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传》读书笔记(《居里夫人传》④ |做人最忌讳的是被名利所累)
- 名著读后感
- 2020-03-11
- 100热度
- 0评论
《居里夫人传》读书笔记
《居里夫人传》是这些年我所读的为数不多的书中,唯一让我读到泪流满面的书。
这本书由居里夫人的二女儿艾芙·居里倾情写就,“我所叙述的事迹,都是我确实知道的”作者在前言中这样写道。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正因为这本传记的真实,使其读来无比令人感动、震撼。书里,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居里夫人——光芒万丈、名垂千史而又命途多舛、孤寂困苦,便是居里夫人的一生。
家庭:一生非凡的源头
1867年11月7日,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在家中排行第五,上有三姐一兄。出生时,恰逢波兰被沙皇俄国所统治,多少有些“生不逢时”。然而,居里夫人的家庭给予她童年丰厚的精神滋养,尤其是她的父亲斯科罗多夫斯基先生。
“他身为一家之主,维持收支平衡已经够困难的了,居然还找出时间来看他很费力得来的出版物,以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他觉得许多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应该赶上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应该知道希腊文和拉丁文;除了波兰语和俄语外,应该还能说法语、英语、德语;应该把异国作家的杰作用散文或韵文译成本国语言;应该自己写一些诗——他把他写的诗都小心地誊在一本墨绿两色封面的学生练习本里……”
“每星期六,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他的儿子和三个女儿,晚间都在一起研究文学。他们围着冒热气的茶炊闲谈,这个老人背诗或朗读,儿女们都出神地听着他……一个星期六又一个星期六,过去的名著就这样由一个熟识的声音介绍给马妮雅,以前这个声音说神话给她听,念游记给她听,或是教给她《大卫?科波菲尔》”
玛妮雅(居里夫人)永远忘不了这些晚上;幸亏有她的父亲,她才能在一种不多见的发展才智的良好气氛中成长,而这在一般女孩是很少有的。(54-55)
的确,这样的父亲不多见,这样的成长经历不常有。当读到这一段时,我内心不仅对居里夫人的父亲心生敬意,还对她小时候吸收了如此丰盛的文学食粮而惊讶,毕竟,她为人周知是她的科学才华。
当然,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对居里夫人影响最大的依然是对科学的挚爱,“她的童年是在她崇拜的神秘物品——她父亲的物理仪器——前面度过的”。我们很习惯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当翻看那些伟大、善良、正直、博爱等具备高尚人格的人物时,会发现,这几乎是百分百毋庸置疑的。因此,其实大多数中国父母不必为学区房、起跑线、升学率、兴趣班等焦头烂额,看看自己便知道答案。
伴侣:胜却人间无数
比埃尔?居里是居里夫人的爱人、伴侣、先生,也是独一无二的挚友、搭档、合作伙伴,他们的结合是爱情与理想、生活与事业、肉体与灵魂的完美结合。“我有最好的丈夫,谁也不能梦想找到比他更好的丈夫。这真是上帝的恩典,我们在一起过得越久,相爱越深。”(191)居里夫妇彼此之间常常流露出这样的感恩与赞美,伉俪情深、世间少有。
“这所房子的窗户,到凌晨两三点钟还亮着灯光,并且那间只有两把椅子的工作室中,不断发出热烈地翻书和很快地写字的轻快的声音。”(161)这些居里夫妇比肩奋斗的生活小细节散发出令人无比向往的夫妻默契。
或许是天妒英才,或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夺走了比埃尔?居里的生命。
“1906年4月19日。比埃尔已经跌在两匹马的铁蹄下了……比埃尔倒在地上,活着,未受伤。他没有喊,差不多也没有移动,马蹄和货车的两个前轮由他身体两旁过去,并没有碰伤他。可能会出现一个奇迹,但是那辆极大的车,载着六吨重的东西,还要再走几公尺。左边的后轮碰到一个不结实的障碍,一转就把它压碎了。这是一个前颅,一个人的脑袋。脑颅碎了,一种红色的黏东西溅在泥里——比埃尔?居里的脑子。(267-268)”我第一次读到居里先生死亡的细节,忍不住泪如泉涌。
命运啊,为何如此残酷?如此才华横溢、淡泊名利、善良正直的人,何以遭受这样不堪的死亡?!
比埃尔的死对于居里夫人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她会有何反应?她当如何面对?
“到了六点钟,锁孔里有钥匙转动的声音,玛丽出现客厅门口,愉快而且活泼。她从朋友们过于尊敬的态度中,隐约看出有表示哀悼的可怕迹象。保罗?阿佩尔重述经过情形,玛丽完全不动,完全僵直,这种神气使人们相信她一点没有听懂。她并没有倒入他们亲切地伸出来扶她的手臂中,她不呻吟,不哭泣;人们说她像木头人一样地毫无生气,毫无感觉。过了很长而且可怕的寂静,她的嘴唇终于动了,她低声问着,渴望听到什么否认的话:
“比埃尔死了?……死了?……真的死了?”(269)
居里夫人在4月的那一天,不只成了孀妇,同时还成了一个无法救治的孤独可怜的妇人。(269)”
100多年后,读着这些文字,悲痛扑面而来。但,我想,外人无法真正懂得那是一种怎样撕心裂肺的痛苦、绝望、窒息。
居孀的居里夫人要单挑家庭重担,还要面对公众的好奇、观望。她继任比埃尔在索尔本里大学的课。人们为了看一看这个孀妇如何面对现实,竟然涌入她的课堂一看热闹。面对众多看客,“玛丽直视前方,并且说:‘在默察近十年来物理学上的进步的时候,人们对于我们的电气和物质方面的思想进展表示惊异……’
居里夫人正由比埃尔?居里最后说的那一句话讲起。”(283)
居里夫人正由比埃尔?居里最后说的那一句话讲起,我的目光久久定睛在这句话上,内心汹涌澎湃并肃然起敬,仿佛眼前看到了枯木发出了新芽,黑夜照进了阳光,绝望生出了希望。
事业:千磨万仞还坚劲
居里夫人的一生磨难从未缺席,丧偶、重病、战争、穷困、污蔑样样有。
18岁的居里夫人为了给姐姐攒学费,独自一人去往偏僻的异乡当家庭女教师。“玛妮雅坐在这辆笨重的把她送到异乡去的车子里,羞怯和恐怖使她颤抖”(70-71)这是为生活所迫之苦。三年被困于偏远小乡村,“想积蓄一笔钱的计划,以前她觉得似乎可以做到,现在却使她发笑。这个计划是幼稚的,没有人能够从斯茨初基这种地方逃出去。”(79)久而久之理想被侵蚀,希望被扼杀,这是无助无望之苦。
为了提取镭,没有像样实验室,居里夫妇不得不在简陋的棚屋里做着繁重数倍,付出多倍时间的劳苦。“一个二十岁就已经表现天才的法国第一流学者,竟会终身没有一个合适的实验室供他使用,真不能不感到痛心。无疑地,若是他(比埃尔)活得长久一点,早晚他可以享受到使他满意的工作环境;但是到了四十七岁他还没有这种环境。(260)”比埃尔有生之年都未曾如愿拥有一间实验室,这是现实不公之苦……
苦难之于人类意味着什么?它会使强大的人更强大,使软弱的人更软弱。居里夫人无疑是前者,而且上述之苦之于她并未造成多大波澜,反而巨大的荣誉与光环令她疯狂、崩溃。
“居里夫妇毫无怨言地忍受了贫寒、劳苦、甚至于人们的不公正行为;现在,他们平生第一次显露一种奇怪的神经不安。他们的荣誉越大,他们的不安越甚。”(237)“我们的生活完全被敬仰和光荣毁坏了。”(238)“一项伟大的发现,一种传遍世界的声望,两次诺贝尔奖金,使当时许多人钦羡玛丽,因此也就使许多人仇视她。恶毒的诬蔑像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一样扑到她身上,并且妄图毁灭她。”303)“玛丽困于身体上的疾病和人们的诽谤,像一个陷于绝地的野兽一样,到处藏匿。”(305)
读着这些文字,仿佛看到居里夫人像一个受了极大惊吓的小动物般对荣誉惊恐万分、四处闪躲,因而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夫妇俩说“希望保持的唯一财富:沉思和宁静。”(233)能理解为什么夫妇俩一生都漠视任何荣誉。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我想,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成就了居里夫人光辉四射的科学事业。
死亡:如秋叶之静美
居里夫人因常年从事放射性研究身患多种重疾,最终死于白血病,享年67。居里夫人的死如她的生一样,安静。“若用政府给大人物们那样隆重的葬礼来安葬她,未免亵渎。她是在夏日的花丛中,以最简单、最安静的仪式葬在一个乡间墓地里,似乎她刚刚结束的一生与其他千千万万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3)
居里夫人的棺木放在比埃尔·居里的棺木上面,她的哥哥姐姐向墓穴撒下一把从波兰带来的泥土。这样的死亡真温馨!死后与爱人“重逢”,与国土“重逢”,可谓获得了居里夫人生前最大的幸福。
《居里夫人传》陪伴我度过了2019年最后的一段时光,每晚睡前,它像老朋友一样向我娓娓道来居里夫人光辉的一生。
我读到了什么?
我读到了伟人光环背后,居里夫人如常人一样,也要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忍受命运的无情残酷,面对世人的冷遇不公;我读到居里夫人最深沉的幸福无非就是最简单且最寻常的家庭、事业、祖国;我读到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的信念与无比的热爱;我读到荣誉、光环、名利不及拥有内心的平静和思想的自由……
我读到一个安静而温暖的人。
《居里夫人传》④ |做人最忌讳的是被名利所累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江离菲菲读书俱乐部,这周我们共读的是居里夫人小女儿艾芙·居里写的关于母亲玛丽·居里的《居里夫人传》。我们将从居里夫人的原生家庭、居里夫妇质朴的生活态度、居里夫妇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居里夫妇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居里夫人身为人母这五个方面,来为大家呈现书中的精华,以便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位伟大、无私、勇敢、智慧的女性——居里夫人。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这本书的第四部分:居里夫妇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第四篇
做人最忌讳的是被名利所累
当镭的治疗效用被公之于众后,越来越多的人计划批量制镭。但目前除了居里夫妇外,还没有人知道提取纯镭的方法。
当时,一克镭的市场价值为75万金法郎。是当时世界上最贵的东西。
一天,比埃尔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信,请求居里夫妇给他们提供相关的制镭资料。
比埃尔对妻子说:“一种方案是,我们毫无保留地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包括提纯方法;
另一种方案是,我们可以申请专利,这样我们的日子就会过得舒服些。”
不等丈夫说完,玛丽用坚决的语气说:
“我们不能这样做,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更何况镭被用于医疗事业,可以造福人类,我们不应该从中牟取暴利。”
比埃尔重复着妻子的话:“是的,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今晚我就写信给美国的工程师,把他们要的资料全部给他们。”
那一刻,他们已经在贫困和财富之间做出了永久的选择。
他们没有因此而从中牟取暴利,而是以一种无私的态度来处理这笔巨额财富。
在此之前,居里夫妇就对这些名利不在乎,他们在意的,永远是他们的实验。
在镭发现以前,居里夫妇的生活曾一度陷入困难。
很多人劝比埃尔去竞选院士。按照惯例,在竞选前需要去拜访全部院士,比埃尔硬着头皮照做。
结果,在竞选之时,他竟为对手说话,说对方比自己更适合院士这个职位。
并在竞选结束后一度懊恼自己当初四处拜访的行径,在他看来,这是很浪费时间的,有这个时间不如多研究下实验。
有一次,一个朋友提出让比埃尔竞争荣誉勋位勋章,这样会有一笔可观的补助金。
但比埃尔对勋章之类的东西毫无兴趣。他认为这是一件太过可笑的事情,于是,写信回绝了朋友的好意。
夫妻俩继续过着忙碌而贫寒的生活。
尽管这样,他们依旧没有停止他们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镭问世后,居里夫妇立即被推上了各种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讲座和宴会。
英国皇家科学协会邀请比埃尔进行镭的讲座,这是向世人介绍有关镭的一切,因此,居里夫妇没有拒绝。
讲座很成功,居里夫妇被邀请参加各种各样的宴会,宴会里的一切富丽堂皇,每个人都珠光宝气。
只有居里夫妇依旧穿着平日里被磨得发亮的旧礼服,甚至玛丽被酸液烧坏的手上连个婚戒都没有。
他们显然对这种场景有些不适应,显得局促不安,费力地听着那些恭维他们的话。
但就是这样,宴会上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这二人的身上,此刻,他们比那闪闪发亮的宝石更加耀眼夺目。
1903年11月,伦敦皇家学会为居里夫妇颁发了最高戴维奖,这枚奖章象征着极高的荣誉。
若是别人获此奖肯定得将它供起来,但居里夫妇对此并不是很热心,这枚奖章最后竟成了他们大女儿的玩具。
1903年12月10日,居里夫妇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因为这次获奖,媒体很快又把他们围了起来。美国方面来信,请他们做系列演讲,并说会支付给他们可观的报酬。
大部分人面对这种扬名的好机会时,定不会错过。
并且,这样一来,他们的物质生活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甚至还会有一个不错的实验室。
但居里夫妇回绝了这一切。在他们心中,只想做好本职工作,获取应得的工作报酬即可。
尽管他们现在很缺钱,但所做的一切都不能违反他们心中所坚守的那个底线。
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同时,居里夫妇还获得了一半的奖金。
对于这次的诺贝尔奖金,居里夫妇认为这是瑞典学者对同行工作的推崇,不违反科学精神,所以他们接受了这笔奖金。
至于其他的,他们一概不考虑。
当收到奖金后,居里夫妇先是自费给自己的实验室雇了一个助手。
然后又将一部分奖金借给布罗妮雅,帮助他们开展疗养院工作。
不久,玛丽又获得了一笔奖金。他们将这笔奖金一部分买公债,一部分以贷款名义送给比埃尔的哥哥或玛丽的姐姐;
有的捐给各科学团体;有的赠给波兰学生、实验室工人、一个急需用钱的玛丽的学生。
还有一个曾教过玛丽法文的穷苦妇人,玛丽帮她圆了重回故乡的梦。
他们没有视财如命,也没有在自己有钱后当守财奴。而是适当的赠予,不张扬也不过分。
他们只想着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用自己的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但媒体记者还是蜂拥而至,很快,伴随荣誉而来的痛苦彻底打乱了居里夫妇原有的生活。
人们不停地要求居里夫妇出席座谈会,一时间,夫妻俩被推到了荣誉的顶点。
而这并不是居里夫妇所想要的,他们不需要被这种疯狂的荣誉所裹挟。
不想参加这个宴会,去做那个演讲。这些,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
居里夫妇最希望的是人们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研究,对他们的实验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玛丽在一次采访中说:“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
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工作者该有的态度。