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范进中举》有感(奚派名剧《范进中举》观后感)
- 名著读后感
- 2020-03-28
- 152热度
- 0评论
听《范进中举》有感
听小说课教学《范进中举》,开场的两个环节引起了我的思考。
第一,小说中哪个情节最神奇?(注意老师用的是“神奇”)学生一说“范进疯了”。
学生二说“范进疯了”。
学生三说“范进疯后,老丈人打巴掌”。
学生四说“中举前后众人的前后态度”。
学生五说“范进中举后发疯”。
老师直接选择了“老丈人打巴掌”。
第二,胡屠户的巴掌打得___?
学生一说“打得很狠”。
学生二说“打得胆战心惊”。
学生三说“打得很亲切”。(此时老师夸奖学生回答和书上一样)学生四说“打得很好”。
老师直接选择了“很亲切”,就进入下一环节胡屠户打巴掌的相关探讨。
很显然,教师课堂的预设方案是这样的,即开场进入胡屠户巴掌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探究巴掌“很亲切”,然后学生表演胡屠户打巴掌,进入胡屠户的相关动作描写思考人物性格特征,理解白描手法,最后思考范进将来最有可能成为哪种官,感受邻居、胡屠户、范进的性格特征。
这个教学设计可以读出老师的阅读力与设计心,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这里不多谈,我们就来谈谈开场的这两个步骤。
教师用“哪个情节最神奇”开场,这“神奇”就值得师生探究思考。首先,我们要关注“神奇”这个词从何而来,用之形容《范进中举》是否准确。其次,神奇在哪里,为何神奇,怎么写神奇,神奇中读出了什么。一堂课以“神奇”立骨。“神奇”中感悟,“神奇”中揣摩,“神奇”中探究,“神奇”中发现……课堂可以用“神奇”来组织,来推进,来抵达。这就成了“神奇”课堂了。
当然,不用“神奇”来做课眼,也没关系。课堂本身是多姿多彩的,袁老师的设计环节也很有新意。
我们最要思考的是,如何自然地走向教师的预设方案,也就是怎样自然地走向“胡屠户打巴掌”和“很亲切”。
第一个问题下,学生的回答其实集合了小说的三类人物,即范进、胡屠夫、众人邻居,也正好对应了课堂末尾最后的人物性格研读。五位学生的回答,三个对应“范进疯了”,一个指向“胡屠户打巴掌”,一个指向“众人态度变化”,老师没有对这些信息加以处理,就直接走向备课方案中的“胡屠户打巴掌”,是非常可惜的。主人公范进疯了,不神奇吗?而且有三位学生回答。教师可以利用这回答,再次引领学生走进范进疯了的场景,读读“范进发疯”。可以适当解读“众人态度变化”,再选择众人中的典型人物胡屠户自然地就进入本课研读教学。这样再次熟悉文本,更好地研读小说重点内容,对后面的教学就起到了铺垫作用。而直接拐到胡屠户打巴掌的情节,既突兀,又置学生的回答于不顾,错漏了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实在可惜。
再看第二步,学生同样给我们展示了多元的思考。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解读思考来引领他们深度研读这个打巴掌的相关细节。胡屠户这一巴掌打得怎样?打得狠!狠在哪里?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一个嘴巴打将去”,还说范进“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打得胆战心惊,怎么说?“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还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直到最后向郎中讨膏药。明明是这样狠的一个巴掌,大家怎么会说“亲切”呢?这“亲切”里究竟听出了怎样的心理?还有打得“好”,这“好”,好在哪里?好在打醒了范进,打疯了众人,好在打出了人情世故,世态真像!打得好,写得更好!这样就自然滑进写作手法的学习中去了。
可惜,教师同样还是快速地走向预设的“很亲切”,放过了“狠”、“胆战心惊”和“好”,按照既定方案实践自己备课本上的教学。
其实,每一种预设的实现,都需要一种语文的兜兜转转、折折叠叠,需要一种来来回回,曲线抵达。语文课堂的美,语文课堂的魅力,就在其中。
好的课堂,一定不是快速直接的,而是百转千回后的喷薄而出。我们说,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借助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通过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固守预设,必将失约“精彩”,错过美丽,冷落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智慧及时调整预设,或伺机而动,价值引导;或随机应变,顺应学情;或借机施教,柳暗花明。所以,对教师而言,预设见匠心,生成更智慧。
而要追求生成之美,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因为教学在实质上是师生的对话,其基础就是倾听。倾听,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唤醒学生,推动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说话者的信息,并将之转换成新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言语的回应,且有所提升。这样,教学的意义就出现了。比如《范进中举》的这巴掌,打得狠,打得胆战心惊,打得好,打得亲切,都是有价值的回答,甚至有的答案能涵盖其他答案。教师倾听了以后,就要学会甄别,学会利用,以此展开更深入的思考。
语文课堂上,学生所有真诚的言说都是有价值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使用和转化。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不要担心教学时间来不及,来不及的只是我们的心。
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我们长久的修炼,那么,就从这节课开始吧!
别急,好好听,好好发现!你一定能进步!
奚派名剧《范进中举》观后感
京剧《范进中举》
北京京剧院
参评演员:张建峰
广东演艺中心大剧院
2017年5月13日
文 / 司达明
▲张建峰的演出功底扎实,引得掌声一片。演出后还特别加一段感谢观众的热情。
读的书多了,自不免对书呆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戚戚,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不在此列。这个人怯懦顽固,志大才疏,学而无术,读书应试多年竟然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中了举人之后欢喜到疯了自不说,母亲甫离世即和乡绅张静斋到汤知县处打秋风,丑态百出。从名门到落魄的吴敬梓只短短半回,就把读书人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范进中举一段由此成为传世名篇。
1954年,汪曾祺忙里偷闲,仅用10多天就把《范进中举》改编为他的第一个京剧剧本,再由奚啸伯搬上舞台,一鸣惊人,从此成为奚派名剧。剧中唱词优美,台词朴实,既富诗意,也具文韵,仅看剧本已是令人情驰神往。
汪曾祺与奚啸伯共生此经典60多年后,我终于可以在大剧场看到足本全剧,便仿佛是现实的范进一般,落魄潦倒在剧院门口读着剧本多年,终于中举入场。
本场演出为2017年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赛剧目,剧本由奚啸伯弟子欧阳中石改编整理,奚派传人、奚啸伯徒孙张建峰饰演范进,四大名旦中尚小云的徒孙顾谦饰演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可谓班底扎实,演出精彩!特别是唱词部分,简直是文学与京剧的完美融合!如范进看到别人进城赶考,自己缺乏盘缠,心急如焚:“河边人语舟争渡,道途尘飞马不停。举目纷纷来和往,都是赶考应试人。”这些如诗般的文句,简直提升了京剧的文学档次!
▲费(废)学礼、贾(假)知书、卜(不)修文范进中举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相关内容不过5000多字,《范进中举》以原著为基础,合理衍生出费(废)学礼、贾(假)知书、卜(不)修文等同案、关清顾白(关心照顾一清二白)等乡邻,把应试教育荼毒下的功利乡绅学子和情真意切的邻居写得栩栩如生,演得趣味盎然。特别高潮部分,是描写范进发疯之后原形毕露,异想天开自己当上了考官报复社会的心态,当真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我这个主考最公道,定下章程有一条:
不过五十我一概都不要,本道不取嘴上无毛!
我定下文题叫八十股,句句对仗平仄要调。
考得你昼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闲抛。
考得你不分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
考得你头发白牙齿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驼腰。
这还是奚派传人改编过的唱词,汪曾祺的原文要刻薄得多——当然也更传神地表现出疯子的特性:“订下章程有一条,年未满五十,一概都不要。你与我考、你与我考,你写了还要写,抄了还要抄,考你三年六月零九朝,活活考死你小杂毛。”
▲范进失心疯之后吐真言,文人之间不止相轻,乃至相残,是汪曾祺的真实心境。
经过一个甲子的传承,这一晚的《范进中举》依然博得满场掌声、留下座无虚席的精彩!
范进中举故事就是发生在广州,本想再多说一些,但想想六十年来点评《范进中举》乃至以之为论文者已经太多,我再点评分析下去,也不过拾人牙慧。不如谈谈剧本与演出之外的一些别的东西。
▲《范进中举》舞台布景略显简单
例如舞台道具与背景。
舞台是传统的三道幕两重景,幕的开合主要靠人手拉,主体背景变化不大,变换不同的桌子,就算是了换了场景。音乐是现场伴奏。我猜六十年前的舞台大约也是这么个调调。只有最后的报喜人插科打诨说了个要踩共享单车回北京的出戏笑话,带来了一点时代气息。
曲终人散,举起手机开启共享单车回家的时候,看到今天是2017年5月。遥想1955年奚啸伯率领的北京京剧四团凭《范进中举》在北京市戏曲汇演中获得一等奖的风光无限,又让我想起少年时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捡到一批七十年代中后期的《儿童时代》,其中一本有篇小说,说一位老人家与孙子争夺电视机的使用权时一本正经地说:“今晚有张君秋的《宇宙锋》,爷爷等了三十年了。”我那时当然不懂《宇宙锋》,也未听过张君秋,只觉得老头子不让孩子看动画片真是可恶至极。
我是幸运的,机缘巧合下略窥表演艺术的门径,一甲子之后,还能以范进中举的雀跃心态欣赏了《范进中举》的经典,但再过一甲子,同样的经典是否还能吸引今年今天的少年呢?
唯进步堪称经典,独回忆不可挽留。
当时代已经跨步前行,我们的文化经典还要驻足过去、重复上演多少回?
-- 本文系广州青年剧评团特约稿件 --
文 / 司达明
图 / 谢子哲、司达明
编 / 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