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 百科
- 2020-07-21
- 530热度
- 0评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书笔记
本次发布的内容是第15组的同学阅读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所写的读书笔记,主要涉及对文本的本质、英国文学的发展、结构主义、现象学等相关论述的理解,其中,马婷婷、乔妍二位同学的读书笔记较好。
文学是纯粹的
马婷婷
摘抄
原文摘自特雷·伊格尔顿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文学不是一种认识现实的方法而是一个集体的乌托邦梦想,这一梦想贯穿于历史,是那些人类基本欲望的表现。这些欲望创造了文明本身,但是在文明那里欲望却从未获得充分的满足。(P102)
(2)任何系统的个别单位之间具有的意义仅仅是由于他们的相互关系。(P104)
分析
我认为文学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事物,我们在分析文学时、谈文学时、评价文学时,必须排除文学史之外的历史。试想一下,如果一切的文学作品都被阅读它们的社会所改写,即便是无意识地改写,那么这些被改写作品就会被流传下去,这样的文学作品还能再现当时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吗?在印刷术还未成熟之前,文学作品在传播地(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改写,用抄写的形式来传播文学作品,很容易出现字句上面错误,或者说一些传播者为了让这本书符合当时“正确”价值观,把一部文学作品的一些内容进行了改编。因此才出现了现在学术界对一部文学作品的多种争论。任何一位学者都希望得到一本最真实的史料,为自己的理论提供相关的证据。中国有着上千年地(的)历史,流传下来了较多的文学作品。有相当多的文学作品有争议,流传下来了不同的版本。《红楼梦》就是典型例子之一。据一粟《红楼梦书录》著录所及计,达一百二十余种,其中,刻印本近七十种。在这里,我想说文学不是统治阶级统治社会的工具,它们是人们心灵的港湾,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作者不仅仅把自己的理想社会寄托在文学作品当中,同时他把人类的集体意识加入了作品当中。这就是文学体现“原型”或具有普遍意义形象的原因。
如何理解“这些欲望创造了文明本身,但是在文明那里欲望却从未获得充分的满足”。我认为欲望就是人们集体的乌托邦梦想,人们努力发展现代文明,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但是在现实的文明社会中始终得不到足够的满足,由此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如何理解“任何系统的个别单位之间具有的意义仅仅是由于他们的相互关系”。这句话是结构主义的观点,它强调的是一个系统的意义不取决于外部,而是依赖于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本身不具有实际性的意义,他们的意义仅仅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构主义者就用他的一套理论去程式化地分析一个小故事或者一部文学作品。
本次我提出的问题是:结构主义的收获是什么?首先,结构主义揭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其次,当我们把文学作品认为是一个“结构”时,我们就可以把文学像其他科学对象一样被分类和归纳。最后,结构主义方法从根本上怀疑文学有作为一种独特话语形式的权利。
英国文学如何走上正确的道路
乔妍
摘抄
原文摘自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文学的重要性不仅在其自身,而且在于它包含了创造性的能量。这些能量在现代“商品”社会中处处需要保护自己。(P36)
(2)与“大众社会”中极其刺眼的语言和传统文化之贬值相对,人们在文学中,而且也许仅仅在文学中,才能生动鲜明地感受到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一个社会的语言的性质最能说明这一社会的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性质:一个已经停止,重视文学的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他致命地拒绝了曾经创造和维持人类文明中最佳成分的那些冲动。(P36)
(3)细察》不仅是一分(份)杂志,而且是一场道德和文化改革运动的中心:他的拥护者将走入院校和大学去开展战役,通过文学研究来培养一种丰富的、复杂的、成熟的、有辨别力的、道德上的反应(这些都是《细察》的关键词),这种反应将有助于个人在一个充满廉价小说、异化劳动、滥调广告和庸俗大众传播媒介的商品社会中幸存。(P37-P38)
(4)教育终究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而非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法。(P38)
(5)损失是极其内向的孤立主义:《细察》成为处于守势的少数杰出人物集团;他们,像浪漫主义者一样,将自己视为“中心”其实却处于边缘,相信自己代表“真正的”剑桥而真正的剑桥却在忙于否认他们的学术地位,感觉自己是文明的前锋却怀旧地赞美17世纪受剥削的农业劳动者的有机整体性。(P41)
(6)有机社会仅仅是用以谴责下奶工业资本主义商品化生活的有用神话。(P41)
(7)商业社会的语言抽象而贫血:他已与活生生的感官经验之根失去接触。(P41)
(8)当文字接近事物状态,从而不再成其为文字时,它们才最为健康。除非语言遍布实际经验的物质纹理。胀满真实生活的浓稠汁液,不然它就是异化和堕落的。(P42)
(9)语言与感官经验直接接触,理智“处于感官的尖端”,有思想就像闻玫瑰一样实在。(P43)
(10)换言之,传统永远不会打盹:他总已经神秘地预见到那些尚未创作出来的重要作品;而且,尽管这些作品一旦创作出来就会引起对于传统本身的重新评价,它们最终还是会被传统的胃轻而易举地吸收。(P44)
分析:
作品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英国文学的重要性,以及英国文学自身有哪些重要的发展。作者说到,英国文学是所有学科的中心,可以看出,在当时的英国,英国文学已经得了重视,成为一名英国文学研究者是人们崇尚的事情。文学无时不在反映着社会,文学是人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传达出人们的精神,作者也在文章中提到英国文学就是一种社会形态。利维斯也看到英国文学的重要作用,强调作品是否能“促进生活”。作者认为,英国文学能够对改变当时产生萎靡文化的商品社会起到重大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大众文化。文学通过改变个体的人,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以致于改变集体,改变社会,文学的力量渺小又伟大,但也不是任何作品都可以做到这样,我们需要学会区分对我们有利的作品。
本章我提出的问题是:英国文学是如何走上正确的道路的?从作品的这一部分中,我得到了两点关键性的答案。首先,英国文学需要社会生活的滋养。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文学更是如此。就如在作品第42页中写出来的那样,“除非语言遍布实际经验的物质纹理。胀满真实生活的浓稠汁液,不然它就是异化和堕落的。”虽然这里说的文字、语言,但是文学作品依托于文字语言。文学作品同样需要感官经验的支撑,才能与这个社会接轨,对社会做出有利的影响。其次,英国文学重视传统。如作品中第44页,“传统永远不会打盹”。其实这一思想主要来源于T·S·艾略特。在当时的英国,思想空前解放,浪漫主义兴起,这一新事物对传统发出了挑战。但传统并非是旧事物,它不需要被替代。传统能够预见新事物,新事物也来源于传统,同时新事物也对传统产生影响。没有忽略传统的作用,没有一味地“推陈出新”,我想这是这些事(是)英国文学能够走上正确道路的两点关键原因。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刘骏鹏
摘抄
原文摘自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受到客观系统的约束。佛莱认为这是可能的,因为文学本身形成了这样一个系统。事实上,文学系统并非仅仅是散布于整个历史中的各种作品的随意聚集;如果详加考察,你就会发现,它依据某些客观规律活动;批评本身则可以通过系统阐述这些规律而获得系统性。这些规律是各种模式、原型、神话和文类,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依据这些规律结构起来的。”(P101)
(2)“除价值判断,因为它们只是主观的喧声。当我们分析文学时,我们在谈文学;当我们评价文学时,我们却是在谈自己。这个关系也必须排除文学史以外的任何历史:文学作品是由其他文学作品。”(P101)
(3)“结构主义的分析将试图分离出使这些符号得以结合成为意义的一组潜在规则。它几乎完全忽视符号实际所‘说’的东西,却集中于符号内在的相互关系。”(P107)
分析
在本章的开头,佛莱提出“评价文学就是谈自己,必须排除文学史以外的历史”,这个论述令我不能认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无论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多么复杂多样,甚至显得与现实脱离,我们也永远都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其历史的根源。只谈自己就属于明显的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范畴,这是我们所不提倡的。
此外,文中还提到结构主义忽视符号表达的具体内容,把集中点放在了符号间的联系上。这明显忽视了语言呈现在文学创作上的重要性,文学作品内容的深度和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以艺术化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作家通过这个过程表达“内在世界”。结构主义把文学看作“独立的文字结构”,把文学作品简单看作文字结构,我们不可否认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忽略其中的社会性因素,甚至把作品具体内容搁置一边去研究文字的结构和联系。
本章我提出的问题是,文中讲到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决定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我对此并不赞同,文中既然指出语言不能被我们随心所欲地利用,那么我便对此感到疑惑,这难道不是把语言的运用凌驾于作品意义之上了吗?文学的确是语言的艺术,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了文学的价值与功能,对作品的评价和创作一定要采用科学客观的态度从而避免陷入唯心主义的范畴。
文艺理论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
陈博
摘抄
原文摘自特雷?伊格尔顿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1)这一哲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坚持理论知识始终来自实际的社会利害关系。(P73)
(2)海德格尔与形式主义者都相信艺术就是这种生疏化:当梵高向我们展示一双农民的鞋时,他使它们显得生疏,从而让它们那非常真实的鞋性闪现出来。(P73)
(3)我们在艺术面前的态度必须具有某种奴性,就是海德格尔提倡德国人民在元首面前应有的那种奴性。看来,资产阶级工业社会的专横理性的唯一代替品就是奴颜婢膝的自我克制。
(4)一部文学作品对于不同时代的不同人们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但他主张,较为合适的说法是,这是对于作品的“会解”问题而非作品的“本义”问题。我也许能以某种方式演出《麦克白斯》,从而使之与核战争相关,但这一事实并不改变下述事实,即从莎士比亚自己的观点来看,这并不是《麦克白斯》 “意调”的东西。会解在历史中变化,本义却经久不变;作者创造本义,读者则决定会解。
(5)对于接受理论来说,阅读过程始终是动态过程,一个通过时间开展的复杂运动。(P92)
分析
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文艺理论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
海德格尔的可知客体的范型是工具。我们并不是冥想式,或沉思地认识世界,我们需要将世界形成系统,以系统为工具认知世界。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和阶级立场就会产生不同的文艺理论,不同的文艺理论对应着不同的系统。当我们运用不同的系统工具来认识世界时,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文中提到:“一部文学作品对于不同时代的不同人们可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这也印证了我们的观点,即使作者的“本义”固定不变,读者用不同的“工具”看待作品,也会获得不同的“会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价值、个人主义常常是价值判断的核心,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通常以集体、共产为重。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的思想通过各种文艺著作影响人们。西方人受到这种系统理论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自然而然以它为认识、衡量世界的尺度。当文艺理论带有革命意味,便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
本次我提出的问题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自然科学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那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哪个更加重要呢?高中时我们曾学过:哲学是方法论,它指导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虽然历史上人类每一次的巨大飞跃都是基于科技的重要成果,但我们如果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社会科学的推动力。
当哲学进步时,人类的方法论也在进步,我们的“工具”就会更加高级,运用这些高级的工具,人类就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当中国推翻封建制度后,各种新思潮涌进,整个社会的思想焕然一新,社会有了活力,自然科学就有了发展的空间。
当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进步。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生产力快速提高,孕育了资产阶级,诞生了资本主义思想。
我认为,在两者的区别中,自然科学的“工具”意味更浓。因为无论学习或者使用者的阶级立场如何,科技都可以被运用。我们也可以通过体悟这一特征,明白资本主义思想有些优势是可以借鉴的,从而不断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
总之,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缺一不可,二者相辅相成,我们应该共同把握。
文学与政治密不可分
闫晓晨
摘抄
原文摘自伊格尔顿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注意,末尾不是点号,而是句号。)
(1)工人作家的运动几乎不为学术界所知,而且也未真正受到国家文化机构的鼓励;但是工人创作运动标志着与占统治地位的文学生产关系的重要决裂。(P236)
(2)我们知道狮子强于驯狮者,驯狮者也知道这一点,问题在于,狮子并不知道这一点。(P237)
(3)文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文学展示生活的全部丰富多样性,文学拒绝对于活生生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的枯燥的概念探究。(P215)
(4)文学理论一直与政治信念和意识形态价值标准密不可分。(P214)
(5)伊格尔顿在结论:政治批评一章中详细阐述了他对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问题的看法。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与政治向来是混乱不清的,文学理论与意识形态形成了一种共谋的关系。在逃离现代意识形态的举动中,文学理论也经常暴露出它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同谋关系。(P215)
即使是强调审美自足性的文学批评,在伊格尔顿看来算作是“去政治化的政治”。文学与政治总是处于一种不清不楚的关系之中。
分析
伊格尔顿在结论这部分中,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行动与政治行动发生着密切关系。以我国古代为例阐述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伟大的诗人李白,具有进步的理想,宏伟的抱负。但他生活在唐代统治阶级开始走向腐化,社会各种矛盾逐渐显露的时代,理想无法实现。他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结合,再现客观现实。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在天宝年间,他已经密切注意社会的种种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专横骄奢、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前所未有的文学全面繁荣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固然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革的结果,但更为根本的还是决定于文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
本次我提出的问题是:文化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在当今时代又有哪些体现呢?文化与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发展和谐文化是政治决策的,也是和谐政治发展的需要。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些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特色,建设和谐社会也体现了政治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
文学的新批评
崔璐娴
摘抄
原文摘自特雷?伊格尔顿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伍晓明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
(1)“实用批评”这个词值得稍加深入的思考。实用批评意味着一种方法,它摒弃辞藻华丽的纯文学空话,完全不惮于分解作品;但是它也假定,只要将注意集中于脱离其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诗或散文作品,你就可以判断文学的“伟大性”和“中心性”。( P48)
(2)新批评家勇敢的打破了伟人文学论;他们坚持,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即使可以被发现,也与解释他或她的作品毫不相干。同样特定读者的感情反应也不应与诗的意义混为一谈;诗意味着它所意味的东西,并不在乎诗人的意图或者读者由之获得的主观感情。(P54)
(3)文学不是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而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诗必须被救离历史的残骸,并且吊升到高于历史的崇高空间之内。(P54)
(4)典型的新批评诗歌阐释是对一首诗的各种“张力”、“自相矛盾”和“感情矛盾”进行极为严格的调查,从而证明这首诗的坚固结构是怎样将其消融并溶为一体的。(P55)
(5)“利维斯的名字与“实用批评”和“仔细阅读”紧密相联;他所发表的一些著作堪入本世纪最明敏的、具有开创性的英国文学批评之列”。“新批评”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组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P48)
分析
新批评家将作者写作的意图与作品的解释相分割,这就与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点相违背,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主观上的一种思想转化。文学创作的本身就是一个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过程,其中涉及诸多心理要素。例如,艺术直觉是瞬间对客体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意蕴的感知,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到作者的意图以及思想必然与解释这个作品相关联。
本次我提出的问题是:“文学不是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而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如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读这句话?
从历史唯物主义上看,文学和其他艺术一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世界在人类观念领域的反映。其次,文学的认识性区别哲学、自然科学以逻辑、概念、推理或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式反映、认识社会生活,而是以创造艺术形象来反映和认识社会生活。文学中蕴含着人类的一些看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带来的是思考而不是问题,是对社会生活的进一步认知。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会反作用于社会本身,并影响其发展。
初探现象学
高雪
摘抄
原文摘自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伍晓明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①1918年,欧洲毁于一场空前的恶战,躺在了废墟之中。紧接着这场巨大的灾难,一股社会革命浪潮席卷了欧洲大陆。(P61)
②胡塞尔主张,尽管我们无法确信事物的独立存在,我们却可以肯定他们如何直接显现于我们的意识,无论我们正在经验的实际事物是否幻觉。(P62)
③于是为了建立确定性,首先我们必须忽略超出我们直接经验的一切,或将其“放入括号”;我们必须把外在世界仅仅还原为我们的意识的内容。(P62)
④纯粹现象是普遍本质组成的一个系统,因为现象学在想象中变化每一对象,直到他发现什么是这个对象的不变成分。(P62-63)
⑤思想行为与思想对象是内在相连的,相互依存的。我的意识并非只是世界的消极记录,他积极的构造成“意欲”世界。(P63)
⑥胡塞尔试图阐明一种新的哲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把绝对的确定性给予一个分崩离析的文明。(P61)
分析
在这一部分,可以看到胡塞尔现象学的几个基本内容:一、构造“意欲”世界;二、“现象学还原”;三、“类型的抽象”。
①作者在第二部分先介绍了胡塞尔的现象学的产生背景:世界第一次大战以及社会主义运动,这两者带来了社会剧变。而现象学本身属于“哲学思潮,所以我在阅读中更多体会到了上述三点的哲学特征。
首先,胡塞尔的现象学体现出极其浓重的唯心主义思想。②否定事物的独立存在;③仅仅依靠直接经验,将客观世界还原为意识的内容。但这样一来,就成功地建立了确定性,可以达到⑥的目的。并且⑤承认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尤为积极的意义。④则是把握本质,讨论了在变化中把握不变。
本次我提出的问题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有何好处?
抓住了直接经验肯定的部分,关注了个人意识“先验性”的主体作用,回到具体,具有了确定性,揭示意识自身的结构和现象本身,与一直以来过分关注概念的哲学不同,有了具体性。
现象学与哲学的异处
郭伊凡
摘抄
原文摘自特雷?伊格尔顿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伍晓明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1)胡塞尔主张,尽管我们无法确认事物独立的存在,我们却可以肯定它们如何直接显现于我们的意识,无论我们正在经验的实际事物是否幻觉,对象可以不被视为物自身而被视为意识所假定或意欲的东西(P62)
(2)哲学一直过分关注概念而过分忽视实在的事实材料,因而它一直是在最脆弱的基础上建筑它那头重脚轻的知识体系。现象学由于抓住我们可以经验肯定的东西,则可以提供真正可靠的知识得以建立的基础(P63)
(3)在现象学批评中,文学作品中的实际历史关联,它的作者,创作条件和读者都被置之不顾,现象学批评的目标在于对本文进行全然“内在”的解读(P66)
(4)为了掌握这些先验结构,为了渗入作者意识的内部,现象学批评力图达到完全的客观中立,它必须清除自己的偏见,全情的投入作品中的“世界”。
分析
现象学与哲学有很大的不同。哲学所提出的观点以及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一整个世界或者人生的历程上形成的,范围广大而不精确。对于普通人民而言,哲学与实际的发生和存在难以产生联系,大多只是空泛而难以感知的哲学。而现象学则不同,它主张把握一个事物的本质,而这个本质是要依靠人类自身的意识去赋予其含义,需要经验作为支撑,对于人们而言它是真实有感的。它将一个事物外在的重重定义和它被赋予的各种意义和理论全部抛开,只去认识它最本质,最初始的特征,而大部分人的经验也往往能覆盖至此,所以现象学更能贴近群众真实的经历。即使是认识一个相同的事物,由于两者的理论体系和最终目的的不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现象学也是哲学的一种,只不过与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有不同之处。另外,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其根本任务就在于追问世界的本质、本源,现象学也是如此。不同的地方在于,现象学与作为形而上学的传统哲学的方法不一样。)
本次我提出的问题是:现象学对于阅读文学作品是否有影响?我认为是有的。在现象学批评中,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条件,创作背景,作者的情况都是被忽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单纯的体验感受这部作品中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行全然‘内在’的解读”。同时,我们还要抛弃偏见甚至一切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进行价值判断的事物,我们需要的是公正的发现书中呈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