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实录
- 名著读后感
- 2020-03-29
- 110热度
- 0评论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实录
执教老师:李莎(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
教学班级: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1412班
教学目标:
1.聚焦“震撼”和“考验”,反复品读文字,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体会“壮士”之“壮”。
2.重温革命岁月,让红色课文润泽当代少年心灵。
3.关注场面描写,探究“点”与“面”的描写,体会“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潜心涵泳文字,体会“壮士”之“壮”。
2.体会“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如何让红色课文润泽当代少年心灵。
设计意图:
《狼牙山五壮士》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红色经典”,再次遇见它,我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重温,去解读的。这篇文章从内容看,距离当代少年的生活很遥远,如何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既能让红色课文浸润当代少年的心灵,又能实现从阅读指向写作的教学目标呢?
同时,这篇文章出现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但实际上学生在五年级人教版教材中已学过,面对这样的学情,如何去寻找教学的突破口呢?
思索再三,我把这堂课定位为“重温、重塑”。课堂两条线,人文主题线重在品“壮”,语文要素线重在领悟“点面结合”的写法。教学中,试图让课堂既符合历史,又切合文本,也适合时代,将历史、文本与时代交融在一起。
教学实录:
一、温习课文,检查学情
师:这篇文章大家去年已经学过,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五位战士先是接受任务,然后痛击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最后跳崖,凉凉了。
师:你从情节上进行了回顾,可是,你说“凉凉”我觉得不妥当,我们先静下心来学习,也许,下课时你会有不一样的说法。
生2:我知道作者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生3:我知道故事发生在1941年秋天的狼牙山,那时候日军扫荡晋察冀根据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师:是的,抗日战争时期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今天要学习的《狼牙山五壮士》只是其中之一。大家已经知道了很多,如果我们想知道得更多、更深刻该怎么办?
生1:反复读课文。
生2:查资料拓展信息。
师:能告诉大家你通过什么途径去查资料吗?
生2:看书、看电影啊,还有上网搜索。
师:你怎么搜索呢?
生2:我围绕关键词去查,比如这篇课文,围绕“抗日战争”“狼牙山”“晋察冀根据地”就可以知道更多。
师:看来,对于搜索引擎的运用你已经很有自己的心得了。那这节课我们就潜入到文字当中,用这两种方法来重温这篇课文。希望下课时我们有不一样的“看见”。
二、聚焦“考验”,品味“壮士”
师:我们看课题,什么人可以称为壮士呢?
生1:身体强壮、力大无比的人叫壮士,比如武松。
生2:有勇有谋的人是壮士。
生3:视死如归的人是壮士。
师:好的,这是我们对壮士的理解。现在带着对“壮士”的理解,我们一起默读课文,重温这个故事,说说哪些环节,或者说他们的哪些行为依然让你觉得震撼?(学生默读课文。)生1:第三段班长带领几位战士把敌人引向绝路的片段让我震撼。
生2:“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让我震撼,内心该有多仇恨啊!
生3:跳崖那个片段让我震撼,弹尽粮绝的时候班长把枪砸碎,像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师:你们为什么震撼?
生1:因为我觉得他们特别勇敢。
生2:因为一般人很难做得到。
师:是的。他们的勇敢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所以让我们震撼。但他们是天生这样勇敢,还是他们在特殊的考验下做出了勇敢抉择呢?
生:是在特殊的考验下做出的勇敢抉择。
师:是的,我们震撼的地方其实就是五位战士面临的考验。浏览课文,我们看看他们经历了几次特殊的考验?
生1:两次考验,第一次是在第三自然段,走哪一条路是一次考验,还有一次是在课文的最后,在悬崖峭壁前选择跳崖也是一次考验。
生2:我有补充。第一段就开始接受考验了,因为接受了掩护任务。
1.第一次考验:请命。
师:也就是说有三次考验。第一次在第一段,接受任务;第二次在第三段,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第三次就是课文最后的跳崖部分,是吗?好,刚刚那位同学,你是从第一段中哪些词读懂了这是一次考验?(生一时回答不出)不着急,咱们静下心来,用心感受,圈一圈,写一写。
生2:“集中兵力”“大举进犯”说明规模很大,“一个多月”说明时间很长。
师:一看到“大举进犯”你脑子里出现什么画面?
生:日本鬼子冲进每个村庄,横冲直撞,杀光、烧光、抢光。
师:事实上,他们比你们想象的要坏得多。刚才我们说到深入学习的方法,除了品课文,还有查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查到的一些资料。快速浏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葛振林的《忆狼牙山之战》。“9月24日清晨,3500多名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包抄。日军实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整个狼牙山地区顿时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当时被合围在狼牙山上的地方党政机关干部和周围村庄的群众达三四万人。为掩护党政机关和乡亲们突围,我们七连奉命担任后卫,待大家安全转移后,再留下一个班拖住敌人,最后转移。我们班长马保玉得知这一消息,便去找指导员求战,要求把拖住敌人的任务交给我们班。连长、指导员知道我们班战斗力强,经商量,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当时我们班除因伤病住院的人外,只剩下5人。即班长马宝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副班长是我。)生:日军兵力强大,有飞机、大炮,他们有3500人,我方只有5个人。
师:敌我力量悬殊。
生:书上说是把任务交给六班,其实是马宝玉去主动求战的。
师:也就是说不是“临危受命”,而是“临危请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任务艰巨,力量悬殊,这就是考验呀!把这种考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生朗读。)师:五位战士临危请命,就这样,开始了5个人和3500人的对决。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第二段中他们并肩作战的场景。你有没有发现,同样是“打”,每个人打得不一样;同样是英勇,每个人的性格也不一样?(出示课文第二段点面结合的描写片段。)生:班长是狠狠地打,葛振林是满腔怒火地打,宋学义是使尽浑身力气打,胡德林和胡福才是全神贯注地打。
师:你会通过文字描述抓住动作、神态去分析人物性格,很会读书。我们现在转换一下角色,如果你是导演,你怎么把第二段的文字转换为画面?
生1:我会先拍一些崎岖的山路,而且是远镜头,然后拍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再放大镜头,分别拍五位壮士怎么打。
生2:我有补充,最后还要拍一个大镜头,就是崎岖的山路上,躺着很多敌人的尸体。
师:好的。你们不愧是优秀导演,那个放大的镜头叫特写镜头。你们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点面结合”,“远镜头”就是“面”,每一个特写镜头就是“点”,有远镜头、有特写,就是“点面结合”。能说说生活中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场景吗?
生:运动会接力赛。
师:怎么把接力赛这个画面转化为文字呢?
生:先写运动场上的整体氛围,再把几个有代表性同学的动作、神态具体写出来。
2.第二次考验:选择。
师:原来,文字和生活、文字和艺术都是相通的呀!我们接下来去看第二次考验,如果把第三段文字读成一个词,是什么?
生:选择。
师:这是一次怎样的选择?
生1:是关于生死的选择,因为把敌人引上绝路就等于把自己也引上绝路。
生2:三面是悬崖峭壁,另一面就是敌人,等于四面都是绝路。
师:他们一举一动都关系着三四万人的安危,他们毅然放弃自己的生命,选择把敌人引上绝路。静心品读,这段文字哪些地方打动了你?(学生品读。)生:有一个词“斩钉截铁”,明明知道是绝路,班长却斩钉截铁,而其他几位也毫不犹豫地跟上去。我感受到了那种热血沸腾。
师:来,大家一起读读班长引敌上山时的表现。(出示课文相关语段,生较平静地读完。)师:这叫斩钉截铁吗?我怎么感觉不到大家的热血沸腾呀?大家关注到“走”字后面的标点符号了吗?再试试看。
(生朗读,铿锵有力。)
3.第三次考验:跳崖。
师:就这样,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在顶峰歼敌,毕竟寡不敌众,最壮烈的一幕在棋盘陀顶峰展开(师配乐朗读6、7、8段)。
师:看到了你的动容,你想说什么?
生:太震撼了,五位壮士一枪一弹也不留给敌人,宁死也不当俘虏。我想到了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师(出示文字: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如果让你们把这段文字刻成浮雕的话,你会锁定哪些词语?
生1:我特别关注“眺望”这个词,他们不仅眺望群众、部队远去的方向,眺望还有更深层的含义,眺望希望的曙光,新中国的成立。
生2:眺望他们的家乡和他们的亲人。
师:是呀!胡德林、胡福才只是小战士呀,这个时候眺望家乡、想念亲人完全是可能的呀!
生3:我关注了“屹立”这个词,这个词给人感觉很高大,很沉稳,岿然不动。我在雕刻时会刻出这种像山一样沉稳、高大的感觉。
师:山是雄伟的,山是高大的,山是巍峨的,五位壮士屹立在山顶上,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屹立在你心中。刚刚两位同学是从眼神、姿态展开想象的,还有补充吗?
生:我关注的是表情,“胜利的喜悦”,我会刻出喜悦的表情。完成掩护任务就是他们的目标,现在目标完成了,所以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师:你们想呀,他们要去干什么?赴死呀!面对死亡却露出喜悦之情,说说你们的理解。
生1:我觉得完成掩护任务不仅仅是目标,也是他们心中的信念,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凶多吉少,把敌人引向棋盘陀更是知道自己走上了绝路。
师:所以,你的理解是五位壮士用自己的死成全了更多的生命。
生2:我想起了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五位壮士同仇敌忾,完成任务就可以含笑九泉了。
师:是呀,临危请命是考验,引上绝路是考验,英勇跳崖是考验,是什么让五位壮士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主动请战?他们又为什么会舍生忘死地走向那条绝路,最后还带着喜悦视死如归呢?
生:他们舍小我为大家的精神。
师:什么是“小我”,什么又是“大家”?
生:“小我”就是自己的生命,“大家”就是群众和部队主力,是所有中国人。为国献身、牺牲自己,就是因为有无数人这样选择才有了战争的胜利。
师:是呀,这石破天惊的凌空一跃告诉世人,什么才是中国人的信仰与自尊。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壮士”呢?
生1:舍小我、为大家是壮士。
生2:临危请命、有胆有识是壮士。
师:是的,临危请命、有胆有识是壮士,这是胆之壮;面对生死选择时,为了群众的安危毅然走向绝路是壮士,这是行之壮;以身跳崖、视死如归是壮士,这是气节之壮。(相机板书:胆之壮 行之壮 气节之壮。)三、深掘内涵,升华认识
师:我记得刚开始上课时,有同学说武松是壮士,你们怎么看?
生:武松很强壮,是壮士没错,但更高级别的壮士应该是不仅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更应该把大家、国家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师:你的意思是武松还只是低层级的壮士,那么在你的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高层级的壮士,古今中外的都可以说,说出你的理由。
生1:荆轲是壮士。因为荆轲是为了燕国献身,他不是为了一己之利, 而且从开始就谋划好以献图为由,出发前他将计就计,携带秦王一直要捉拿的樊於期的头颅以博取秦王的信任,他有勇有谋,是壮士。
师:爱阅读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你了解得很全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河就在狼牙山的旁边,当年为燕赵境内,所以中国有句俗话: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还有吗?
生2:岳飞是壮士,他带领岳家军奋勇拼杀,精忠报国,不惜个人安危。
生3:董存瑞、邱少云都是壮士,他们都是舍小我、为大家的英雄。
师:是的,大家称武松为壮士,是因为他胆子壮,行为英勇。但这不是高级别的“壮”,更高级别的是在“胆”与“行”之外,更有气节之壮,有这种舍小我为大家的气节。
师(请一生起立):我记得你在刚上课时说五位战士“凉凉”了,现在你有什么补充吗?
生:每个人都会死,有的死重于泰山,有的死轻于鸿毛。五位壮士都是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那么多生命,值!
师:感受到了你的敬佩和激动。
(出示: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聂荣臻。生齐读。)师:壮士气节让人景仰、膜拜。在没有硝烟的年代,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了,当代的我们,应该有怎样“壮”的行动与气节呢?
生1:我觉得每个人要做好自己,尽好自己的职责。如果我是香港学生,我会守住自己的底线,不盲目,不冲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生2:《中国机长》中的机长面对那样严峻的考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把100多名乘客安全带回来”,是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他心中的大爱让他创造了奇迹。
师: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有一个故事《前夜》,讲的是一个平凡的工程师为了让新中国的第一面红旗,在开国大典上“不出一点差错”地升起所做的各种努力。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平凡人的“壮举”。
(播放视频《我和我的祖国·前夜》预告片。)师:如何在没有硝烟的年代做一个“壮士”,这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思考和践行的课题,下课。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19年12月B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