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 名著读后感
- 2020-06-25
- 104热度
- 0评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摘 要
生命还是需要道德和责任之“重”的,一旦离开这些“重”,生命就会如羽毛一样漂浮空中,陷入一种虚无的可怕,让人感到生命没有着落的孤独。
文 | 李道南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我们可以安排自己的工作,决定今天几点去上班,是不是要迟到,决定要不要出差,或换一份其它工作,我们安排自己的婚姻,甚至可以安排自己的生命。
有时我们觉得自己生活的太累,承担的责任太多,以至于让我们有种想抛弃一切放飞自我的冲动;有时我们觉得自己受到的道德约束太多,想抛弃那些道德和责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只寻求感官的刺激,而不想考虑人生的后果。
我们是生活的主人,也是生命的主人。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承担那么多道德和责任?我们是否可以放下这些,只要激情变换的生活。
外科医生托马斯在责任和感官之间的选择和尝试,也许就是我们曾经乃至现在想做的事。他对生命的道德思考,他在爱情婚姻和性之间的选择,让我们看到,生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轻,而是唯有道德责任之“重”才能让我们脚踏大地,安全地生活。
◆·◆·◆
托马斯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医生工作,他追求正义,有着崇高的理想,有一位善良贤惠的妻子,虽然偶有争吵,但爱情却超越了他们之间的分歧。
托马斯失去外科医生的工作,源于一场政治的变革。在这场惹怒政治当局的政变中,托马斯失去了人生的荣耀时刻,由高峰跌入低谷,此时的妻子在他眼里也显得强势,而心生罅隙。
这种巨变让他觉得一切都是负担,人生跌入绝望的谷底,让他觉得现在的一切在他的生命中是如此之“重”。他开始思考抛开这些负担,让生命回到“轻”的状态。
他开始认为婚姻的爱和性是可以分离的,因此他找了只有性的情妇萨宾娜,开始了他只有性的生命历程。然而在婚姻的责任、对妻子的爱与萨宾娜的性之间,他陷入挣扎。婚姻和性的激情究竟是不是可以分开,一度让他陷入挣扎和迷茫。
最终,托马斯还是回到了婚姻中,回到妻子的身边,生活步入正常人的生活。然而一场车祸却终结了他们夫妻的人生。
我们究竟是不是生活的主人,以至于我们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生活,托马斯的选择和挣扎,他的迷茫与无措,让我们看到生命还是需要道德和责任之“重”的,一旦离开这些“重”,生命就会如羽毛一样漂浮空中,陷入一种虚无的可怕,让人感到生命没有着落的孤独。
《创世纪》中的亚当,在伊甸园中因为谨守上帝的命令,而有着一个愉悦的人生。他有自己骨中骨肉中肉的妻子,也有幸福的家庭和爱情,更有一份看管伊甸园的崇高工作,乃至于他可以命名园中的动物,和享用园中各样的果子。但这一切的底线则是顺服上帝的命令,承担上帝所给予的责任。
但亚当却想着另一种摆脱责任的“轻”,在他看来承担上帝的责任和满足眼目的情欲是可以分开的,顺服上帝的命令和听从撒旦的诱惑是可以分开的,因此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他听从了撒旦的诱惑,吃了善恶树的果子。
亚当的例子告诉我们,在责任和道德之中,生命是一个整体。上帝命令的不可违背性,排除了责任和情欲之间的分离可能,在生命中那种试图摆脱责任,而只想享受感官快感的激情是不存在的,它带来的除了虚无之外,别无他物。
虚无,让人犯罪还要推卸责任,像亚当一样,把违背上帝命令的责任推给女人。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像亚当这样,像托马斯这样,经历着在道德责任和感官情欲之间的挣扎。我们想不负责任地去做想做的事,不负责任地追求一切刺激,让“责任”这样的重担不再压着我们的良心,而让我们的生命在无负担的“失重”状态下,一路狂奔。但失去“重”的生命之“轻”却让我们感受到刺激的时候,又背负着虚无的重担。这种重担让我们失去安全,离开大地。
违背上帝命令的亚当最终接受上帝的惩罚,其实这来自上帝的惩罚又何尝不是生命之“重”呢,重新回到责任,回到道德,回到有着约束和重担的生命之“重”,也才能重新回到上帝的伊甸园里。诚如托马斯回到婚姻中一样。
我们是生命的主人,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可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逃避责任。
因为这次疫情,让很多人有了一个超长的假期,曾经期待的不上班理想,现在实现了。然而超长假期的实现带来的欣喜并没有延长太久,接着的便是空虚和无聊,很多人才蓦然发现原来现在的自己是那么期待去上班,去工作。过去我们认为沉重负担的工作,现在变得那么可爱,变得如此让我们期待。
我们的本性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负担时,会选择逃避,选择放弃,但是一旦我们放弃和逃避了这些负担,一旦我们达到了人生无负担的“轻”,我们就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生命不能承受过量的“重”,同样也不能承担虚无的“轻”,因为这“轻”无法诠释我们的人生!
只有在生命之“重”里,我们才能找回真实的自我。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书友给我发来书中的一段(封面这段),我看得似懂非懂,挑起了我的兴趣,刚好家里买了昆德拉的整套,遂拿来,找到那一段,看前言后语,然后我就一下子沦陷了。小说,竟然还可以这样写,大量细腻精微的心理描写,而且以非常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间或夹杂着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议论,非常哲学,非常犀利,非常透彻,让人欲罢不能,爱不释手。虎头虎脑从中间一章看完,丈二摸不着头脑之际,再从头开始看,看完之后,又在晕晕乎乎之际,再翻出之前购买并翻阅过的哈佛名著导读,才算有点眉目,然后还日思夜想,想理出个头绪出来,一个多礼拜折腾下来,直到今天才开始写这个读后感,好不烧脑。实际上,这就是一本很烧脑的小说,一开始,我确实低估了这本小说的深度和难度,看完,才发现,与其说他是一本小说,还不如说他是一本哲学书。他探讨的还是一个生命的终极问题。
这个终极问题就是,人如何去承受“生命之轻”,书名其实就点重了最重要的重点-“生命之轻”,也是本书最根本的哲学问题—生命是很轻很轻的,生而为人,生之前无,死之后无,从无到无这段过程的有—我们的人生,如此之轻,到底该如何承受?既然终点是无,无论无何都不能承受,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承受,对于如何承受这个问题,西域哲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践,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是巴门尼德“接受生命之轻的轻,并视为一种解脱”,另一种是尼采的“永恒轮回”,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担,生命是一种最沉重的负担。这也就形成了人们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是“轻”处理(巴门尼德的),还是“重”处理(尼采的),然后,作者基于这个哲学分歧,也就是对待生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虚构出了一系列的人物,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轻”的人物的命运会如何发展,“重”的人物命运会如何发展,“又轻又重”的人物命运会如何发展,在有比较清晰的轻重界定的这个基础之上,虽然这些人物是作者虚构的假想的,但是人物的命运发展都是合乎逻辑的也合情合理的(就像数学推理题),各个独立性格的人物在各自独立的命运发展的过程中,与其它性格特点的人物如何产生交集,以及如何影响对方的命运,编织成了一张网,小说的情节也就由此展开并发展,可谓错综复杂,精彩绝伦,而且中间还夹杂着作者自己的哲学思考,读完以后,几乎都能让读者陷入对自己人生轻重问题的思考之中,久久回味且意味深长,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经典小时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所以,这小说的重点肯定是持各种不同轻重人生态度的人,人,人,TA的命运,TA的一生,以及TA是如何痛苦着的,如何幸福着的。
首先从最“轻”的人物开始,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萨宾娜,代表着生命的极端之“轻”。她从“轻”处理的方法,就是背叛,背叛自己的祖先,背叛自己的艺术学校,背叛她爱的人(其实她不懂爱人,也不会爱人)和爱她的人,背叛她的艺术,一次一次的背叛,一切一切值得背叛的背叛,心灵况且如此“轻”之对待,身体则更‘“轻”,可以随便奉献出自己的身体,跟任何人做爱(书中虽然只提及她跟两个人的性关系,但是不排除她跟其它人性爱的可能),这是一个身体和心灵都极“轻”的人,太轻了,他就渴望一点点重,所以她喜欢特丽萨和法兰兹(小说中的“重”人物),但是在跟法兰兹的爱情纠缠中,她还是承受不了那种最轻微的重(法兰兹对她的爱和仰慕),她还是逃脱了,逃到了无处可逃,只能到处放逐自己,到最后,轻得她连看到墓地上的大石头都觉得沉重得无法呼吸,唯一的归宿和慰籍是艺术。太轻,轻得只有艺术勉强把她留在人间。
其次“轻”的人物,是托马斯,相比萨宾娜,他重一点,在心灵上重一点,重在对特丽萨的爱上,仅此一点,其它都很轻(当然还有社会责任感方面很重,后面会提及),他认为性和爱是两个分离而不想干的事物,他可以与许多陌生女人发生性关系,只是为了探索女性之“我”的好奇,但是他只爱一个人(特丽萨),他还懂得爱人,还懂得承担爱情关系中的一点责任,也因为爱特丽萨,甘愿跟特丽萨归隐到农村,过简单的生活。虽然这限制住了她继续寻花问柳,但是他并未丧失与众多不知名的异性发生关系的渴望,也从未改变其性欲无罪的观念,所以,他对待自己的身体是很轻的,心灵也很轻,为了自己的身心自由,不愿意承担工作和社会施加给他的任何一点点重,所以他跟极轻人物萨宾娜是关系非常和谐的性伙伴,但是因为太轻了,他爱上的却是“重”型人物特丽萨,在不断的徘徊犹豫之中,还是愿意跟“重”的人物在一起,并与之相守一生。他其实是个轻中带重的人物。
“轻”的反面,就是“重”,小说中,“重”的人物比“轻”的人物多得多,而且重还分各种层次,首先,就是托马斯的爱人,特丽萨,这是一个在身体和心灵上都看的很“重”的人(对自我重的层次),其母亲对待身体和生命都相当之轻的,她一直都生活在对母亲的逃避之中,最终因为跟托马斯的6个巧遇(而这些对托马斯来说都是偶然事件,甚至把她比喻成了“放在篮子里顺流而下的孩子”,并因为这个比喻,这个危险的比喻,托马斯发现自己爱上了特丽萨),觉着这是生命之注定,毅然决然跟托马斯在一起。这一“重”一“轻”的组合,肯定是痛苦的,矛盾也是不断的,不过,面对托马斯的不忠,她倒没有斥责,相反,她用自己的弱小来逃避,但是正是因为她自认为的弱小,却成了她最重的“重”,而这样的“重”,其实是她的聪慧和深情,让浪子托马斯一次一次地回头,回到她的身边,同时,托马斯的“轻”对她也有所吸引,甚至她想去通过一夜情(跟一个酒吧里认识的工程师),去体会托马斯,但是她发现,她做不到跟托马斯那样的性和爱分开,身体性了,心灵也就跟着爱了,她也绝对不会让自己同时爱上两个人,然后她从工程师家里逃脱了,所以她是一个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很重的人,正如萨宾娜对自己“轻”的怀疑,到最后,她也怀疑,自省,是自己所表现的弱小(其实是她对爱情的看重),把托马斯,这个放荡不羁的浪子拴在了身边,并对托马斯表示深深的歉意,最弱的反而是最强的,结局是,两个人在车祸中一起丧生,也算是不错的结局,毕竟在互相的迁就中,爱中,还有些许的安慰和快乐。下面要介绍的几位“重”型人物,相比这三位,就让人唏嘘很多。
法兰兹,萨宾娜的情人,是一个类似特丽萨的“重”人物,也是另一个层次的“重”人物(重在对某一个人的付出和崇拜,但是更看中的是自我的标榜和展示,以及妥协),他高大英俊,强壮有力,还是个大学教授,还有爱他的妻子和女儿,而且还喜欢参加游行,伸张正义(介入政治),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上最常见的一种人,甚至为了爱情,他放弃了自己的力量(“爱就是放弃力量”),在床上,就是扭动着自己强壮的身体,却不敢对萨宾娜有强势的暴力的占有的欲望和动作,这导致萨宾娜非常得失望并离开法兰兹,其实这是法兰兹对她的爱,这点爱萨宾娜都承受不了(也就是我前面提及的她受不了最最轻微的重)。萨宾娜形容他是顶着巨大脑袋的婴儿,对跟法兰兹做爱,甚至感到恶心,她并不需要法兰兹讨好她,结果法兰兹却在一辈子都在讨好她,包括法兰兹死前的那一刻,遭遇歹徒的袭击时候的自卫反抗,他也认为是萨宾娜希望他那样做的,无辜牺牲,白白枉死,而且,他的很多行为都是媚俗的(媚俗这个概念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其实,他所谓的“重”,就是讨好,丧失了自己人格的讨好,紧跟社会潮流的随大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力量,包括他去参加伟大的进军,都是一种极度自媚的表现,而且对于这么一次重要的行动,在他心里,也只是表演给萨宾娜一个人看的。这种重,与其说重,不如说是一种轻,轻得太轻,比鸿毛还轻。虽然看起来是社会精英,但是一点份量和力量都没有。“重”把握得不好,只会更“轻”。
这样的人物还有一个就是他的妻子-玛丽.克劳德,丈夫是重在自我的自媚,妻子则是重在家庭和所谓的爱情的自媚(这是一种家庭层次的“重”,小范围的“重”),面对丈夫的撒谎和背叛,玛丽不是愤慨,而是选择抗争-为了爱情(好可笑),其它他们之间哪有爱情可言,只有丈夫对她的嫌弃,以及她自己死要面子的死撑,有的只是美好家庭和忠贞爱情的假象,面子支撑下的内里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的,一直死撑着,不肯跟他离婚,直到法兰兹死去,她还认为是“浪子回头”,他哪里是回头,哪里会回头,只是玛丽心中的一个假想和一个自欺欺人的愿望,而已。这一家子的“重”,重在表象,重在面子,重在对自我和自家的自媚,是很可怜的,也很可笑,而且还很可悲。
除了对自己的所谓“重”和对家庭和爱情这种小范围的“重”,还有一种更大的更重的重-对社会的“重”,也就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托马斯是不愿意背负这种“重”的,不过他的不愿意背负,却成了对这个社会最大的责任和担当,从社会责任这一点上,托马斯还是属于“重”型人物(前面提及的托马斯的“重”的另一方面),相反,有另一帮人,比如法兰兹,西蒙,主治外科医生,大下巴的编辑,他们加入党派,参与政治,示威游行,虽然声势浩大,煞有介事,但是昆德拉把这些统归为媚俗,既然是媚俗的,就没有任何一点意义,是做作,是虚伪,是表演,看起来的“重”,同样轻得不能再轻。
以上这些人物的描写刻画,都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完成,这就是昆德拉的慧眼,昆德拉的思考,昆德拉的洞见,在这部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亦可以想见,多数读者,读完以后,对轻和重问题的思索,会在自己的生命中一直持续着,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思考也会一直持续着。
所以,综上分析,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经典,不如说这是一部哲学经典,既然是哲学的,哲学的很多课题,轻与重,有与无,真与假,善与恶,对与错,等等,都是很干枯无味的,都是太大太玄的课题,而且没有答案,最终让人陷入的是恍惚和沉思,以及无限的对答案找寻的迷茫之中,即便找到一个答案,也是个自欺欺人的暂时的借口,接触和思考哲学问题,就是这样的无聊且无趣。所以,这本书读下来,而且消化了这么久以后,我倒变得兴趣索然了,甚至觉得,我与其再去看这一类书,还不如来一句,“TMD”,这来得更有诗意,情感也更浓厚更饱满,所以,读哲学书还不如读诗歌(个人观点)。当然,这本书也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难啃,至少,心理描写是相当生动准确并且非常到位的,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人在思考,在生活里经受折磨,在思想的苦海里翻滚,也在自省,既然是心理的,也就是思想的,思想的也就是哲学的,借用书上引用的一句很有名的话结束本文,“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确实,只能这么写这本书。
再加一句,如果生命确实“Es muss sein”(非如此不可)!,请先忠于自己,这也是我阅读完这本烧脑的书之后唯一提炼出来的对自己生活有用的一点收获(读书总得落实到自己的生活)。无论特丽萨的“重”也好,托马斯的“轻”也好,即便是萨宾娜的“极轻”,不同于其它几个人,他们都还是忠于自己的灵魂的,还算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
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