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读后感(再读鲁迅《故乡》有感)

故乡读后感
哈哈,终于到了讲闰土哥这篇了。
其实文章一开始我都没有预料到会和闰土哥扯上关系,还以为是写幼时关于老屋的回忆呢,直到提到闰土我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哦,是讲闰土哥的那篇文章呀!
即使上学的时候学过了,但是再次读到成年之后的闰土哥见面那句“老爷”,心里还是有股说不出的难受。少年时候不懂事,但是却纯真而快乐,相互真心相待;可是等长大了懂事了,两人之间却堆砌出来一堵无形的墙璧,再也无法像小时候那样哥弟相称了。
不过虽然可惜,但这种发展却是合乎常理的。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和接触到的时候都是迥然不同的,这些截然不同的境遇造就了每个人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和观念。迅哥和闰土的经历即使放到现在仍然比比皆是。我们小时候那么亲密的朋友们,当分别接受完各自的教育之后再聚首,又能说得上几句话呢?只不过现在我们的隔阂只是观念和思想上的,而迅哥和闰土则是思想和阶级上的——这种隔阂比我们现在要的要深刻的的多多了。
圆规——原豆腐西施——倒真是个让人讨厌的家伙,而且这种人在任何时代也都不缺。挟富济贫的典范,只不过挟的是别人的富,济的是自己的贫。自私自利,强词夺理,迅哥还特意强调她的高颧骨薄嘴唇,让人一下甚至只从外貌上就能感觉到这个人牙尖嘴利、胡搅蛮缠的作风。尤其是最后她从草灰里找出碗来的桥段,她声称是闰土藏进去的,但我感觉,更像是她藏进去好伺机偷走的,结果因为草灰被送给闰土,她无奈只得掏出来,并栽赃给闰土。
虽然长大了之后没有什么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小时候迅哥和闰土那些快乐的时光会永远以幸福记忆的形式存在于这两个人的心中,并且以宏儿和水生现时的玩耍为体现。迅哥希望新的一辈能和他们一样平等而单纯地一同玩耍,更希望他们成长之后仍就能平等地相处,而不必再重复他和闰土长大后的悲哀和隔阂。可惜的是,就像那句歌词唱的:我们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经历。而不一样的经历则造就了不一样的我们,经历决定了我们双方是否能在一个思想的水平线上。不过好歹迅哥的一个愿望应该是已经实现了,就是不管我们如何思想不一致,也不再有人张口喊老爷了。
不过,我觉得月下刺猹的想象画面会作为一种纯洁的童年友谊的象征一直存在下去。

 

再读鲁迅《故乡》有感
最近看到一个段子,说的是在不同年龄段,读鲁迅《故乡》的想法。一起来看下:
小时候读鲁迅的《故乡》,一直以为自己是文中的第一人称“我”。
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我是闰土。
工作后又发现,我只是西瓜地里的一只猹。为了能吃上口饭,连命都要拼上了。
经过社会多年的洗礼后,最终明白我是沙地里的西瓜,什么人渴了都能拿我来解渴。就连刺猬獾、猹这些玩意儿也能上来啃我两口。
以上是段子的主要内容。在小的时候,是学习这篇文章。那时候认为自己就是文章中的“我”,能看透这一切,想着能改变世界。
等到长大的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家里的经济情况,其实不好。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改变,但是像闰土一样,无论怎么做都是很难,并且大部分努力是徒劳无功。
到工作的时候,想想应该好一些了吧。能替家人分担很多,至少养活自己。可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发现自己就是西瓜地里面的那只猹。也是经常为了混口饭吃,加班加点,甚至是牺牲健康去拼命工作。
多年的社会“洗礼”和“摧残”,总算知道了自己弱小与无助。这种状态,就像文章中沙地里面的那些西瓜,谁都能拿来吃掉解渴。就连刺猬、猹等这些小畜生都能上来啃两口。
段子就是段子,由此产生一些感想,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的事情。只不过是看到、接受、忍耐、默默奋斗和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