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电影《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活着》是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描述出一个普通人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中混乱又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和杀戮,以及动荡的生活。他本来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后来身边的人却陆续离开,残忍让他面对着这一切。在一生当中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亲人、金钱,最后唯一留在身边的就只有差点被人宰割的老牛。故事最令人心疼的就是福贵的儿子,因为抽血过多而死亡,这么天真烂漫的孩子,碰上了一个庸医,为了救回县长的老婆,没想到竟然迎来这样的结果,人生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了,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很多无法接受的现实。这本书并不是告诉我们需要如何去活,而是告诉我们活着应有的态度,拿书中主人公的话说,活着,好好活着。既然无法改变活着的事实,但可以改变活着的态度,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无论好与坏,至少在生命的尽头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奋斗过,始终坚持不气馁,不抱怨,坦然面对这一切。就像我们面对这场疫情战一样,不要害怕,我们要相信科学家,不久我们就可以破解这个病情。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电影《活着》观后感
文 | 秘昭旭
翻找着不能联网的电脑,想要偶遇点什么有趣的东西。翻到“电影”文件夹,太多熟悉的名称出现在眼前。点击打开《活着》,用不停的快进,又把这部电影过了一遍。
为什么是“又”呢?很简单,之前看过。看过五遍半。
为什么还有一个“半”呢?因为大概半年前,在出差的火车上,用手机看这部电影的第六遍。然而,看到一半的时候,再也看不下去。
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杂乱无章。不知道是对福贵人生轨迹的同理心,还是对于未来道路的无力感,抑或因为那个貌似无聊的问题,到底为什么活着。总之,那次按暂停键之后,就没有继续播放。直到今天。
现在呢,听着窗外的雨声,混杂着室友的呼噜声,又在码字。
小时候,很喜欢下雨,喜欢看下雨。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前,看着雨由小变大,或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或哗哗的暴雨如注。
看着眼前的雨,或如细丝,或如豆般,从天而降。听着雨滴不断的打在水洼里的声音,感觉不到什么节奏,完全的白噪音,却又有一种自然而惬意的感觉。什么都不用想,什么我不用做,只需看着不停的雨,听着不断的嘀嗒声。
一个个雨滴,汇集成水洼,又汇集为水流(超渗产流?蓄满产流?),越聚越大,直到流出我家,汇入更大的水流之中。如同小溪汇入江河,江河汇入大海,由小而大,奔流向前。
我之前看到的那一个个雨滴呢?它们在哪?
当然,小时候看雨从来没想过这么无聊的问题,那时候的感觉只有轻松,很惬意的轻松,令现在的自己心生羡慕的轻松。
既然没了彼时的轻松,那么,那一个个雨滴呢?它们汇入了水流,水流越聚越大,而雨滴,找不见了。或者说,它们就是那水流。
而在每一个时代中,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那一个个的雨滴?
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不论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在被一个又一个的时代裹挟着,不论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如果想要活着,我们的选择并不是很多。只需要那么一瞬间,“你家的木头”可以立刻变成“反革命”的木头。一张被水洗过的纸,也可以变成一家人安身生活的护身符。一箱子皮影,也可以感受到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跌宕起伏。在时代的洪流向前奔腾的时候,如果想要活着,跟随着它不会是太坏的选择。
在一个又一个的时代切换中,一次又一次的感受着塞翁失马的惊喜与悲伤。今天的一时潇洒,造就了明天的无家可归。却绝不会想到,有一天的自己,会庆幸曾经的一无所有。因为,它让自己活了下来。一幕幕的剧情,就像一个个的玩笑,却从来笑不出来。
身处一个时代,爱它也好,恨它也罢,这就是我们所在的时代。也许,想要尝试改变它,把一个时代,向另一个自己所认为的更好的时代推进。也许,只是想要去适应它,在自己的坚持和妥协之间做着一次次的取舍。
我觉得,都挺好。
或者,换一种说法,一句挺知名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