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什么意思(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什么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 词源于《诗·小雅·鹤鸣》。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知上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 后喻指道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在我看的书中,玉多指马克思主义,石头指其它的哲学或版是经济学检举 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说的是善于利用事物,可以做到自己不能做权的事。
 

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聪明的人,很容易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自己做,必须自己画上句号,才算安心。所以最聪明的人没有朋友,因为不求助,也没有团队,唯独有的是单打独斗的精神。但是一个人再聪明,局限也是明显的。而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才是战略上的聪明。有一次,有人问我有没有一本书,我说我没有啊,我准备自己到电脑上搜索,也没发现。也在琢磨着到一个电子图书馆里去搜索。后来,还是发一个求助短信到一个群里,有人很快就发来了所需要的那本书。后来有一次,别人问我一个圣经问题,我自己觉得自己能解决,手头有一点点资料,但是我自己手头也没相关的书,觉得跃跃欲试,又真的没有足够的书,如果在学校里就能够靠着那些图书馆,就能够比较容易的解答这个问题了。而后,我发一条消息到一个群里,群里有人就发过来了详细的解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服不行啊。
亚历山大到了一个地方,说如果谁能够解开一个树上缠着的疙瘩,就能够做他们的王。亚历山大拿刀砍了那个疙瘩,结就开了。亚历山大做了他们的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服不行啊。
很多人苦思冥想也没得到解答,得来的时候却是在一个契机下,因为看到一件事灵感一动,就解决了很久也想不通的问题。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威灵顿战败,心灰意冷,但是却在躲避仇敌追杀的时候进了一个洞里。在洞里看到一个蜘蛛努力的在风雨飘摇中织网,而得到激励,结果鼓起勇气,东山再起。他是陷入了自己情绪的陷阱泥淖里出不来,那个蜘蛛帮助了他。二人同行,一人跌倒,另一人可以把他扶起来,这个蜘蛛是神所安排的同行者。在我们的一生中,跌倒了,却因为神派遣的人或者像蜘蛛这样的小动物而扶我们起来再前行。
人们被原先的思路而拦阻住了解决方法。因为前提假设的护教学认为,每件事都是建立在一个支点上。如果不离开这个支点,就在内部找答案。内部自身的内在限制,导致不可能找到答案。找到那个支点,离开那个支点,然后才可能找到解决方法。我们或者离开了一件事,但是没有离开这件事的体系,没有离开这件事的精神,没有离开这件事的支点,以至于还是会在这个体系里打转。我们在封闭的环境里,就在自己的圈子里绕啊绕,如同毛驴拉磨一样,永无止境,难以逃出来一样。砍断封闭环境对眼光的捆锁,才会看到新的更加广阔的世界。
我们很多的道路在出发的时候就是南辕北辙的。应该做的不是向前五十步或者向前一百步,而是转过方向去。但是自己一直都处在一种自我蒙蔽中,绞尽脑汁而不得答案。等到旁边的人的指点,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旁观者清。有时候矛盾从内部攻克,比如特洛伊木马;有时候是矛盾是从外部攻克,比如亚历山大砍开绳结。从外部攻破,是战略上的新发现,战略眼光上的更换为新。
雅各走到人生的尽头,天使来摔跤,解决了他的人生难题。我们总是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题中,难以自拔。那时候我们需要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路。我们以为艰难的,神未必觉得难。因为在神凡事都能。我们不要把神被我们对自己局限的认定而局限住了。神是开出路的神,在我们忍受不住的时候会给我们开出路。他会在沙漠无水之处开江河,在旷野无路之处开道路。他在红海中开了一条人能行走的路。他在人类人类死亡的绝境中,开一条复活的道路。他在律法叫人绝望的路上开了一条恩典的道路。他在神人隔绝的情况下,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道路,就是基督的身体。
在行不通的老路上苦思冥想,而不愿意拿来他山之石,一个是因为无知,一个是因为傲慢。无知与傲慢为弟兄。无知的人更加傲慢,反而知道的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极限,而表现得谦卑。反过来说,傲慢阻挡住了求知若渴的心,而会越来越距离智慧远,变得越来越无知。
傲慢带来自高自大、自我封闭、闭门造车。关闭了天门,闭门造了巴别塔,自以为荣耀无限,却被天上的神一个指头就毁坏了。关闭了心门,只是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探索寻找,也只是找到了人本主义和各类的人间哲学和人间宗教。傲慢,让我们不甘心于达不到自己所设定的完美;傲慢让我们不愿低下头选择不耻下问;傲慢,让我们孤立于人,“与众寡合的,独自寻求心愿,并恼恨一切真智慧(箴18:1)”。傲慢让我们,不给神留有参与的余地;傲慢,让我们自己“君子以自强不息”;傲慢,让我们拒绝仰赖神为真智慧;傲慢,让我们拒绝神伸出的援手;傲慢,让我们拒绝神递过来的福音。傲慢,带我们落入试探,进入无知和愚昧。傲慢拒绝别人给与的一切的友好;傲慢,叫人如同门缝里看人,产生偏见。
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才是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