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读书笔记(《西游记》阅读成果展系列)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
年4月22日 星期日 苏州/晴天
读书笔记之《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本家喻户晓的书,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是看着86版的电视连续剧长大的,在人们的印象中,也就是把它当作一部儿童剧去看的,对于原著却是一直都没有完整地阅读过,几个月前,我从Kindle上看到了我保存了很久的一个四大名著的合订本,我决定把西游记拿过来读一遍。
一、故事梗概:
基本上分几条主线:
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来历,电视剧上都比较清晰。简述,孙悟空是东胜神州傲来国的一个石猴,因大闹天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猪八戒原来是天河水神,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军,因在蟠桃会上酗酒调戏嫦娥,被贬下界投胎成猪,在福陵山云栈洞为妖,以吃人为生。沙僧原上天上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界在流沙河为妖,吃人为生。白龙马是西洋大海广晋龙王之子,因违父命,被告不孝被贬。
唐僧的来历,在电视剧上并不是说得很清晰,唐僧前世原是如来佛的二徒弟金蝉子,因轻慢佛教被贬,转生到东土唐朝,成为陈光蕊与宰相之女殷温娇所生之子,因陈光蕊在赴任途中被害,殷小姐生下儿子之后,便放入江中,其漂流到了金山寺,被和尚所收养,取名陈江流,自小习佛,成为一代高僧。
为什么要有取经这件事情?
最主要的原因是如来要度化他的二徒弟金蝉子,当然也就是转世的唐僧,顺便再解救孙悟空等4人。
另一条线,是加入了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泾河龙王因算命先生袁守诚打赌,触犯天条被斩,唐太宗因为失误没有能按承诺救得向他求情的泾河龙王,遂下地府了断,在地府中受到了其死去的兄弟以及无数孤魂野鬼的索命,为了脱身返阳,他在阴间借了喜斋僧布施的河南人相良的一库金银给众鬼,并承诺返阳间做水陆大会为众鬼超度,这样才得以返阳。回到阳间之后,唐太宗要还钱给相良夫妻,相良不肯收,于是唐太宗叫人用这笔钱建了相国寺。唐太宗又招高僧做水陆发会为众鬼超度,于是唐僧被选中了。观音菩萨又来选人去西方取经,超度众生,于是唐僧自然而然地被作为唯一候选人而选中,于是取经的故事开始了,直到5个人(含白龙马)克服艰难险阻,皆顺利到达西天,成正果,分别成为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八部天龙马。
二、原著与电视剧及人们印象中的差别:
宗教信息的紊乱:西游记里面把儒释道三教都揉在了一起,特别是道教和佛教中的人物,全部搅和在一起,比如道教中的玉帝、太上老君,佛教中的如来,原本他们是没有机会在同一个时空场景中出现的,在西游记中却都被揉在了一起,特别是看上去玉帝好像地位比如来要高,因此据说佛教界的人都不愿意看西游记。
唐僧并不是一个坚定的领导者和取经人:在现代的管理学书籍中,唐僧经常都被比喻成立场坚定、目标明确、善于团结队伍的优秀领导者形象。但是,我认为依原著中的描写来看,唐僧并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也不具备领导者的一些最基本的素质。
第一、既没有勇气,也没有计谋。每次遇到困难时都是哭哭啼啼,第十五回中,唐僧见马被小白龙吃了,就泪如雨下道:“可怜啊!这千山万水,怎生走得?……”立即被孙悟骂为“脓包”,然后他既想让孙悟空去帮他找马,又怕孙悟空离不开之后他被妖怪算计。 又被孙悟空骂作“忒不济!” 。第74回,唐僧说:“徒弟,似此艰难,怎生拜佛?”行者道:“莫哭,莫哭,一哭便脓包了”。
每次看到一座山时,最先有畏难情绪,想要退缩的都是唐僧,每次也都是孙悟空鼓励大家前进,不要害怕。每次遇到点意外的时候,对唐僧的反应的描写总是说他吓得“魂飞魄散”、“三尸神散”、“七窍生烟”、“眼不定睛、口不能言”。总之,如果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领导,每次遇到困难或突发事情时,自己就先崩溃了,乱了阵脚,说是能把团队带好,能够做出好绩效,我是不会相信的。所以,那些管理学的书籍中都那个骗子们杜撰出来忽悠人的。
第二、意志也不坚定,实际他也觉得自己是被唐太宗所逼,从而走上取经之路的,在书中多处流露出这样的情绪,想要退缩时最大的心理障碍并不是梦想和众生,而是觉得“愧对唐王”。到了第80回,其实西天已经不远了,唐僧忽闻啼鸟之声,又起思乡之心,发表了一通感慨,反而是几个徒弟在劝他,孙悟空这个时候说:“师父,你常以思乡为念,全不似个出家人。放心且走,莫要多忧。古人云,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三藏又说:“徒弟,虽然说得有理,但是不知西天还在哪里哩” 沙僧也说:“……只把工夫捱他,终须有个到之之日”。
第三、没有做到公平、公正。书中多处描写出来孙悟空对于唐僧偏袒猪八戒的不满,作为一个领导者,对于团队的管理,最基本的是要做到公平公正。
第四、也不擅于听取下属意见,固执己见、忠奸不分,三打白骨精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所以,从这些细节中去看,我觉得唐僧决不是现代商业社会中优秀领导者的形象。
第五、佛教的最基本的戒律也没有遵守得很到位。所谓“出家人不打诳语”,但是唐僧在西游记里面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多少说谎骗人,比如他骗女儿国国王说他同意和她结婚,待拿到通关文谍之后就翻脸不认人了。他还骗无底洞的老鼠精吃了孙悟空变的一个果子,让孙悟空进入到她的肚子中使坏。甚至对色戒,我觉得他都不一定遵守到位了,女儿国太师向唐僧求亲时,唐僧也只是“低头不语”,说不定心里面也盘算过投入产出比。
孙悟空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猴子:在电视剧中,孙悟空的性格还是被简单化和脸谱化了,更倾向于兽性,而原著中,更觉得他是一个人,他有人的一切喜怒哀乐,并且有情绪,说话风趣,更可爱。特别是哭,在电视剧中几乎没有见到过孙悟空哭过,但是在原著中却多次描写孙悟空的各种类型的哭。原著中对孙悟空的描写更鲜活、更立体。另外,从取经的意志上来讲,如上面举的例子,我觉得孙悟空的意志更坚强,并且他作为一个有超能力的执行者,在有猪八戒这样的猪队友,有唐僧这样的糊涂领导的环境中,大家不仅不支持他的工作,还经常拆台、捣乱、倾轧、背后捅刀,要是一般人,早受不了了。他依然能够排除困难,做好自己的工作,只向着愿景目标而努力,最终带领大家达成目标。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他是个更优秀的人。
挑担子的并不是沙僧,而是猪八戒:“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这首歌也是妇孺皆知,人们印象中就是如电视剧中描述的那样,任劳任怨的沙僧挑着担子,好吃懒做的猪八戒牵着马。而实际上,挑担子的是猪八戒,这在书中有多处的明确,在最后一回,如来给他们受职,在评价猪八戒时,也说“……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
暗中确有保护神。在看西游记电视剧时,我们总有这种感觉,不论遇到什么样险恶的情况,唐僧总能逢凶化吉,我们总认为完全是他运气好,或者是徒弟们来得及时。实际上,在原著上有描述,观音菩萨有派人暗中保护唐僧的。也是在第十五回,这些保护神第一次现身,并向唐僧和孙悟空说:“孙大圣莫恼,唐御弟休哭。我等是观音菩萨差来的一路神祇,特来暗中保取经者。……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他们一直把唐僧师徒护送到西天,多次挽救唐僧的性命,直到取经完成。
三、与历史的不同: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受唐太宗的委托去西天取经,临行时也深情想送,并称“御弟”,非常地浪漫和深情。而历史上却远远不是这样的,玄奘离开的大唐的时候,并没有皇帝欢送,而是典型的偷渡出境。玄奘一开始是约了其它人一起准备去天竺的,但是由于国家发布禁令不准出国,其它人就放弃了,于是玄奘犹自一人于626年趁着长安放饥民出城的机会才走出长安,去印度学习。与历史比较类似的是,643年,玄奘从天竺回来之后,也受到了唐太宗很高的礼遇,多次与玄奘坐而论佛,唐太宗曾劝玄奘还俗,以辅助他的统治,特别是针对西域的管理,但是都被玄奘拒绝了,他致力于翻译和传播佛经。唐太宗去世之后,玄奘与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就不怎么和谐了,去世也可以说是郁郁而终。童话总是美好的,与政治走得太近,终究还是摆脱不了世俗的羁绊和骚扰。
玄奘西行17年,其中来回途中是3年,有14年都是在印度学习、论辩。而《西游记》中描写的唐僧是在路上走了14年,取以经书再回来则只用了短短8天时间,这8天还包括过了通天河,去了陈家庄,还和唐太宗搞了一系列仪式。
对于历史上的时间点,作者在演义的时候,也完全没有顾及时间上的逻辑。首先,玄奘是贞观元年出发的。而原著中唐僧是贞观13年才出发的。另外,西游记上说唐僧是贞观13年出发,贞观27年回到长安的,而实际上唐太宗总共只在位23年,即历史上并不存在贞观27年这个年份。
还有时间上的穿帮,在第81回,孙悟空劝猪八戒时,随口念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取经的背景时间是唐朝贞观年间,而这首诗的作者李绅出生于772年,所以这首诗不应该从孙悟空的嘴里念出来。
四、文学价值和一些感想: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生动地塑造了不朽的人物形象,是古典小说的一大高峰,其伟大是不言而喻的,不愧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的内涵极其丰富,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可以写出来很多内容,估计可以写很久。我简单写几条我的一些感受。
对于政治的批判和讽刺:西游记成书大约是在明朝的隆庆至万历年间,内中许多故事主要都是影射明朝二十多年不上朝,专门崇尚道教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崇尚道教的,在位期间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就在后宫和道士混在一起,他给自己宠幸的道士也授权了很高的职位,和道士们天天炼丹药,以求长生不老之术,他甚至不喜欢大臣叫他皇上,而是称呼他的道号。他为了实施“采补”术,他依道士之言,要使用女性第一次月经的经血研炼丹药,于是先后招了1000多个未成年的女孩至皇宫,让他采用服药的方式催生月经,又实施采补之术,致使很多女孩死于非命。这一情景与西游记中的比丘国国王要用一千多个小孩的心肝做药引子几乎是情节一样,可以断定这并不是因为作者喜欢佛教,厌恶道教,而是为了影射嘉靖皇帝崇尚道教的问题的。另外,整部书对于道教都是指责和批判的,很有可能是因为作者生活在嘉靖皇帝那个年代,对于道士祸国殃民已经是深恶痛绝了。比如除了比丘国的道士祸国以外,车迟国的三位国师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也都是道士。把乌鸡国国王杀死的,也是化身为道士的妖怪。
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我觉得其实是代表我们的内心的几种不同的思想倾向或欲望,每个人内心里面都包含这四种东西,只是不同的人占比不一样。唐僧代表着自律,时刻在控制自己的欲望,明白自己什么事情不该做。孙悟空代表的是心灵的狂放,我们每个人不论是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其中内心里面都有一种自由、不羁、放飞自己的愿望。猪八戒代表的是我们对于物欲的放纵,每个人对于外界的物欲都是有需求的,而沙僧代表人的组织性,人是组织的人,组织中的人有奉献,有服从,有忠诚,有“伙伴效应”,也有不利于组织发展的“从众效应”。
每个人都需要修炼自己的内心,神仙都是人创造出来的,神仙的心理也有灰暗的部分,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人所犯的罪行来看,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实在是相去甚远。孙悟空可以说是颠覆国家政权罪,猪八戒最多是强奸未遂罪,而沙僧不过是不小心损坏公共财物而已,犯罪都算不上。结果三个人被处罚的程度却差不了多少,特别是沙僧,被开除了一切公职,贬到流沙河,而且每七日就要被飞剑过来穿胸百余次,受尽了折磨。没有制度就没有没有公平可言。
还有那些纵容自己的坐骑、宠物到人间为妖的神仙们,说到底,他们不过是为了配合如来演个戏,给唐僧制造一点有惊无险的麻烦,最终完成如来自导自演挽救自己二弟子的游戏,虽然最终这些妖孽都被神仙们收了回去,但是这些妖怪在下界中的数年中,就有很多无辜的人或动物跟着后面丧命了,这些生命死了也就死了,没有哪个神仙检讨过自己管教不严的行为的,没有人对这些死亡负责。
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也存在恶劣的人性和腐败,如来在安排人给唐僧拿经书的时候,阿傩、伽叶两位僧人居然还要找唐僧要好处费,唐僧没有办法就把唐太宗的紫金钵盂送给了他们俩,才算是拿到了经书。
人的内心和思想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人不论是平凡还是创造了惊天伟业,都是人格上平等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那些宗教也都是一帮自以为已经超脱的人编造出来的,我一直不相信他们有什么高明之处。如何能够通过不断地“事上练”去修炼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在面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时,既能够积极向上的去努力,不辜负了自己的年华,又能够保持独立的精神与自由思想,不被“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这两个因素所影响,坚定地去完成自己内心的构造,通过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这样才是一个完整且智慧的人。

 

《西游记》阅读成果展系列
品味经典,感悟人生
——《西游记》阅读分享
初一(1)班 谢燕霞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很好笑:到今天才看《西游记》,会不会太幽默了。说起来很惭愧,虽然我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接触过少儿图书版的《西游记》,也看过不少于五次的电视剧和动画片,对其中的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的情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真正品读整本书,却是近段时间的事情。我曾经以为,看电视剧多好啊,既简单易懂,又有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去钻那些自己看不懂的文字。现在看来,我当时是大错特错了,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人物,文字描述比电视剧更精彩更扣人心弦,我总在阅读之中,恍若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
书中主要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书中的四个主人公各有各的特点,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唐僧诚心向佛,心地善良,顽固执著,同时又因心肠太软而显得有点懦弱和迂腐;孙悟空正义大胆,勇往直前,聪明机灵,对师傅忠诚,全心全意,法力无边,让所有的妖魔鬼怪闻风丧胆;猪八戒虽贪财好色,又懒又馋,但从不缺乏善心;沙僧忠心耿耿,憨厚严谨,乐安天命。
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在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他是一个天真烂漫、调皮任性的无拘无束的“野猴”。他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闹天宫,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还自封“齐天大圣”。他在这个时期是最顽劣叛逆的,但却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我深深地喜欢上这一人物形象,也许是因为他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向往——自由。他破石而出,无父无母,没有世俗的各种羁绊,他是自由的;他看到老猴的死亡便决心到远方寻求长生不老的法术,他在追求自由,摆脱死神的束缚;他大闹天宫,是因为玉皇大帝限制他的行动和自由。正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获得彻底的自由,他才显得那么可爱,当众多天兵天将对他束手无策,玉皇大帝被迫请求西天如来佛祖的帮助时,让人有一种泄恨的快感,给人带来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我清楚地明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孙悟空最终还是受惩罚而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但这并不说明他有错,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毕竟他是孤军奋战,也许正因为双方的力量悬殊,他输也输得悲壮,尽显英雄本色,让人惋惜,敬佩。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包容天地,翱翔宇宙。在历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深深蕴含着人们长期以来最渴望的自由精神,这是它和孙悟空这个人物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游记》是经久不衰的大作,能让众多读者百读不厌,它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神话小说的巅峰,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读书笔记
初一(2)班 谢瑞丽
这本精彩有趣的《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对《西游记》已经十分熟悉了吧,比如说:《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
著名作家吴承恩把书中的神魔鬼怪表现的淋淋尽致,惟妙惟肖。故事中的师徒四人更是写得精彩极了。如:腾云驾雾,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淳朴善良的沙和尚和慈善为怀的唐僧。作者并且把他们取经路上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写得更为精彩生动。每每拿起这本名著,我都会爱不释手。
在《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神通广大,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了。瞧!他的火眼金睛绝不放过一个妖魔,金箍棒下也绝不对一个妖魔留情。就算是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都要对他唯命是从。
虽然贪吃的猪八戒没有像孙悟空那样的本领高强和正义感,但是猪八戒搞笑又可爱的形象总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但猪八戒也有一身坏毛病。喜欢占点小便宜先不说,还非常怕困难,常常时不时的打退堂鼓。但也因为书中有了这样有趣的人物,《西游记》也就更加锦上添花啦。
在这九九八十一难里,师傅唐僧虽然没有大徒弟孙悟空的机灵,也没有二徒弟猪八戒的活络,三徒弟沙和尚的勤快,但是他品行端正,以慈悲为怀,所以才走过这坎坎坷坷和重重困难。
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有优缺点,我们大家一起做一件事,只要我们能发挥优势去认真做,就一定可以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