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S为什么是“演说”,而不是“演讲”?
- 百科
- 2020-04-23
- 370热度
- 0评论
PLUS为什么是“演说”,而不是“演讲”?
獬推事按
本次PLUS线下交流会的主题是“问诊演说”,“庭前独角兽”将陆续放送交流会精彩内容。
第二期聚焦:法律人为何要参与演说,演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表达方式?PLUS教练陆锋谈“演说”,首次用自由度、交互性、清晰度和情绪化区分了“说、讲、诵、训”四种表达方式,说明了PLUS为什么是“演说”,而不是“演讲”,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是合适的表达方式?
关于“演说”的演说
陆锋 PLUS演说会教练,市三分检检察官
“
说这段话的时候,是没有稿子的,所以事后要整理,真的很痛苦。只能尽力还原,不能说分毫不差,但好歹保持了“原汁原味”,除了一些例子有调整外,基本体例没有变化,内容也忠于“原著”。可以说,我是对着电脑又“说”了一遍,边说边打字,所以就有了这个题目。
”
刚刚我们听了如何演说,说什么,怎么说等等经验教训。但大家有没有问过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参与演说?演说“于我何加焉”?
我们发现,司法工作其实是做“人的工作”。而对人做工作,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最基本的要求。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工作中,这一基本要求的实现程度并不尽如人意,失败的例子我就不多谈了。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说理释法,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谁执法谁普法,原因就在于“徒法不足以自行”。法的施行需要表达,表达需要直接有效,而演说的训练正是为了实现“直接有效”的表达目标。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演说呢?为什么不能是其他表达方式的训练呢?这要从口语表达的分类说起。
人的口语表达方式一共有几种?
不知道,因为其实严格意义上说,至今没有一个特别的学科对这一命题进行过特别科学的研究。所以,我做了一个不算研究的研究。我发现,人的口语表达可以简单分为“说、讲、诵、训”四种类型。
我很难用书面的形式去定义它们的概念,只能用特征要素去描绘它们的区别。
首先是自由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说”是最没有“规矩”的,你可以说“你吃饭了吗”,也可以说“方便了吗,你”,无所谓,只要对方听得懂就行。东北大汉之间“你瞅啥”、“瞅你咋”,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应归入“说”的范畴。“讲”虽然也是口语化为主的表达形式,但在遣词造句,特别是内容上,比“说”就要规范很多。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而不是“说课”;领导的即席发言往往是重要“讲话”,而不是重要“说话”。因为讲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一定的规范化要求。“诵”,是“讲”从口语化、平实化向书面化、表演化跳跃的结果。诵诗、诵词、诵功、诵德,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要诵出水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训”,不是爸爸训儿子,也不是领导训下属,那属于“说”。我分类的“训”,是训政、训令的训,是指类同于工作报告、汇报发言性质的表达形式,相比与讲和诵,训的形式基本上是书面语,而内容上的严肃程度是不言自明的,有时候一个词都不可以多,一个字都不可以错。
其次是交互性。这里的交互性,并不是单纯指语言上的你来我往,而是特指人想表达的意思的交互。四种表达方式中,“说”的交互性最强也最容易实现交互的目的,然后依次减弱。比如商务谈判,很少人会对着稿子当成工作报告去谈,也不会单独强调某一方的意思输出。有人说,这个要素不太好区分“说”和“讲”,因为老师上课也有学生提问,肯定也有意思交互。对,我说的是依次减弱,不是到“讲”就戛然而止了。还是举例说吧,一群大妈围着一个大妈听她诉苦和,和一群学生围着一个老师听她讲课,前者七嘴八舌,你劝我骂,就算都是静静的听着,心里也是八卦翻飞的;而后者基本是被动灌输为主,课堂能有多少学生去提问,而且一般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老师的讲课内容之间没啥关系。“诵”和“训”就不用多说了,有了前两个解释,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是清晰度。也就是意思的清晰度。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其实就是理解表达者的意思的费劲程度。
第四是情绪化。“说”所能包含的情绪是最丰富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讲”的情绪则因为表达的自由度的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有人说,不对,“诵”的情绪不是最丰富的吗?“祖国,你是我心中最重的山~!”一定是要带着饱满的情绪才能朗诵的。没错,我说的情绪化,不是指没有情绪,而是情绪的丰富程度,诵的情绪往往是被固定的,也就是说,同一个内容的诵,情绪一般是一样的。比如,刚才那句诗,情绪只可能是敬仰、崇敬、豪迈之类,不可能有其他情绪。而“训”,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可能有情绪流露。
司法工作,在不同的场合下,是需要灵活运用这四种表达方式的。那么问题又回来了,为什么我们用演说去综合锻炼这四种表达方式,而不是演讲,不是辩论,不是朗诵呢?
主办方虽然要求我做为教练,多从表达形式上和大家“问诊”,但正如我之前所说,自由度和清晰度不仅仅是形式问题,更是与内容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PLUS希望大家表达的是自己的思维和真知灼见,所以要选择能够承载的内容量可以达到最大化的表达形式。
PLUS是演说,不是演讲。有人说,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很遗憾,如果没能搞清楚这两者之间区别的,一定是演说完成度不高的。SPEECH,这个词翻译过来,可以是演讲,也可以是演说,TED其实最早被引入也叫演讲。所以,从本源来说,演讲和演说本就是一体同源的,但麻烦的是,演讲在我们国家的演化历程中,被添加了很多元素,比如朗诵、表演、念白、台词、形体等等,导致了它与演说的本质异化。所以我说PLUS不是演讲,这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被异化后的演讲。在座各位但凡参加过演讲比赛或者听过演讲比赛的,一定知道我特指的演讲是有形式规定的,丁字步怎么站,眼睛怎么看,两手怎么放,怎么用鼻腔共鸣,什么时候要眼中泛泪光,最后呼号的时候手势怎么举,那都是要训练的,所以,我说PLUS不是演讲,并不是小看演讲,而是觉得PLUS的门槛其实比演讲要低,低得多。也就是说,要去参加演讲比赛,你没有专业的训练,基本没戏,但你只要会思考,有见地,能像于谦老师倡导的“站稳当了好好说话”,就可以做好一个PLUS演说。
正因为如此,我才相信,来参与PLUS的人会更多。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希望和倡导参赛选手采用提纲式表达,而不是背稿子以后的精准式表达。因为从PLUS的培养目的来说,是能够通过语言将思维同步展现,进而“即席”发表。现实中,很多情况下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你写完稿子再来读的,黄花菜都凉了。
那么为什么PLUS还要要求选手有稿子,甚至要帮助选手精修稿子呢?不难理解啊,各位,因为我们帮助选手反复锤炼的,不是语言表达,而是思维内容。我们帮助选手精修的,是在复杂的思考中,提取最有养分的部分。PLUS的评委是不会拿着稿子去听选手发言的,不会因为选手漏了一句,或者随口多说了一句而加减分的。今年的演说中,有一位选手讲沟通的障碍,思考很多,问题很多,但这么多问题在一次演说中是难以说清的,于是我们就帮助他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透明度错觉”问题,说深,说透。
那么PLUS是不是就是我刚才分类中提到的“说”呢?也不是,演说,毕竟有个“演”字,这个“演”界定的不是表演,它特指基本的舞台规范和口语化的表达技巧。PLUS的舞台对选手的形体没有特别的要求,我们建议选手尽量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去演说,这种方式没有刻板模式,不是说你看到有人演说的时候要走两步,你就去走两步,怕就怕你这两步走出来就拐啦。但“舒服”不代表没有舞台形象,有些选手过于随意,将舞台变成了自家客厅,也不合适。
而口语化的表达技巧,基本上就是语言的粘性、惯性和冲击力。粘性,就是你的语言是否能够抓住听众的耳朵。除了内容外,在形式上,取决于表达的丰富程度。这种丰富程度和你的普通话是不是标准,是不是会发翘舌音没有关系,但和你的性格是有关系的。如果你的性格先天是幽默的,或者深沉的,或者俏皮的,总而言之,是有特点且富感染力的,那么恭喜你,你的语言在形式上会具有先天的粘性优势。那么有些人说,“我不具备怎么办”,对不起,我要更正一下,你不是不具备,只是你的语言风格没有发觉或者没用好你的个性特征。惯性,就是说话不刹车。有选手刚才分享的时候说,说话“踩西瓜皮”刹不住车不是不好吗?对,那是指没有思维引导下的刹不住车。语言惯性在提纲式表达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丰富提纲内容的重要元素,也是让选手最终能够脱稿的自由表达的必经之路。冲击力,不是说说话像机关枪,而是指通过语言表达对受众听觉和思维造成的刺激,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句式,比如排比、反问等等;二是语气语调,其中特别强调的是逻辑重音。
今天时间有限,事实上,也来不及给大家“问诊”,一万个观众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百个PLUS选手就可以给出一百种不同的演说风格,在PLUS的舞台上,没有最好的演说,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演说。谢谢大家!
编辑 | 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