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自传(松下幸之助的职业生涯规划)

松下幸之助自传
高中毕业后的暑假看过的一本书,当时候是借别人的,一口气看完,现在又想重读,到网上把它买回来了。
松下幸之助是我最敬佩的企业家,没有之一,堪称企业界的道德楷模,他还写了好几本书,都充满了细微的哲理。
这本书应该是我看过的最朴实无华的自传,娓娓道来,没有吹牛B,可以用感人两个字形容,这本书给我了最初的商业社会运转的启蒙,很多原理现在才明白。
总之这本自传值得一读,我文笔也无法形容它的好。
延边出版社的才是完整版,亚马逊都没得卖了,万能的某宝还有,98年印的,都已经20年了,不过价格有点贵,和我当初看到的版本一模一样。
网上能够找到电子版,但实体书看起来更舒服。
现在亚马逊、当当、京东上卖的南海出版社的,差评,把原版300多页删减到170页,省略了大量的信息,买回来就后悔了。
只要是以下两种封面的,都是差评。

 

松下幸之助的职业生涯规划
松下幸之助的前半生职业生涯规划只有6个字:
当学徒,做生意
这6字真言是他老爸每天在他耳边念叨的,也是松下干了一辈子的事。
本来说好是看《自来水哲学》的,但看完以后发现这本书虽然挂着松下幸之助自传的名头,但几乎把所有细节给删除了,特别是他从0到1的阶段几乎等于是跳过了,到后来他已经国家级甚至全球影响力的阶段,看了对我也没有用,于是不得去网上找到上古时期《松下幸之助自传》
我关注的其实就是3个阶段
、学徒时期
、职人时期
、创业初期
至于他的后半生,就等我需要的时候再回来翻看吧松下幸之助工作非常早,9岁就被老爸送去烧火盆店当学徒,3个月后店倒闭了,店主把他介绍给了自己的朋友,松下进入了脚踏车店。
注意,脚踏车在当时可是奢侈品,相当于你现在工作第1年就被送进了特斯拉的工厂。
职业生涯的起步期,一个没学历、没体力、没能力的人,想找份好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老爸或者老爸的朋友帮忙找工作。
我的感悟是,与其每天花几小时培养孩子做个富一代,倒不如自己努力打拼做个富一代,让孩子做个富二代,他的起点总是会高很多。
松下幸之助很喜欢脚踏车的工作
一方面这个工作需要做很多铁匠式的维修工作,对此他极有热情另一方面当时有很多脚踏车比赛,他也经常参加,还拿过第一,直到一次比赛摔断了骨头才放弃。
不过终其一生,他都非常热爱脚踏车,80多岁还让记者拍他骑车的样子。
这就是职业生涯的真正起步点:找到自己的热情但就在他即将结束学徒生涯,可以正式开始工作时,他注意到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电车开始普及,电灯进入居民家庭,他预感到脚踏车事业的黄金时代即将过去,他想进入正在发展的行业——电灯公司这是职业生涯不会教你的突破点:观察社会、科技的趋势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往往极端强调发现个人的天赋,训练自己的能力等等但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你的努力只占成功的1~10%。
你的成就越高,个人努力因素越小
如果10年前,你也像松下一样是个穷光蛋,读大学的时候如果你选了软件开发,哪怕是个3流大学,只要你认真学,再自己做几个项目,现在年入50万就算混的惨的了。
但如果10年前你选了中文系,毕业进了报社,然后一直干到今天又没像咪蒙一样转型,现在年入可能就10万块。但如果你切入了新媒体行业,年入100万也算混的惨的了。
这之间的差异,与你在技术上的努力并没有什么关系,更多的是你的努力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
松下幸之助在电灯公司这个平台(相当于你今日在腾讯、阿里工作)工作异常顺利,他在脚踏车店获得的技能:“维修、接人待物、储蓄的习惯”等等,让他迅速获得升职由于电灯公司平台的帮助,他得以收获了4种重大体验,可能是开拓他视野和格局的重要时期:
、死亡
、营销
、项目
、阶层
死亡解决的是“我为什么要努力”的问题,并且形成“人生苦短”的紧迫感营销解决的是“客户需求比我自己想做的事重要”的价值观转换项目解决的是“时间、人力等资源不足情况下,还需要与外人配合时搞定项目”
阶层则是让他“无法满足于小富则安的普通人生活”
职场是确定性的场所
也就是安逸的场所
这是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破的最大的难题:“激活人的野心”
在费力不讨好地干了几年教育和启发他人的工作后我彻底放下的一点,就是明确了一个事实:
——我可以教“如何搞定一件事”
——要不要做,是你自己的事,我帮不了你,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人帮的了你。
实际上我自己也是在记者这个平台上,经历了“死亡、营销、项目、阶层”4种体验,才会对人生有如此多的不满和愤怒,身上有伤口的人才会特别敏感,对生活不满的人才会努力,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愤怒是上进的动力。
对于想通过身心灵让自己不用面对现实,纯粹靠精神获得幸福感的人。
我只会说:“麻烦你滚开,我们不是一条道的人。”
松下幸之助创业的契机和多数创业者雷同:
生活没意思,没意义,没热情。
在体制内提出的改良和努力都被否定了。
而他起步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本钱只有2个月工资,其中7成还是辞职时的安慰金。
这是职业生涯最初的恐惧体验:“接受冒险的召唤”
你敢裸辞创业吗?
反正我是不敢的
但我还真的就这么干。
想一想,自己辞职的时候真是2,但没有这种2,是做不了创业者的。
创业者就是驶向未知的大海,99%的人都在路上被打倒了。
即使成功坚持下来的人,到死之前那天,仍然会一次次被打倒。
职人就是从一个成功走向一个成功
创业就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
所以,我是绝对不会再鼓励任何人创业
但我自己会在这条路上一路走到黑
创业一个人真的干不成
在尝试了一年的1人团队以后,我必须承认,那只是一种虚妄的幻像自由职业者和企业家的力量差距就和跳蚤和大象的差距一样大。
自由职业者表面的自由,是建立在只能浮在时代潮流表面,随波逐流的结果如果你真的有野心,建立团队是第1步
第2步才是找项目
松下幸之助研究了很久的电灯炮插座,结果真正让他活下来的,却是一笔给电风扇做底盘的活让他活了下来。
这是创业期的心态转换:“从我很厉害,转变为我们团队很厉害。”
创业打基础的阶段关键就3个字:“性价比”
在创业早期拿了太多钱,往往是毒药,一个团队,内部工作效率低下,产品不符合客户需要,单纯靠钱砸出来的市场,一旦钱烧完了,市场就会立刻消失。
松下幸之助在创业初期,把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压缩到最低这实际上是创业的常态
要判断一个创业者能发展起来还是死定了很简单那些一创业就租个巨大的豪华办公室的创业团队几乎全死了,不管他们有多么光鲜的背景,多么庞大的资源,都死了反而是那些在车库、厨房里,用几台破电脑人挤人干活的小团队,往往能活下来原因其实很简单:资源稀缺就被逼迫着提高效率和产出,就被逼着重视用户的体验,就被逼着去跑市场建立销售网络。
这样的战斗团队,怎么可能输给那些幻想着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家伙们。
工作了20年
创业了5年
才做出第一款得到市场认可的爆品
雷军曾经说过,那些听起来很顺利的创业者,是因为他们只讲顺利的时候。
别忘记了,创业就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顺带插个题外话
这个车头灯是松下幸之助设计的,后来松下公司收购了帮他们家做干电池的公司,再到2008年收购了三洋电机(他们家电池也很厉害),结果到2011年松下公司大亏损后,迅速扭亏的重要动力,就是签下了特斯拉高达70亿美金的电池供应合同。
再顺带说一下,三洋电机是由松下的内弟创办的(就是松下创业时找的3个人,也是唯一留下的一个)到了这个阶段,松下的电器制作所终于活了下来,也稳定了下来。
由此才开始有自己的品牌:
这后面的阶段就和我没什么关系了。
这里需要关注的只有一点,发展过程中“先有爆品,后有品牌”
那么问题来了,松下的故事发生在近100年前,和我们有点远,有没有近一点的好模仿着复制呢,下一本书看一个近一点的:刘强东和京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