于课外阅读。“新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以上信息都可以充分说明课外阅读不论长篇还是短篇都是对于课内很好地补充。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能被课内篇目所替代,学生阅读的思考和感受需要很大的独立空间。
在导读中,提到《城南旧事》的艺术魅力有五个方面:1独特的儿童视角。2真挚细腻的情感。3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4成长与离别的潜在主题。5京俗画卷和平民韵味。
作品语言流畅是读者流畅阅读的前提。本书作者非常善用儿童懵懂新奇又充满热情的视角来制造情节上的刻意模糊,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学味道。秀珍和妞儿的相认就是在不断清晰的朦胧气氛中最终汇聚。但最后母女被火车撞死的结局又借助童年英子发烧记不清具体情节而刻意模糊。故事中的宋妈的孩子们、秀珍和妞儿、偷儿、父亲去世、兰姨娘和德先叔的离开都具有成长和离别的主题,让人读过之后充满忧伤。
从作者的写作文本来看,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要具备三个要素:丰富的生活、有趣的思索和充沛的情感。这也是目前写作困难的学生多面临的最大困难。需要老师和家长去慢慢引导。
读《城南旧事》有感
沉沉的思乡,淡淡的哀愁,是我阅读《城南旧事》之后所感出的感情基调。
含有无限的温情,亦有大人世界里那悲惨的命运惨剧:
《惠安馆传奇》
被抛弃、被丢掉女儿的疯女人秀贞,
从小被遗弃,被后妈后爹逼着卖唱、仍时不时遭受毒打的妞儿。
可是生活的不易,也从来没有放过谁呀!
你看,历经千难万难准备出逃的妞儿,原来就是秀贞那心心念念被遗失的女儿啊。和亲妈相见、相认的那种欣喜、激动,谁又不盼望呢?何况是根似浮萍、身世飘零的妞儿,不,小桂子呢?
小桂子,多么美的名字:生在那青草要黄了,绿叶快掉了,那不冷不热的秋天。那个时光,桂花是香的。
如果生命没有意外,我想那肯定是一个美丽的遇见;如果生命没有意外,我想那肯定会是一个说走就走的约见:秀珍带着找回的女儿——小桂子,匆匆忙忙的奔赴火车站去寻找他的思康——那可是小桂子的亲爸爸呢?——那个据说回家就卖房卖地回来娶秀贞却再也没有回来的惠安籍北大学子。
带着美好的祝愿和失而复得的女儿,我猜想:此刻秀贞的心里是幸福的、甜美的、充满对前路的憧憬和对明天的美好祝愿:一家三口迎着朝阳、伴着月光、吹着海风,安详和谐的生活着。
但是,世间没有如果,明天,明天也真的会来吗?
谁又说得准呢?
明天和意外,又是谁会先来呢?
结局通过小英子那迷迷糊糊的梦境已经告诉我们了:秀贞、小桂子没有等到明天,也没有找到他们的男人和爸爸,只等到了那轰隆隆的火车、那坚硬冰冷的火车轨道,不知道当火车最后袭来的那一刻,秀贞有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呢?
活着的人依然活着,生活不是还得继续吗?不是吗?
《我们看海去》
在孩子的世界里,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分不出来;当然,好人也是人,坏人也是人,也分不出来。
所以,那个躲在深深的荒草丛中匿赃的厚嘴唇男人并没有在小英的内心世界中被认知为坏人,短短几次的接触,小英子觉得他为了供成绩优异的弟弟上学而不得不去偷东西,当然那不是正确的道路,但未必是坏人。
懵懵懂懂诉说不清。但是,小孩子的世界就是那么单纯。她认为,厚嘴唇的人一定是淳厚之人(因为他听过相面人的话),何况还是为了供弟弟漂洋过海去留学呢?
但是不经意间,她便将一尊小佛像交给了一个便衣警察。当然,她也不知道那是警察 ,以为只是一个摇拨浪鼓的男人,而且她当时也只是觉得捡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应该占为己有,谁拿走都行,反正不应该是她自己。
你看,小孩子的世界,就是如此单纯。
然而,就是她的那尊小佛像暴露了两个人的秘密,导致了蹲在草丛里的那个男人直接被抓,小佛像就是证据,于是在小英子的泪眼朦胧里,她又一个朋友从他的情感世界里,带着伤痕慢慢远去了。
我想看着小偷被绑走的那一刻,她内心该是后悔的吧。
所谓的好人,坏人的界限,应该在小孩子的世界里,仍然是朦胧的吧。
这又是谁的错呢?
或许是那个旧北平时代的灰色小人物的悲哀吧。
人,难道不是时代的产物吗?
《兰姨娘》
兰姨娘,多么漂亮,多么招小英子喜爱呀,也多么招小英子的爸爸的喜爱呀。
但是,六七岁的小英子却最终暗暗地撮合了德先叔和兰姨娘的姻缘。读到此处,我不得不为小英子的聪明机灵所折服,毕竟她才六七岁呀。
德先叔和兰姨娘:一个是新式进步青年,一个是旧式封建家庭出走的小妾。
最后的最后,两个都不是小英子所喜欢的人:一个本身就冷冰冰,吃住在小英子家,却目中无人,不招英子待见;另一个是被原先的家庭当中的太太、先生容不下,出走之后,又企图和英子的妈妈称姐道妹共侍一夫。
我不能说兰姨娘是好是坏,只能说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女性是可悲的,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庸,就像兰姨娘她终于费劲儿地摆脱原先那个大他60岁的男人,却再次把希望寄托在英子的爸爸身上。可是她却自私地选择忘记:这是谁的丈夫,又是谁的父亲呐?
永远忘不了那个画面:英子的妈妈扛着大肚子在闷热的厨房里炒菜时,兰姨娘和英子的爸爸躺在床上打烟泡,透过烟雾缭绕摸手的情景。
诚然,英子妈是不幸的,不必说28岁守寡的凄苦,也不必说做不了英子爸爸的主的酸苦,更不必说为了防英子爸爸的莺莺燕燕的心苦;单是12年来生养七个孩子的辛苦,也是常人忍受不了的。我细算,岂不是平均只有一年半的时间就要有一个孩子出生,除去怀胎十月,外加出了满月,真正修养的时光间隙也只有七个月,那对于一个女人的身体该是多么的具有伤害性啊。
所以,当英子为妈妈抱委屈,略施小计地撮合德先叔和兰姨娘时,我为这个小姑娘点赞。
好在我觉得在《城南旧事》中,兰姨娘的结局就像寒冬里的一轮暖阳,温暖了书中人,也温暖了书外人。
当然,除了英子的爸爸。
但愿兰姨娘在读过《傀儡家庭》,接受德先叔共同出走后,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驴打滚儿》
兰姨娘走了,生活开始美丽的轮转着,但是猝不及防,却狠狠地扇了宋妈两个响亮的耳光。
驴打滚儿,既是老北京的一种吃食,也是指弟弟的奶妈、我家的保姆——宋妈的那个黄牙板儿老公牵来的毛驴。
宋妈,就是盘腿坐在毛驴上,被黄牙板老公牵回了山里的家。
回家,生男孩儿去了。
其实,宋妈是有过男孩儿的,叫小栓子。为了逃离那个没出息,只是赌钱却常常打宋妈的男人。宋妈被迫离开自己的小栓子以及刚刚生下的小丫头,来到我家给弟弟做奶妈。
结果小栓子再去找赌徒爸爸的时候,落在水里,死了。
小丫头,刚出生还没有回家,就被黄牙板儿爸爸卖了,卖给了哈德门大街上赶马车的40多岁的夫妇,找不到了。
小栓子,死了两年了,仍骗宋妈拿钱。
小丫头,出生就送人了,骗宋妈说寄养在别人家,照常找宋妈拿生活费。
四年啊,一沓沓钱,一摞摞衣服,一份份希望……结果,却是一个个致命的打击,于母亲而言。
我想宋妈,一定有撕了黄牙板儿老公的冲动、痛苦。
但是宋妈走了,跟着黄牙板儿,回家了,生儿子去啦。
我无法想象,也无法理解宋妈跟着黄牙板儿那个既不是好丈夫,又不是好父亲的烂人的做法。或许是那个时代女人唯一的宿命吧!
暂且不说如何面对,只说生孩子。
如果生了男孩儿,怎么养活?继续外出挣钱,谁来养活?那个赌徒爸爸会变成一个好爸爸吗?
可是又生了女孩儿会咋办?继续送人吗?
或许会吧,宋妈的那句“要不是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我不要也罢。”仍言犹在耳啊!
宋妈,慈爱的宋妈啊,您还好吗?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之前教过这一课,而且也是奔着这一课的目的,而阅读的《城南旧事》。
爸爸,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我心目中百转千回:之前的严厉、慈爱、教女有方、热心的高大形象,经过妈妈的艰辛和与兰姨娘之间的暧昧之后大打折扣,再到在读本章节之后,更觉父亲是个有血、有肉、立体的人。这也更更凸显父爱的伟大。
小英子的爸爸,家境优越,成绩优异,留学日本。在台湾属名门望族,但无法忍受日本人的统治,携妻带女到北京考取邮政局课长,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又慷慨仗义,又研究说是为了被日本人打死的弟弟气的吐血而死,也有人说是被日本人投毒害死的,谁又说得清呢?
但是,爸爸却深深地影响着小英子,包括生活情趣广泛、坦然面对苦难、坚强勇敢的性格。
那么,谁又能说英子的爸爸是个坏爸爸呢?
后记《童年、冬阳、骆驼队》
“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骆驼走了又来了,冬天去了又来了,英子也不是以前的英子了,旧北京城南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却再也无法鲜活了。
远了,远了,秀贞、妞儿、吴妈、兰姨娘、爸爸,还有草丛里的那个朋友……一切都模糊了,模糊了,远去了……
仿佛一切都又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