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读后感(巴金《家》读后感)

家的读后感
作品:《家》
作者:巴金
今天有个理工直男程序猿投稿,说要给一篇《家》读后感。看完以后,我有些收获,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总觉得他用代码思维在看世界
让我们去品一品。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巴金的《家》
《激流三部曲》其实我觉得都挺好看的,巴金的书,其实我看的不多,我一开始看到第一本书是他的一本随笔集叫《读书与做人》。
看读书那一部分的时候,我完全进不了他们的世界,因为大部分的著作,我是没有读过的,或者是我只是听过,完全没有共鸣。到后面看做人那部分开始灌鸡汤了,我开始慢慢感觉到,巴金的文字里面的那种温暖的力量。
也是在这一本书后半部分里面,巴金先生多次的提到了《家春秋》这三部书,尤其是《家》。这次阅读的时候发现了就也重新激起要读这几本书的兴趣,所以我就去看了一下。
首先是他大哥高觉新,觉新我觉得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很可怜,又可恨的角色。
可怜更多的在于他的前半辈子。
他其实处在已经和很多的在川蜀地其他的一些贵族子弟不一样的一个处境。
他所得到的很多的教育,接触到这些资源已经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了。你接触到的这些东西,当然也会给你相应的一些思想的Feedback。
所以啊,这也导致他有很多的理想,有很多的想法。这些想法也造成了和他现实遭遇中的第一次非常大的一个冲突:他想娶的人娶不到,娶到的是自己素未谋面的。
然后可是呢,文中也多次提到它是对生活怀抱“作揖主义,”。一个彻头彻尾,没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是刻画的非常好的。
为什么我会觉得他可怜?因为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认为说,哎呀,他是家里的长子,他爸英年早逝了,他就要肩负起他们这一房人的责任,那所以觉得他挺可怜。
一个人要肩负这些责任,我赞同这一个观点--他是可怜的。
可是他也是可恨的,因为不能说你的背景是怎样,你所遭遇的这些掣肘是怎样,所以你就应该要做出相应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来。
那它的逻辑关系就太简单了吧?那人的主动性在哪?他完全没有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二哥是觉民。我觉得觉民让我很眼前一亮的一点是:其实他是这个家族里面第一个迈出破除这些牢笼的、实现想法的人。
因为他是第一个愿意去违背父辈安排婚约的人。
我觉得从0到1比起从1到10其实是要更难的。
很明显就不是他大哥那样,那至于说他弟弟后来做的那个1到10我觉得可比性是有的,但是大家方向不是太一致,可是他们有共通性,---都是破除了这些封建的牢笼大家庭给他们带来的枷锁。
二哥要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他对故事情节起到了非常大的一个积极作用,那当然,那也是作者的智慧所在了。
三弟是觉慧。我其实一直不是很喜欢这个角色,一开始他跟鸣凤之间那段关系就已经让我很看不起这种人的。
很明显,就作为一个男人而言,他对感情很不认真,很不负责。
思想上他是有先进性的,可我觉得历史上或者生活中思想上有先进性的人太多了。可他们是否去付出于实践?那可能是这一些的一部分。
虽然他是属于付诸实践的那部分人之一,但这是他唯一的优点。
他的优点其实盖不住他在感情上非常鲁莽冲动的这些缺点,很多事都体现出他不严谨的人。
他最后的离开是故事的高潮、也是结局,其实也是算是一种逃离。那这样的逃离在整个故事背景下是必须的。
因为只有离开,你才能继续有很好的生活。
只有离开,才是正确的,才是积极向上的。
因此这也导致了离开变成了一个众心所向的结局。
读完整本书给我的感受很丰富。
首先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态原来是这样的,其实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我们以前读过的很类似,但是在同样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却有着很不一样的社会生态。
因为在川蜀地,思想上的浪潮还没能很深入影响到这些地方,所以当地接触到新思想往往是进度很慢的一个地方。
第二个,其实更多的就是对于人物的这些感觉了。
嗯,其实都很老套。一些思维或者说是一些升华起来的内容,其实就是都是我们以前司空见惯的一些理论,我都能够很好的理解。
在开头我就说过,作为读者,这本小说给我带来的体验感很好,让人读起来就没有那么枯燥。
这种要冲破旧社会的牢笼,要去冲破这些时代的掣肘,大部分那个时代的小说情节都有所体现,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一直在说这个事情。
哪一个积极向上的小人物不都是在终其一生地冲破时代牢笼?
当然在合适的故事背景下,这样的人物都是值得歌颂和学习的,因为他们都会有值得我们去汲取的力量。
可是我们的一生实在太短,我们的目的真的不是要去追求别人眼里的不一般就能取悦自己,而找到最珍贵的自己的价值,已经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也许我读书的境界还不够高,难免总是把作者的许多描述当作是刻意安排的故事情节,其实往往未必如此。
但是作为读者的我,还是十分感谢巴金先生塑造了这么生动的人物角色,能让人在当今这样的时代下,读到这么有力量的故事。
以上。

 

巴金《家》读后感
作者 | 张骏驰
转载请注明来源
巴金在一九三七年曾在他写的一篇《代序》里大胆地说道:“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他做到了。在这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中,他赤裸裸地揭露了那个时代国民的麻木愚昧和社会“吃人本性”真实的一面。
作为主人公之一的觉新,无疑是全书最“华丽”的悲剧。他是处于时代转折点的封建家庭和旧礼教的牺牲品,他是新思想和守旧势力之间抗衡的矛盾产物,他以自己无数次的无奈悔恨委屈求全演绎了自己彻头彻尾令人声泪俱下的悲剧人生,也注定成为旧时代陪葬之一。他欠梅的,欠瑞珏的,欠刚出生就永失母爱的新生儿的,该拿什么偿还?可怜的人啊。新的号角已经吹响,公明的审判即将开始,阳光刺穿阴霾,撕裂开一条口子,他分明地看见了,那些腐朽不堪处处散发糜烂气息的旧事物迅疾化成一股汹涌的激流席卷而来,他退缩了屈服了,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接受了。如果当初他勇敢些争取和梅的幸福或许一切都会迥乎不同。
觉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纵览全书,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最后的不同境遇,正是由他们不同的个性决定的。
鸣凤的抽泣,梅的落泪,瑞珏的恸喊,尽湮没于千百年来的忠孝礼义。她们的眼前“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上面躺满了年轻女子的尸体”,“这条路是几千年前就修好了的,地上浸饱了那些女子的血泪,她们被人拿镣铐锁住,赶上这条路来,让她们跪在那里,用她们的血泪灌溉土地,让野兽们撕裂、吞食她们的身体。”这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但是终于出现了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寄托了我们的希望,带给我们一点新鲜空气,尤其是在自己房间门口义正词严义愤填膺地痛批要来他房间捉鬼闹事的陈姨太克明一群人,令人眼前一亮并为之热血沸腾。那个时代正是需要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更何况还是一只风雨飘摇中自位难保的纸老虎。觉慧,他终于冲破了黑暗,踏上了光明,他在身先士卒地宣告“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取过来。”
如今再通过此书穿越那腥风血雨的年代,不由地为觉慧倩如存仁喝彩,他们奏响了旧制度的葬歌,奏起了那一整代进步青年所梦想着的新社会的催生曲,他们向旧礼教灭绝人性的罪恶,令人齿寒的污秽发起了强有力的控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他们是勇敢的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