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六大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会计8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会计六大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要求。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的结果应当与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对于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受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左右,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四)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2会计基本原则和主要原则

会计主要原则,又称“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

会计主要原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基本的会计原则有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8个。

3会计核算的几大原则是什么

会计核算的几大原则:

A、体现总体性要求的原则:⑴客观原则、⑵可比性原则、⑶一贯性原则;

B、 体现会计质量要求的原则:⑷相关性原则、⑸及时性原则、⑹明晰性原则;

C、 体现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方面要求的原则:⑺权责发生制原则、⑻配比原则、⑼历史成本原则、⑽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D、体现会计修订性惯例要求的原则:⑾谨慎性原则、⑿重要性原则、⒀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4内部会计控制的6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规定中,没有六项原则,只有五项原则即:

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延伸阅读

会计八大原则是什?

会计应遵循的原则:合法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分期核算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一致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

拓展资料

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对财务会计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比如稳健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实际工作中,会计原则常与会计准则相混用。美国先使用“会计原则”,后流行“会计准则”。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即美国的会计规范经历了从“有限的、指导性”的规范(会计原则)发展成“数量可观的指导性和技术性并重”的规范(会计准则)。

新准则下财务会计一般原则的变更

新准则下只有8个基本原则,取消了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

其中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第十七条)、谨慎性原则(第十八条)、实质重于形式(第十六条)原则,也强调了可比性(第十五条 ,把原准则的一贯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相关性(第十三条)、明晰性(第十四条)、及时性(第十九条) 、客观性(第十二条)原则。

另外,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并入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历史成本属于会计计量范畴,因此将历史成本原则在新增的第九章“会计计量”中进行了规定)。

会计原则有哪些?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可比性:

(1)纵向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2)横向可比: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十三条原则有哪些?

  十三条会计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强调合法性

  ②、可比性原则:(掌握)

  要求会计核算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核算,企业之间指标口径一致,横向之间相互可比

  ③、一贯性原则:(掌握)

  要求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变更条件:A、法律、法规要求;B、更恰当反映

  ④、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⑤、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⑥、明晰性原则:是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应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2、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①、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当的期收入或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或费用的依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非经营业务)

  ②、配比原则: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确认

  权责发生制原则与配比有关,它是为配比准备条件的,以便配比结果正确。

  ③、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资产帐面余额。

  ******资产发生减值的,可按规定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

  ④、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掌握)

  凡只使本年度受益的,作为收益性支出;使几个年度受益的,作为资本性支出

  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①、谨慎原则:(掌握)

  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可提八项准备,但不得设置密秘准备!

  ②、重要性原则:(掌握)

  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区别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可适当简化处理

  ③、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掌握)

  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不能仅根据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售后回购、关联方关系的判断等。

五个会计原则?

1.谨慎性原则、后进先出法、个别法

单位的电梯说明书上讲可以装载15 人,我观察了一下,一般超过12 个人时警报声就会响,这该叫谨慎性原则。此时,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自发地采用后进先出法,最后进的那个人利索地退了出去,电梯门关,皆大欢喜。后来,到了各自楼层,该怎么出就怎么出了呗,这就叫个别法。

2.谨慎性原则的存在是让人愉快的

谨慎性原则仔细分析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一开始让人觉得少计了资产和收入,后来发现没少,那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多计了负债和损失,后来发现没多,那又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人类从“失而复得”中得到的快乐总比“没失没得”要多得多。上市公司不是不喜欢谨慎性原则,而是“不谨慎原则”带来的股价高涨的快乐远远大于谨慎性原则带来的“失而复得”的快乐。

3.权责发生制原则是让人无奈的

会计上有一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以取得现金收入的权利和产生支付现金的责任作为收入和成本费用确认的依据。让“权利”和“责任”等主观判断作为记账的依据,从此,利润就不是东西了。我们只好再编制现金流量表来验证利润表的质量,看看企业的利润有没有转化为真实的现金流,以避免掉入财务造假的陷阱。

很多企业往往把利润表做得很漂亮,到最后却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的现象,原因就是权责发生制成功地让利润摆脱了现金流的束缚。

4.支出的资本化程度

会计上有一个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现金支出时,如果受益期超过一年,将其列入资产,如果不超过一年,则直接列入当期的成本费用。比如同样是研发费用,有些公司会将其计入资产,而另一些公司则将其列入费用。对比的时候,我们要分析这些公司的支出资本化程度,否则就容易误解其盈利能力。

不过,不管这一块支出是属于资本性支出还是收益性支出,无非就是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腾挪,再怎么折腾,也逃不出在现金流量表中的归宿。

5.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

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分别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它们是做账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这些假设,就不可能做出财报来。正是由于这些假设,会计判断就存在很多形式,如折旧、预提、摊销、递延、减值准备等。因此,如何作出高水平的职业判断往往决定了财报的质量,乃至公司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