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苦难时代小人物的浮萍命运。(灵魂的挽歌——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有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苦难时代小人物的浮萍命运。
《呼兰河传》是民国才女萧红的一部叙事诗,作家茅盾说,它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不愧为“文学洛神”,看似普普通通的文字,却将呼兰河畔人们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看似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描写一个个人物、一次次事件,但在不经意间写出了生存、生活、生死的大问题。
读后,心情并不轻松,有些章节甚至让人痛苦到失眠。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子。”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且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书的开头,就这样将呼兰河城带入大家的视野,一座带有不动声色、荒凉底色的小城。
这里的人们,糊里糊涂地过着清苦的生活。
他们物质匮乏,为了能吃到猪肉,他们选择性的相信便宜的猪肉是淹死的猪,而不是瘟猪。
他们精神生活贫乏,城里的一场大戏绝不轻易放过,即使人山人海,看不到戏台上在演什么,也要赶个马车,拖家带口的在呼兰河边呆个三天两晚的。
他们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也就死了;他们爱看热闹却又麻木,他们生病了就扛,再不行就“跳大神”。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你可以说他们无知、愚昧、麻木、没有精神追求,但别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食不果腹的苦难年代。
在那样的年代,小人物的命运如同浮萍。
你看那小团圆媳妇,十二岁就到了老胡家。
团圆媳妇来的第一天,大家都争着去看。高挑的个子,大大的眼睛,长长的辫子,开朗的性格,见了人就笑呵呵的,多好的一个姑娘啊!
但她开朗的性格,竟成了大家口中谈论的毛病。因为大大咧咧,太不像团圆媳妇该有的样子。
于是,没几天,她的婆婆就开始打她。
刚开始是断断续续的打,后来是不分昼夜的打;刚开始是为了给她点下马威打,后来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只要婆婆哪不顺气就打她,吊起来打,打的那叫一个惨烈!
从此,十二岁的团圆媳妇总是说着想回家,夜里经常喊叫着从恶梦中惊醒,梦里她婆婆在打她。当她婆婆靠近她时,她以为又要打她,经常大叫着跑开。
这一切,在我们现在看来,都知道这孩子有阴影了。可是在那个时代,她是病了,一种怪病。
于是,她婆婆“跳大神”“请狐仙”“闹神闹鬼”“帖字符”,还有在众目睽睽之下,给团圆媳妇脱光衣服,在院子的大缸里,用滚烫的水洗热澡,以驱除身上的恶魔。
大家都在看热闹,没有一个人理会一个姑娘的害羞和热水浇在身上的痛苦,她拼命挣扎,却无一人帮忙。
等到她晕过去了,大家一忽而上,纷纷过来关心她的死活。她不想脱衣服的时候,她婆婆叫人喊着口号给她脱了,她晕倒在水缸被人抬出来时,她婆婆又说她光着身子不知害臊。
那个年代的人们,人心是无知无畏呢,还是人心可畏呢?他们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麻木的?只是可怜了一个元气少女。
洗完澡后,团圆媳妇昏睡了好久。
“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
小团圆媳妇也永远睡着了。
看完这一篇章,我失眠了一晚上,可怜的小姑娘。如果她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将会是一个多么招人喜欢的孩子呀。
可是在那个年代,她竟然被活活折磨死了,死在了她婆婆臆想的各种疾病,死在了呼兰河城人们的看热闹之中,死在了那个无知、麻木而又可悲的年代。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再看那冯歪嘴子。一个磨坊的磨倌,整日辛苦的劳作着。无论春夏秋冬,他总是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
他住在四处漏着风的磨坊里,窗子开着大洞,房盖透着青天,炕沿上的瓦盆能冻得跟小冰山一样鼓鼓的。
生活清苦也就算了,毕竟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人,过着这样生活的也不是少数。
但有一天,冯歪嘴子突然被人们得知,他有了媳妇,还生了孩子,她的媳妇还是邻里街坊都曾经夸赞的王大姐。
这下呼兰城又热闹起来了,人们又开始品头论足,这样一个磨倌都会有媳妇有孩子,简直就是天理难容。
那王大姐,曾经人人称赞,现在人人唾骂,啥也不是了。
冯歪嘴子的掌柜,把他的媳妇孩子赶出了磨坊,他们住进了一间草房,刚出生的孩子就睡在草堆上。
人们天天在他家房子外偷听,希望能听到他绝望的、悲惨的、活不下去的任何一点点信息,如果没有他们就臆想一个,第二天再传给别人。
在大家看来,冯歪嘴子就是一个笑话,一个不自量力的人,一个应该活着绝望的人。
他竟然还娶妻生子,竟然还生了二儿子,这完全不符合人们所认为的。唯一让人们觉得合理的是,冯歪嘴子的媳妇在生完二儿子后就撒手人寰了。
人们都等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自己有没有这份能力,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于是他照常地负责他那份责任。”
你说冯歪嘴子这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吗?我有点说不上来,更多的感觉只是一种无奈的坚挺。作为一个苦难时代的底层老百姓,他食不果腹,屋不挡风,凄凉至极,他只是一天一天像别人一样尽力活着而已。
萧红的人生底色是悲凉的,所以她的整部作品里感情荒芜,除了她与祖父之间的人间温情。人们都是麻木而机械地活着,“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忧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带来了悲哀。”
读完整本书,反思自己,审视我们现在的社会与生活,一种庆幸感油然而生。庆幸自己生在新时代,生在一个能接受学习、教育,男女相对公平、物质丰富、崇尚科学的时代。
所以,不能矫情,珍视当下。

灵魂的挽歌——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有感
这是我第二次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第一次接触到这本小说还是学生时代,那个时候可能多从左翼作家的创作风格来解读作品,难免为它贴上文学的标签,并未深刻理解它的思想内涵。
小说是从呼兰河这个小城的泥坑开始叙述的。呼兰河的泥坑有着许许多多传奇的故事,今天淹死一匹马,明个淹死一头猪,不管淹没淹死最终成为一段笑谈,供邻里乡里消遣。倘若传出没有淹死的讯息,倒觉得折损了这个泥坑的威严。呼兰河的人们对这个泥坑是有着感激之情的,因为这是他们维护体面、尊严的最后一块遮羞布。于是为了避免泥坑再淹死鸡鸭、猫狗之类的家禽,“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都没有。”团圆媳妇,一个不过十二岁的小孩子,在封建伦理观念、在充满荒诞的迷信中、在邻里的胡编乱传和各种偏方、纸人中被折磨的遍体鳞伤,最终一个健康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结束了。可这个小女孩即使在被殴打、偏方、野药、大神、赶鬼、看香、扶乩的轮番迫害中仍然想保持一点对生活的向往和乐观,但“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死了,好好的孩子最终被当作“妖怪”捉弄死了。
呼兰河的人们用看客的心态冷眼看着别人的悲欢离合、生生死死,哪知道最终却被愚昧、麻木吞噬,害了自己。在这个封闭愚昧的小城里,没有人能够逃脱不幸、免于灾难。呼兰河的人们是安于现状的,仿佛卖豆腐的就卖豆腐、卖馒头的就卖馒头,一切各有所得、各司其职,绝不会因为任何原因有所改变。“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于是你会看到有二伯“跳井”、“上吊”这些事,都成了笑话,他们缺乏反抗精神,更不觉得自己已经处于一个绝望的境地,他们在挣扎着、努力着,但却似乎看不到什么光明和希望。
《呼兰河传》是一部让读者越读越有窒息感的小说,整篇小说是压抑的,人性的拷问、灵魂的鞭笞处处可见但又不露声色。萧红在小说中并没有大肆渲染的语言,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她只是平缓地叙述着:大地咧着口子、火烧云变换着、漫天乌鸦飞着、蒿草蔓延着……我们一般把这种叙述风格称为散文化的叙述风格。可就是这种平静的叙述方式造成的语言反差让人感到彻骨的悲凉。悲凉随意被践踏的生命、悲愤无知又愚昧的灵魂。我想小说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它呈现出来的最大的悲剧并不在于呼兰河的人们人性有多么丑陋,有多么自私,他们也勤劳憨厚,可悲哀的是他们自始至终都不知道他们所谓的好心、善良恰恰是一切悲剧的来源。这种集体无意识成为旧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鲜明特点。
其实,纵观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从鲁迅那代作家开始就致力于探索人性和灵魂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一批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经典著作。萧红的《呼兰河传》因其唱出了灵魂的挽歌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地位。到了当代,陈忠实的《白鹿原》对宗族背景下儒家思想的寻根,对传统文人情怀的追问,勾勒一代人的灵魂图谱。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钱钟书的《围城》等等都是对一方水土上灵魂何去何从的探索。同样,外国文学也体现了这种特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对美丑灵魂的强烈对比,《百年孤独》中对各种性格的偏执极端的夸张魔幻表现,《等待戈多》《变形记》等荒诞派文学后也隐藏着对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扭曲等方面的无情揭露。这些著作的时代背景、民族文化、艺术风格等等都不同,但都深入剖析了人性的侧影和灵魂的缩影。这都不言而喻地告诉我们似乎伟大的著作都在深层意义上探索人性、灵魂这些形而上的精神力量。这股精神力量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为它代表着对一个时代的深刻反思,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